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忠慧在2014年1月14日《人民政协报》撰文指出:用“考试”这个杠杆来调节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做法由来已久。巧合的是,笔者是第一批参加体育中考的学生,那还是20多年前的1989年。而正是由于有了体育中考,而又因为身体素质好而得了“30分”的满分,最终考入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从这样的亲身经历来说,笔者更愿意相信,身体好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而如果用有效的调节机制去管理体育,能够让学生的体质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更会让体育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参与。
考试的杠杆有作用吗?历次学生体质调研的数据表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明显好于其他初中年级的学生。为了准备中考,学校会安排初中三年级的体育课专门开展针对中考的练习内容。家长会在课后给孩子进行体育中考的补课或者辅导,由此可见体育中考在学校、家长和学生中的影响作用。因为,“1分”就有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对于体育中考的考试办法,各省市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一方面在项目选择上,设立必考项目,强调耐力跑、力量等素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设立选测项目,要求学生在备选项目中选择项目进行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体育中考的成绩组成中也由单纯的体质测评,逐渐演变为测评成绩加体育课的平时成绩,体现过程评价和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些改变中,我们也体会到体育中考的内涵在逐渐变化,从过去的身体素质决定成绩,到将体育课平时成绩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过程评价的意义把体育课的学习质量放置到了考试的前沿,也把上好体育课纳入了大家的视野。
“体育课”是学生一生中接受教育时段最长的课程。从小学直到大学,都开设体育课。但很多人也提出:孩子们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有些体育教学,过分重视技术教学,忽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过分重视技能培养,这些忽视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体育课教学愈发受到质疑。
如何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体育课成为体育学者、社会和家庭的共同期待。由此也引发了自上而下的有关体育课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的一系列改革。与此同时,对各级各类学校是否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情况,是否在中央七号文件、2013年的53号文件意见的指导下,开足開齐体育课,逐步改善师资、体育场地器材等办学条件,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成为近年来体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直以来,用“体质测试成绩”来评价体育工作的好坏,用“体育场地的面积是否达标”来决定是否把体育工作放在了应有的位置的错误认识,引导着人们对体育教育真正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出现了忽视对体育课程本身的研究,忽视追求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质量等问题。笔者认为,随着社会对体育的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也会遵循教育规律、运动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不断提升品质。
近来,教育部相关管理部门也提出成立“运动联盟”等措施,按照运动技术分类设计课程标准、技术标准,做好学段衔接等理念也将陆续出台,这些改革和变化必然将带动体育课程的变革,体育课程也必将越来越得到孩子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