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农民致富

2014-05-30 16:14张文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特色产业创业

张文

[摘 要] 本文记述了滁州市大柳镇“凤胜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胡胜回乡创业致富,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事例。

[关键词] 农村经济 特色产业 创业 致富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44-01

当一个人真正准备好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致富,需要谋求致富之路;致富之路,需要勇气和精明的经营头脑。被当地农民称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领头雁”的胡胜,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开拓、务实、发展、创新,致力于开拓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精彩之路:

一、回乡创业致富

“香菇大王”胡胜在1983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沿袭着世代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任凭胡胜付出多大的辛劳也摆脱不了家境贫困的面貌。那年月,像许多人一样,胡胜也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征程。“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胡胜在电视上看到当地农民靠种植食用菌发家致富的节目,触动很大。联想到家乡也有数万亩适合种植食用菌类的麻栎杂木,胡胜在内心里搅起了波澜,“何不学得这门技术,利用家乡丰富的林木资源发家致富呢?”胡胜下定了决心,辞去了眼前的工作,专心拜师学艺。经过多方用心探访,胡胜结识拜访了中国食用菌协会香菇分会名誉会长张寿橙教授,跟随张教授在浙江龙泉指导调研的食用菌基地学习、求教。胡胜勤勤恳恳,频繁地跟随张教授上山“蹲”蘑菇点,观察、研习蘑菇的最佳生长环境,虚心向教授和行家们请教,揣摩、参悟这其中的奥妙。凭着山里汉子的“倔强劲”,胡胜的耐心好学感动了张教授,并收下了这个有理想、有毅力、有闯劲的年青人为徒,将其毕生积累的这方面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从此,胡胜整天泡在蘑菇的世界里。为了真正能扎实地学好这门技术,他先后北上山东、辽宁,南下浙江、福建等地,实地考察、学习。每到一处,他都积极地向当地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和有经验的菇农请教、“取经”。凭借有名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勤奋,胡胜对香菇种植技术的掌握已是“如虎添翼”,正想回乡一试身手,大干一场。

2003年,胡胜带着弟弟胡明回到家乡,开始进行加工木屑制作菌棒生产香菇。凭着多年学艺获取的“真经”,和大柳镇境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胡胜成功培育出了一架架个头饱满、营养丰富、口感鲜嫩的香菇。当年生产的四个香菇栽培大棚,为胡胜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因此,胡胜成了这座小山村里第一个富裕起来的有文化的年青人。

二、带动农民致富

看到胡胜致富了,部分头脑灵活、也抱着同样想走入富裕之门的乡亲们,纷纷前来胡胜这里,要求跟着学、跟着干。这也正合胡胜的心思,胡胜心想:“虽然我一家一户富了,可乡亲们仍然致富无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林木资源,正是发展香菇种植的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能用我的一技之长,带领大伙共同致富,这才是我多年外出学艺的真正目的,也更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

就这样,在胡胜的周围,涌现出了七、八家“摸着石头过河”、学者胡胜的“样儿”走上香菇生产之路的农户。胡胜了解乡亲们求富迫切而又担心失败的心情,为此,他免费为这些农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并不厌其烦地手把手传授操作技术。胡胜的心里总是时刻装着大伙。为了减小农户们从事香菇生产遭遇自然灾害的风险,提高大家创业的积极性,胡胜宁愿自家少种一些,损失一些,也要挤出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大家。在一个个农户家的大棚里,经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乡亲们也因此不出家门,便学会了香菇种植的本領,户户都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2008年冬天的一场大雪,将农户们的大棚压塌了不少,胡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抢救菌种。灾后,他还为受损严重的种植户捐献菌种3000袋,价值一万多元。受灾群众无不感激地说:“我们跟着胡胜干,再大困难也不怕!”

历经此“劫”,胡胜思考着:现今大伙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这对应对自然灾害和抗击市场风险是很不利的。将所有菇农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合作社的想法渐渐在他的脑海中成熟起来。于是,在胡胜的倡导和推动下,2008年12月,由8户菇农申请加入的“大柳镇凤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实行统一供种、统一制作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运输销售、分户生产管理、分户结算的“四统两分制”,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有效经营模式,极大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此外,合作社还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将鲜菇通过烘干包装,便于贮存、运输和销售,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凤胜”品牌香菇的品质好、无污染、无公害,产品被远销到南京、上海和合肥等地,供不应求。合作社形成了从菌种培育到香菇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每天出产鲜菇2000多公斤。按批发价8元每公斤算,每天可得销售收入1.6万余元。每户菇农年均纯收入达10万元,是种田收入的5到8倍,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良好的效益让菇农们尝到了甜头,也壮大了合作社的发展,周边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到该合作社,从事香菇的发展。

几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合作社规模日渐壮大,并向现代化生产方向发展。目前,该合作社已拥有标准化钢架大棚100栋,占地面积达35000平方米,合作社成员40多户,成为全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2012年合作社创收200多万元。

三、创新特色产业

如今,胡胜及其合作社成员生产出的食用菌品种多达十余个:有香气沁人、口味鲜美的香菇,有维生素含量极其丰富的草菇,有含铁量丰富、养血驻颜的黑木耳,有形似金针菜、口感清爽的金针菇,还有那被誉为“中华仙草”、药用观赏俱佳的灵芝。“我们这里紧邻国家级森林公园皇甫山旅游区,每逢节假日,来自上海、江苏的游客较多。他们前来游玩之后都想带些土特产品回家,于是我萌生了进一步开发食用菌的高贵品种——灵芝的想法。再将其做成盆景,更具有观赏性。”胡胜向我们介绍道,“别小看这灵芝盆景,做起来非常麻烦,我也是试验了很多次才成功的。”

走进胡胜培育灵芝的大棚里,看到一株株玲珑剔透的灵芝振翅欲飞,布满了整个拱形钢架大棚,暗紫色的孢子粉形成厚厚的一层釉质,油光发亮,惹人喜爱。做成的灵芝盆景更是巧夺天工,仔细端详,仿佛带人步入仙境。“作为高级抗肿瘤‘仙草,现在的市场价每公斤高达2.5万元,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许多来自南京、上海的游客竞相前来选购,当做珍贵礼品馈赠亲友。”胡胜眉飞色舞地描述着。

一个良好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少不了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开拓者,更少不了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大力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2011年以来,该合作社先后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单位,安徽省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滁州市市级蔬菜标准园,南谯区农民创业实践基地,而且还是滁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技示范点”基地和南谯区“阳光工程”农民合作社社员培训基地。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大柳镇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合作社理事长胡胜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香菇大王”,并多次受到各级表彰,先后荣获“滁州市青年创业奖”、“南谯区首届道德模范”、“安徽省首届农村青年创业奖”等荣誉称号。

面对前来参观指导的各级领导对其事业的赞许和鼓励,胡胜总是腼腆地笑着说:“这是乡亲们共同奋斗的成果,我只是起到了带头引路的作用。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会更加努力,决不辜负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的殷切期盼,将这项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的农户共同致富奔小康!”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特色产业创业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