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
摘要:《鲁迅》这部影片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有很多出色之处,但也有一些可待更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鲁迅;优点;缺点
电影也应该算作文学的一种形式,但是,电影的拍摄较之剧本的写作更有难度,因为其直观,因为其有时间限制,所以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一个相对完整并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就显得颇有难度。尤其当你所呈现的又是一个伟人的一生或一段,那么你如何呈现、呈现内容的有选择性和呈现后的效果是否如观众心中原有模型,就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用电影为伟人作传,就变得颇有挑战性。
而电影《鲁迅》就做到了。
首先,《鲁迅》选取了鲁迅1933到1936年在上海的最后几年,有限的影长,必不可能将一个尽人皆知的伟人的一生无死角的呈现,因此选取鲁迅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几年,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可以说,影片是以三种关系贯穿的,以此呈现了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鲁迅:一是鲁迅与其妻与其子的关系,这是家庭关系;二是鲁迅与朋友的关系,如杨杏佛、瞿秋白等;三是鲁迅与其提携、帮助的后生青年,如萧军、萧红、冯雪峰等进步的文学青年的关系。
鲁迅一直是一个被神化被无限高大化的人物,在我们众多人的心中。尽管现实生活中的鲁迅只有一米六出头的个头,是个长相普通的小老头。影片中借许广平的口描绘过鲁迅的长相:“那时我还是他的学生,他留着两寸长的头发,又浓又密,根根竖立着。可以说是怒发冲冠。我就觉得这个人好神奇。”
这就是鲁迅,一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体贴,温柔的好丈夫、好爸爸。
他与许广平冲破重重阻碍结合,婚后生活也平静幸福。但感情再好的夫妻也有发生冲突,红脸的情况出现。在鲁迅的病情加重后,许广平劝其戒烟,但鲁迅仍然一如既往地抽烟。于是两人发生了冲突,鲁迅拂袖而去,独自一人躺在了冷冰冰的阳台上,许广平一人在房中饮泣。但两人是在深刻理解、共同患难的情况下走到一起的,所以这场争吵并没有持续多久。鲁迅告诉许广平,他现在的老朋友就只有煙一个了,请许广平放心,自己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许广平劝其戒烟也是为鲁迅的生命健康着想,她深深地了解鲁迅的孤独和苦闷,所以这一次她又妥协了。她深爱着鲁迅,打点着鲁迅的衣食住行;她是妻子,又是某种意义的慈母。
鲁迅年近五十得子海婴,对其自是十分疼爱。影片中不乏父子相处的温馨画面:父子一起洗澡;鲁迅接住站在架子上拿书却不慎跌下来的海婴;海婴和鲁迅一同躺在冷冰冰的阳台上;鲁迅叮嘱许广平不要让海婴看到重病的自己……“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是一个大丈夫,更是一个好爸爸。
对待家人,鲁迅是满含爱意的;对待朋友,鲁迅是两肋插刀的:参加杨杏佛的葬礼,抱着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连家门的钥匙都在走之前交给了许广平;慷慨收留处于危险的瞿秋白夫妇,与瞿秋白彻夜长谈;在瞿秋白被抓后,积极筹备保金;在瞿秋白牺牲后,又将瞿译过的文稿收集整理,取名《海上述林》出版。鲁迅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画了一个圈子,圈子里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誓死捍卫圈子里的人,为了他的亲人和朋友,他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并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决不妥协。
对待后辈诸如冯雪峰、萧军、萧红和曹白等木刻青年,他是非常热心的,给予其文学上的支持,也给予其物质上的帮助。他周到细心地给了萧军萧红返程时的公交车费;他不顾病情,为了更好的支持文学青年出刊物,他加紧写作并把自己的《故事新编》慨然地给了他们;他还告诉木刻青年,要多读书,多思考,这样勾画出的人物才不会空洞。
影片通过这三段关系的呈现方方面面地展现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鲁迅,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很多可取之处:如在开头用镜头切换的方式让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孔乙己、狂人、祥林嫂、阿Q一一跳出来,与鲁迅“正面交锋”,幽暗的画面,沉重的氛围,厚重的文化,一下子将读者带进了影片的气氛;又如鲁迅与巴金等人的对话,当巴金等人说出“先生,让我们和你一样做个爱夜的人吧”,鲁迅转过身,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爱夜的人是孤独的,而你们并不孤独”,这样一个小细节,传神的刻画了这样一个精神界孤独的战士者的形象;而且许广平劝其戒烟,他说烟是他多年的老朋友了,他永远在思考,永远在痛苦,也就永远免不了孤独,他离不开香烟。
不足两个小时的时间,仅取材自鲁迅最后三年的上海生活,能将一个伟人的形象刻画的如此淋漓尽致,实在难得。演员出色的演绎,也更使影片增彩。
但个人觉得,影片中还有些许不足之处。比如说影片中的鲁迅是1933到1936年的鲁迅,此时的鲁迅已经五十多岁,应该是一个人生命中最沉淀的时刻,而不是当初那个在日本办《新生》杂志,也不是当初在女师大风潮中怒火澎湃的较为年轻较为激情的鲁迅,所以个人觉得影片中演员对鲁迅的演绎稍显激进;另外影片中有一个画面是鲁迅在黑暗中独自扛起沉重的大门,让黑暗中的人们一个一个从下面通过,跑到外面光明的所在——这幅画面个人觉得有点过于形象化,不过影片,就是以形象的画面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所以这样表现鲁迅舍己为人的孺子牛形象也无可厚非;还有就是影片中对鲁迅孤独、寂寞、沉重的内心表现还不够,虽然也有一定的呈现,如说鲁迅离不开香烟,又喜欢黑夜,是个爱夜者。但作为一个精神界领袖,就像他自己在影片开头说的:知识阶级,就是永远在思考,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因而也永远痛苦的存在。所以个人觉得刻画这样一个总不忘批判国民之劣根性和双眼总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丑恶污浊现实的知识阶级的领袖,浓墨重彩地刻画其内心异于常人的痛苦和孤独,是十分有必要的。还有一点就是,影片中虽然基本做到了将鲁迅请下神坛,还原成一个普通人的形象,但影片中刻画的鲁迅仍然如我们大部分人心中旧有的印象一样:“勇敢、决绝、与旧中国恶势力作斗争从不妥协且无坚不摧”,无甚突破。其实鲁迅内心也有“优柔寡断”的一面,他一方面憎恶着旧文化旧礼教,一方面又遵循着旧文化旧礼教;他时刻走在新文化的前端,提倡追求人权,但自己却在与朱安的婚姻中固守着痛苦和决心做一辈子的旧礼教的牺牲品;在与许广平恋爱时,他也始终犹豫不决,在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两者之间痛苦徘徊……他处在新旧文化的夹缝之中,有内心优柔寡断的一面。因此个人觉得,在影片中有必要适当地对此给以呈现,毕竟没有不休息的勇者,也没有从不犹豫的猛士。
总体来说,电影《鲁迅》依然是一部十分出色的影片,它真实深刻地刻画了一代伟人;既将他请下神坛,又将他高高供起。对鲁迅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相对细致的呈现,这对一部时长仅两小时的为名人作传记的电影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如果说鲁迅是那个时代的里程碑,那么电影《鲁迅》就是当今传记电影中的里程碑。它与鲁迅本人几乎融为一体,一同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丰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鲁迅,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影片《鲁迅》就如此般将一个既真实又留有无限空间的鲁迅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尽管这很难,但它却做到了。
是的,它做到了。(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鲁迅的婚姻与家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2
[2]《鲁迅评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