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11年袁世凯出山过程中的“舆论”表现

2014-05-30 04:52刘元林
2014年47期
关键词:袁世凯舆论

刘元林

摘要: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政府一筹莫展,袁世凯的“出山”问题成为当时各方“舆论”关注的焦点。而对于此时主要“舆论”的表现和原因做一全面分析,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当时的历史现实。

关键词:武昌起义;袁世凯;出山;舆论因素

1909年初,清廷下旨“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从此,开始了袁世凯长达三年之久的洹上隐居生活。然而,武昌起义爆发,清军在前线进攻失利之后,载沣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被迫起用袁世凯。对于清政府此次任用袁世凯的动因,学界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①对于我们认识这一段历史大有裨益。这时期舆论的表现,却是一个被忽视的方面。

武昌起义爆发,并迅速向全国范围内扩展,对清王朝构成了极大威胁。10月11日,皇族内阁会议,决定起用袁世凯统兵平乱。内阁总理大臣奕劻连续致电并派人到漳德,促袁早日出山。至此,袁世凯开始了正式的“出山”步伐。袁世凯的“出山”问题顿时成为各方“舆论”的焦点。

(一)清政府内部官员的态度分歧

针对此次“任用”袁世凯,清政府内部的意见分歧巨大,为了更加清晰的看到这种分歧的严重程度,笔者将根据资料对双方的明确态度做一梳理。

首先是赞成袁世凯“出山”的各种意见。虽然他们都处于统治集团内部,而且又都积极鼓动政府起用袁世凯。但是,在自身背景和主要目的上仍然具有一定差异。在此笔者就大致将其划分为“满族集团”和“汉族集团”。

“满族集团”主要以庆亲王奕劻为首,从最初罢免袁世凯开始,直到此时任用袁世凯,他们一直都站在袁世凯一边,与袁世凯随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据载涛反映:“到了武昌首义革命爆发,那徐协谋推动奕劻,趁着载沣张皇失措之时,极力主张起用袁世凯。……载沣本不愿将这个大对头请出,以威胁自己的政治生命,但是他生性懦弱,没有独立主张的能力,亦没有对抗他们的勇气,只有任听摆布,忍泪屈从。”[1]而且,据丁健先生考证:“在10月20日至22日,奕劻还亲赴漳德,劝袁世凯出山。”[2]另外,载沣之弟、海军大臣载洵等人,也认为有起用袁世凯的必要。

与前面的“满族集团”相比,这里的“汉族集团”内部的大部分成员,与袁世凯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袁世凯的兴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政治生命。在袁世凯被罢免时,“朝中一些士大夫就纷纷致书御史赵炳麟,责备他弹劾袁世凯,‘谓汉大臣中,才未有如项城者,去之可惜。”[3]在袁世凯隐居的过程中,其北洋旧部都忠贞不二的跟着他,“旧日属僚亦明目张胆复来趋附”。武昌起义之时,他们更进一步宣称“非袁公不可收拾”。[4]

这些满汉实力派的积极鼓吹,的确为袁世凯的“出山”营造了一个有利的局面。但是,在当时朝廷内部,也有一股力量不可小视的“反袁派”。笔者也将他们划分为“满族集团”和“汉族集团”。

首先是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满族集团”,他们与袁世凯的矛盾是最尖锐的。据美国驻华使馆中文秘书丁家立报告说:“摄政王虽已被说服重新起用袁世凯,但他并不是那么愿意。努力促成此事的是庆亲王和徐世昌二位军机大臣。”[5]另外,當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溥伟也明确指出:“袁世凯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景月汀谓其为仲达第二。初被放逐,天下快之,奈何引虎自卫。”[6]对袁世凯的复出表示极大的不满。

但是,“汉族集团”也并不是都倾向于袁世凯,反对力度较大的有御史赵炳麟、江春霖等人。还在袁世凯回籍养疴不久,赵炳麟便密奏载沣,一方面责骂“袁氏党羽布散谣言,倾陷监国摄政王。”另一方面建议载沣解散袁的党羽,消除袁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另外,御史江春霖也一再上书,敦促载沣尽快清除袁在清朝政府内的党羽。声称:“巨奸虽去,邪党尚多,非就京察,择尤罢黜,不足以惩戒既往而戒将来。”[5]

结合当时国内的困境来看,我们很容易看出统治集团内部围绕袁“出山”问题的权力斗争天平是倾向于袁“出山”的。

(二)资产阶级对袁“出山”的不同态度

首先是“立宪派”,他们支持袁世凯“出山”的目的显然更多是对本派利益的维护。同年6月,张謇作为商会代表北上时,便特下车拜访在漳德隐居的袁世凯。张謇对这次会谈十分满意,上车后笑着对同行的人说,“慰亭毕竟不错,不枉老夫此行也”。[6]而且,据张謇的同伴刘厚生回忆说:“世凯于送张謇出门时,很恳切的对张謇说:‘有朝一天,蒙皇上天恩,命世凯出山,……但我要求您,必须在各个方面,把我的诚意,告诉他们,并且要求您同我合作。”[7]同时,立宪派的另一重要人物,梁启超面对形势的变化,也调整了他对袁世凯的态度,为立宪派确立了“和袁,慰革,逼满,服汉”的八字方针。相比较而言,笔者所见的立宪派内部反对袁“复出”的声音则小的多了。因此,总体比较来说,在“立宪派”内部,赞成袁“复出”的一派稍占上风。

其次是“革命派”,他们也在各种目的的制约下,多倾向于袁的“出山”。在武昌起义之后不久,革命派就在其机关报《民立报》刊登了《鄂人致袁书》:“慰亭宫保大人阁下,盖闻语曰: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又曰:识时务者为俊杰,从来伟大人物成不世之勋,未能殊乎此者……阁下纵不为一身计,得不为子孙计乎,即不为子孙计,独不为千载以后史家之唾骂乎……阁下纵一身甘为满奴,阁下之所部皆汉人,能保其甘为满奴乎……何不以迅雷之势建不世之业,汉族之华盛顿,为阁下是望。”[8]而且,此时正在海外活动的孙中山也逐渐形成了“利用”袁推翻清王朝统治的的想法,这可以从他在12月底与胡汉民会晤时明确提出的主张得到印证。

(三)国际上对袁“出山”的不同态度

国际上对袁“出山”反映比较强烈的主要有“英美”与“日本”两大板块。支持袁“出山”的主要是“英美”国家部分代表。在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四国银行团的美方代表司戴德就扬言:“如果清朝获得像袁世凯那样强有力的人襄助,叛乱自得平息。”同时,在华极有影响的西方记者莫理循面对中国混乱的时局就断言:“袁世凯是皇室的唯一希望,在中国有好声誉,在外国有好名声,是唯一可以从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人。”[9]另外,英国的《泰晤士报》也刊文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凯,“他们认为袁世凯是能够挽救时局的唯一人物。”这些主张倾向支持袁世凯的呼声,肯定会不可避免的对国内清政府的态度产生影响。

与前面积极支持袁世凯的“英美”国家相比,日本则强烈反对袁世凯“复出”。当袁世凯奉命进京掌清朝大权时,大陆浪人川岛浪速就策划了三次刺杀袁的行动。以致袁不得不说川岛“是危险的家伙,炸弹似的人物”,并劝肃亲王不要和他交往。因此,我们可以大致看到,在当时国际上对袁“出山”已经形成了“英美”与“日本”的对峙。

诚然,这里的“舆论”因素,肯定不是决定袁是否“复出”的根本因素。但是,这也应该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注解:

① 苏全有,徐海洋.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缘何得以东山再起[J].殷都学刊.2007,8(22);苏全有.袁世凯罢官之初并未图谋东山再起[J].求索.2009,6;丁健.辛亥袁世凯再起述论;丁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民众视野里的袁世凯[J].史学月刊.2012(第4期)等

参考文献:

[1][2]丁健.奕劻与辛亥袁世凯再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15-119.

[3][5]崔志海.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J].近代史研究,2011(11):22-36.

[4]苏全有,贺科伟.袁世凯传(插图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67

[6]张华腾.袁世凯与近代名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9).88

[7]刘厚生.张謇传记[M].上海:上海书店,1985(4).181—182.

[8]丁健.辛亥袁世凯再起述论[J].历史档案,2010(5):89-94.

[9]莫理循.清末民初政情内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767.

猜你喜欢
袁世凯舆论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