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对“存在”都有过自己的朦胧体会,“我是谁?”“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孩子最经常提出的问题。而《登登在哪里》这本书的作者马怡女士用简单而朴素的文字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像一首儿歌一样朗朗上口。回文诗的形式,很好地将诗歌的韵律感和空间的层次感结合在一起,饶有趣味。
那一年,在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的马怡有了一个孩子,她给孩子取名叫“登登”。马怡住在北京的新外大街,孩子的父亲是个登山运动员——这些原本都是些琐碎的细节,但是因为有了“登登”这个孩子,生活里就不免多了许多亮色。于是,原本研究汉简、专门跟故纸堆打交道的马怡居然开始活灵活现地写起了儿童诗。我们现在回想起来,她的这些诗歌,可不就是妈妈献给孩子的花朵嘛。
马怡写给“登登”的诗里面,有一首叫做《宇宙里的星星》,我们应该记住它,这,就是《登登在哪里》最早的样子。
宇宙里有许多星星
在许多星星中有一颗星星叫地球
地球上有许多国家
在许多国家中有一个国家叫中国
中国有许多城市
在许多城市中有一座城市叫北京
北京有许多街道
在许多街道中有一条街道叫柳树胡同
柳树胡同里有许多房子
房子上有许多窗户
在许多房子的许多窗户中
有一个挂着蓝窗帘
窗帘里是一个房间
房间里有一张小床
小床里有一条红色的棉被
棉被里坐着一个小小的娃娃
那就是你,孩子
在听妈妈讲故事
你在听妈妈讲故事
盖着红被子,坐在小床上
小床放在房间里,窗上挂着蓝窗帘
这房子就在柳树胡同
柳树胡同是北京的一条街道
北京是中国的一座城市
中国是地球上的一个国家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星星
但是真的要用这首诗歌做成一本很好的图画书,却相当难。因为它题材单纯,语言朴素,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如果做不好,就很可能像科普教材。如何能吸引孩子,形象地表达出诗歌里层层递进的空间概念,让孩子不断有发现的惊喜呢?
孩子们的提问,浅一点,可以看成对空间、地理位置的追问,深一点,可以看成对生命本身的追问。如何用图画回应这种提问呢?作为自然的人,作为社会的人,作为文化的人,怎样才可以和谐地体现在“登登”身上呢?
纵观发达国家出版的图书,其实越小的孩子读的是体积越大的书,更有很多是可以趴在地上读的地板书。孩子可以在自己铺展开的“大”书里去寻找、去发现想要的东西。于是,用整张纸来表现城市地图的构想就这样在头脑中定下来了。那又该如何解决其它的画面和这张图之间的衔接关系呢?在不断尝试不同的折叠纸张的方式和打开的方式,讨论画面在折叠过程中的衔接问题后,最佳的方案终于确定下来了。
《登登的一天》是从登登在妈妈怀里看书的场面开始画起来的。妈妈和孩子分享一本书,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画里的小登登读的书不是别的,正是《登登在哪里》。用这张画来做全书的“眼”,《登登在哪里》讲空间,讲一种对生命、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理性追问;《登登的一天》讲时间,讲个体生命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与热爱。两本书的互相配合下,登登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成为真正有血有肉的具体生命形象,活活泼泼地走近孩子们的内心。
其实回环诗本身并没什么稀奇,以回环诗作为线索的图画书也有很多,但是《登登在哪里》却实在是完全不一樣的。蔡皋(国内优秀图画书作者)母女天才的形式设计,让孩子们每翻一页都有期待、有惊喜,当最后整本书变成一张巨大地图的时候,孩子的心也跟着丰盈了起来。而在这最初的惊喜之后,孩子们细细去寻找画面上的一个个城市,一座座建筑的时候,才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原来这本书是这么的丰富。
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阅读是要分成好几个阶段的:惊喜的阶段、探索的阶段,最后还有感悟的阶段。感悟什么?感悟诗的深邃和朗朗上口,又引起人不停地联想——当最后孩子在画面上、在诗歌里找到深藏着的那个“我”时,妈妈也一定会和他/她一起,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很大很大的宇宙里有很多很多星球。很多很多的星球里有一个星球叫地球。拥有很多很多国家的地球上,有一个国家叫中国……在中国,在北京,很多很多的大街里有条大街叫东街。有很多很多大街的东街里有大楼、有四合院。在一个四合院里,住着一个小登登。本书另外一个奇特之处是它完全由一整张纸折叠而成的,随着阅读展开,书越来越大,书里的世界越来越小,直到最后,聚焦到小登登……
这是一本好玩有趣、可以翻来翻去的书。在翻来翻去之中,世界的宏观、微观层次分明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开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站在哪里,让他们很轻松就掌握了认知世界和自我定位的方法。
奇异的文字与精美而极富创意的图画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这本神奇的图画书。让我们一起翻来翻去,开始一次奇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