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超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90年代两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涉及高校合并,系科专业调整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及高校思想文化的转变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比较两次院系调整,分析其经验与教训,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院系调整;比较;高等教育;发展
一、两次院系调整概述
(一)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概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发展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首要任务便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因此,为了改革旧的高等教育体制,实现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遂进行了对高等教育院校跨省、跨区的改组、撤消与合并。院系调整在国家的行政规划和统一指导下进行,1952年达到高潮。
经过1949-1951年的小范围调整,1952-1954年的全国范围调整,1955-1957年的补充调整三个阶段[1],整顿了综合性大学,发展了适应国民经济需要的大量专门院校,形成了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配套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20世纪90年代“院系调整”概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和社会形势发生巨大转折,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市场化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有人遂以“第二次院系调整”来指称这次高教改革。第二次院系调整以高校合并为主要特征,以回归到完善大学综合性的教育体制上去。此次改革中,许多专门学院更名为大学,部分高校并入原有的部分学校,或由若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大学。如1992-2004年间,出于效益、重组和质量提升等方面的考虑,中国高等教育界出现了多达870多项的合并(曾满超,2007),对近600所高校进行了合并调整。本次院系调整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新体制[2]。
二、两次院系调整的比较
(一)两次院系调整的相同点
1.首先,两次院系调整都是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而进行的调整和变革。
如卡扎米亚斯言,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我国的高等教育调整尤为明显。50年代院系调整发生在新中国成立的大背景下,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发展国民经济,培养急需的工业建设人才而实施。90年代院系调整则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高校寻求扩大规模,追求效益,培养现代化的劳动者而进行的。
2.其次,两次院系调整都是依靠政府力量,由政府主导完成的。
院系调整正式实施之前,都是通过国家方针政策的计划与指导,然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配进行。50年代院系调整主要通过四次会议决策进行的,分别是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以及1951年11月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这几次会议的指导下,院系调整分地区跨专业进行拆分,合并,组合。90年代的高校合并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逐渐摸索,到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国家对综合性大学竞争的需要而达到高潮。两次院系调整的政治功能非常明显。
3.再次,都属于高等教育的局部改革措施。
(二)两次院系调整的不同点
1.参照蓝本不同
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将综合性大学拆分为文理学校,按照社会职业要求划分专业,如1953年初,全国高等院校共设专业215种,其中工科107种,师范21种,理科16种,农业16种,财经13种,林业5种,医学4种,政法2种,体育1种,艺术11种[3]。90年代的院系调整则是参考欧美模式,院校合并,专业合并,学院改革建制为大学,以增强综合实力。如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4校合并成立浙江大学,将90年代大学合并这一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2.管理体制的变革
50年代院系调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各主管部门办自己的学校,造成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90年代的高校合并则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中央与政府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模式,加强高校与地方的融合,承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
3.50年代院系调整强调专业化,专业划分细小而全面,90年代院系调整则为了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设置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广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比较明显[4]。
三、院系调整的启示
(一)院系調整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变革关系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只顾眼前需要,缺乏长远考虑,必会导致不良后果。
50年代院系调整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拆分成文理学院,满足了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不利于今天我们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90年代高校为了求大求全,不顾实际而合并,导致校园文化冲突与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是高等教育改革所必须考虑的。
(二)院系调整要处理好社会服务与大学理念坚守的关系
大学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应该掌握适度原则,避免矫枉过正而造成大学自身发展机理的破坏。(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胡建华.五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大学体制改革之比较[J].江苏高教,2000(4):17-21.
[3]《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4]卢兆彤.建国后两次高校合并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5]《1992年以来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概况》,《中国教育报》1998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