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金元
阅读兴趣都是由一定的需要而引起,实践的需要而决定的。当学生对阅读内容感到有兴趣,情感和生活积累被调动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从这个角度看,阅读兴趣不是培养的,是一种自发行为,一种内部的需要。我们可以遵循这种规律,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意识,诱发课外阅读欲望。下面将几个教学叙事与大家共享。
一、把结论暂且保密——巧妙调动探求欲
在教学《春联》一文时,我讲了上下联的相关知识:“春联竖着写,从右向左读,所以上联贴在右侧,下联贴在左侧。如果从左往右读会被人家看笑话的。”哄堂大笑之余,一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我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 我又惊又喜,这正是我将要讲的。其他学生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他们都想急于知道区分方法。
“你们想要知道的知识很有现实意义,但是它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老师提示一下,这和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有密切关系,请你们反复读春联,边读边想。”学生的兴趣很高,读书中的十几幅春联。由于课堂时间所剩无几,我没来得及讲。第二天,有个学生问我,是不是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声调一般都是第一声(阴平音)。我笑而不答,心中却很是高兴,他发现了!上课后我没结合春联细细地讲解这个知识点,只是把他的猜想告诉了大家,并说:“平时,你们可以留意一下各家各户的门,看看他的猜想对不对。”
春节后开学,许多家长带孩子来学校报名,告诉我一些几乎相同的信息:以前的春节期间,孩子都是恋玩,今年变了,挨家挨户读春联,因此还会背了许多春联,我听了大喜过望。
这就是结论暂时保密的作用结果。我没有把一个现成的知识捧给学生,就像魔术,当表演者揭开秘密时,许多人会觉得如此而已,甚至有人反而大失所望。学生发现答案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正是对自我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完整性的怀疑和验证的心理驱动着学生把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走进生活。对于本案例来说,我们完全不必期待当中将来产生楹联大师,他们在品味春联中实质已经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这就是语文学习努力的方向。
二、把疑问看成火花——捕捉困惑中的闪光点
班级中许多同学对中国地理有一定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面缘于古诗《峨嵋山月歌》。诗中后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有学生提出疑问:“诗中的‘下为什么不用‘去或‘到?”看来他也想做一回“推敲”的贾岛。我解释说:“‘下可以理解成顺流而下,这个字正形象地说明了渝洲在清溪的下游,不信你们回去可以看看地图。”
第二天一早,几个学生给我捧来了几首古诗。我发现这些古诗里都含有“下”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等我看完,他们把早想好的问题提了出来:是不是诗中的“下”字都说明两个地方有上下游的关系。我肯定了他们的猜想,并说:“不信你们回去看地图、查资料。”学生于是就行动了起来,不仅仅认识了诗中几个地名的地理位置关系,更是了解了祖国许多地方的人情风俗、地方特产等,大大拓宽了知识面。
这就是课外阅读的成果。儿童天生好问,教师的功劳不是把他们头脑里的问号变成句号,而更应该是把问号看成火花,燃出更多更大的问号。教师把自己从“解惑”的角色转变为让学生产生疑问的引领者,从课内阅读拓展为课外阅读的引领者,善于把疑问作为道具调动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学生困惑中的闪光点,不要有意无意吹灭它,合理引导,让它越来越旺,点燃阅读兴趣。
三、把课本当成对手——用怀疑的眼光看教材
从学生到教师一般都把教材当成范本,都用仰视的心态看待教材,即使教材中出现问题,都是用怀疑、否定自己的方式处理它。
《小儿垂钓》诗中前两句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依据教材配套参考书向学生讲了这句诗意思。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让学生图文对照。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肯定地说:“老师,课本里的这幅插图画错了!”其他学生讥笑起来。他接着说:“诗中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而图中却画了一个头发梳理得很整齐的儿童……”果然如此!我顿时处于两难:是配套参考书理解错了还是插图画错了?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算是暂时下了台阶。
后来,一些学生给了我他们的解释。大多学生认为是画插图的人没有理解古诗,画错了,因为他们看到许多古诗文读本都写着“蓬”是“蓬乱”的意思。少数学生说插图是对的,理由是他们特地阅读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书中说古代的男孩到了读书的年纪,会将头发挽结成发髻,叫“束发读书”。不简单,居然读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对课外读物主動阅读意识的增强,阅读细心程度的提高,不排除他们存在怀疑正确性、寻找错误这样的阅读动机,但至少阅读意识强了,时间多了,思考深了,并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极易增强对语句、语段、篇章的评价、鉴赏意识和能力。学生阅读思考性、深刻性的有待提高,不正是困扰如今阅读教学的难题和所期待的吗?
课外阅读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外阅读兴趣的养成尽显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和机智。以上案例主要缺点是没有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系统性做出规划,在看似零碎、无意中,却举重若轻,掷地有声。以课内带课外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阅读空间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促进课外阅读兴趣的养成是最生动、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并对形成学生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课外阅读兴趣很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