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立体书的王国

2014-05-30 10:48
书香两岸 2014年4期
关键词:梅根插画立体

1993年赴英求学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立体书”的存在,直到当年在北英格兰古城约克(York)接触生平第一本立体书之后,才开始对立体书产生兴趣。九十年代中期在欧洲工作期间,正好遇上当代最畅销立体书作者罗伯特·萨布达(Robert Sabuda)的创作巅峰期,华丽与精巧的纸艺驱使我和太太从随性走向收藏。

到底什么是立体书?回顾二十一年来的收藏过程,前十年我对立体书的认知与一般大众无异,以为翻开书页会有纸雕或模型立起来的书才是立体书;后续十年开始钻研立体书发展史,如拼图般收藏各年代立体书时才发现,立体书包罗万象,“立体书”只是这类书种的通称。

事实上,立体书涵盖众多市面上常见的玩具书,随着技术或形式而有不同称呼,例如透过各式机关让插画动起来的就叫“机关书”,如果全书只使用拉杆式机关的则叫“拉拉书”……但这类机关书基本上强调插画的动态,说不上“立体”(即三维或3D模型),“玩具书”(toy book)这个十九世纪中期便出现的名词反而较贴切。

立体书之所以称作“立体”,是来自英文“pop-up”一词。1932年美国蓝丝带出版社(Blue Ribbon Books)出版一系列以“pop-up illustrations”(弹起插画,即插画弹起变成立体模型立在书页上)为诉求的童书,并注册“pop-up”一词为后续系列名称。从此以后,含有弹起插画的书种惯称“pop-up book”(立体书)。这类弹起插画书种逐渐成为主流,近代创作者也不再拘泥于使用單一技术或形式,纷纷以弹起技术为主并融合各种机关,造就今日世人所认知的立体书格式,“pop-up”也就名正言顺成为了立体书的代名词。

综观立体书发展史,可以归纳出立体书是指包含可动机关或立体模型的书籍。与一般书籍相较,立体书除了内容上以可动机关或立体模型为主,文字或插画为辅,最大的特色是交互式的阅读方式。一般书籍只用眼睛阅读,但立体书必须手眼并用。立体书的可动机关或立体模型(二者我统称为“立体纸艺”)必须经由读者动手操作或翻页才能展现完整的内容,尤其是娃娃屋立体书或剧场立体书,如果读者不动手组合场景,或者像扮家家酒那样把玩纸偶和道具,是无法“阅读”这类立体书的,也“看”不懂机关代表的内容。就美学观点而言,一般书籍经由文字或插画为读者塑造想象美学,但立体书却是以立体纸艺创造视觉美学。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立体书现今的样貌也是历经七百多年演进的结果。立体书的发展以1929年为分水岭,之前属于机关类,诉求动态;之后则以弹起模型为主流,强调视觉。

目前已知最早的立体书是1236年英国修士马修·派瑞斯(Matthew Paris)编撰的《英国编年史》(Chronica Majora,目前分别保存在英国剑桥大学圣体学院与伦敦大英图书馆)。书中包含数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盘组成的转盘(volvelle),用来计算与查询宗教历法。另外,书中的各式手绘朝圣路线地图也首度使用“翻”(flip-flap)这种现代幼教类翻翻书普遍采用的机关。

十八世纪中期之前,立体书是供成人阅读的工具书,内容以天文、航海和医学等为主。十八世纪中期童书出版从英国伦敦发迹,方兴未艾的童书市场激发罗伯特·赛尔(Robert Sayer)在1765年推出史上第一本儿童立体书,从此立体书走向儿童市场。

十九世纪中期,立体书出版四大天王——英国伦敦迪恩父子公司(Dean & Son)、英国伦敦拉斐尔塔克父子公司(Raphael Tuck & Sons)、德国纽伦堡尔尼斯特尼斯特公司(Ernest Nister)以及德国慕尼黑的梅根多佛(Lothar Meggendorfer)开创了立体书的黄金时代。

德国的梅根多佛才华洋溢,发明数种机关与形式,包括独门的多重可动机关、全景场景书以及娃娃屋书等,被奉为立体书天才。成立于1994年的美国可动书学会(Movable Book Society),自1998年起便以“梅根多佛”为名,设立“梅根多佛奖”(Meggendorfer Prize),每两年由会员评选出年度最佳立体书。

1929年,英国报社《每日快讯》推出了出版史上第一本包含三维立体模型或场景的纯立体书《每日快讯儿童年鉴》(Daily Express Children's Annual),立体书设计从二维平面机关走向三维立体模型。前文提到的1932年美国纽约蓝丝带出版社(Blue Ribbon Books)推出的《杰克与巨人》(Jack the Giant Killer and Other Tales)等“弹起插画”(pop-up illustrations)系列,就是仿制英国《每日快讯儿童年鉴》制作而成,“pop-up”从此与立体书画上等号。

1960年代美国广告商渥多杭特(Waldo Henley Hunt,1920 - 2009)创办图像国际公司(Graphics International),受到当时捷克立体书大师库巴斯塔(Vojtěch Kuba?ta, 1914 - 1992)作品启发,原本为美国企业制作立体文宣,后来试图进口销售库巴斯塔作品却被捷克国营出版社拒于门外,而决意自行出版立体书。之后,图像国际公司被贺卡大厂Hallmark购并,杭特在1970年代另创视介传播 (Intervisual Communications),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立体书设计、制作与出版公司,杭特因而被尊称为“立体书之王”(the king of the pop-ups),从此世界立体书出版中心也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了解前述立体书发展脉络之前,我和太太一路收藏只凭个人喜好,毫无方向与章法。偶然间在伦敦跳蚤市场的古董书摊上意外发现古董立体书,我才意识到立体书不是现代产物,开始好奇立体书的来龙去脉。随着网络搜寻与部落格逐步发达,取得欧美对立体书的研究与文献不再是难事,但资料往往片段而不完整,无法解答我对立体书演化的疑惑,加上我总觉得用文献来研究立体书像隔靴搔痒,于是近十年来便以解读立体书发展史为收藏主轴,开始收藏古董立体书。透过实物收藏来左证研究文献的收藏模式,让我们得以一窥立体书的艺术成就,并学习如何欣赏其中美学,这是我们从收藏中获得的乐趣和成就。

对于每年出版数量与种类众如繁星的现代立体书,我们认为应该比照收藏古董书模式,要有方向性。除了梅根多佛奖得奖者作品,新、奇、特是选书原则,专注收藏技术新颖或设计独特的作品。出版占比高,技术层次低,却使一般大众对立体书产生刻板印象的幼教类立体书,我们则不纳入收藏。从1993年至今,选择性收藏的结果,一者能解释立体书演进,二者能深度与广度兼具,目前藏书约650册。

常有网友要我推荐立体书,我总是说“你喜欢就好!”收藏就是要收藏自己所爱,只有自己清楚所爱为何。对于有志收藏的入门者,我的建议是一方向,二深度,三广度。也就是说,先决定收藏类别,例如童话类,可优先考虑得奖作品,再依个人喜好充实这类,然后再扩充至其他类别,例如文学名著。至于已经开始收藏的同好,我则建议朝深度和广度去思考。

收藏家往往透过展览与同好分享和切磋,我们也不例外,2012年夏天与台湾联合报系金传媒集团合作,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为期三个月的“立体书的异想世界”特展。我当时的策展理念是“立体书不是书,是互动视觉艺术!”为了让民众在既看热闹又看门道的同时,能够欣赏立体书的艺术层次,此次特展以收藏精华串成的七百年立体书发展史为主轴,带领民众从古到今逐步见识立体书工艺与美学的演进,辅以其他主题拓展视野,包括历届梅根多佛奖得奖作品、知名童话与文学、艺术设计、人文百科、影视动漫以及立体书各类样式和书种等。

目前欧美立体书展览方式仍然以书的概念来展示,往往只翻开某一頁平摆做静态展示,无法呈现立体书的视觉效果与动态美感,更无法让参观者与展品互动。为了贯彻“互动视觉艺术”的展览理念,我们把立体书视同艺术雕塑品,每件展品细选出最佳视觉效果作为展示页,再利用各种材料与固定方式让展品以最佳观赏角度展示。为了让参观者能够欣赏每一页纸艺,我们除了把古董立体书制作成交互式多媒体,让民众可以动手在大型屏幕上“翻阅”并操作可动机关之外,还特制自动翻书机,展示实体立体书开合瞬间的动态,以及大型立体书机关提供亲子互动体验。

结合静态、动态和互动体验三大元素的“立体书的异想世界”在台北展出成功后,2012年底在高雄以“海洋和科学工艺”为主题展出;2013年初则接续以“艾丽斯梦游仙境”突显文创设计主题,在台中展出。三次展览的成功代表了参观民众对策展理念的认同。展览期间无论是向受邀来台座谈的立体书大师请益,还是与收藏同好切磋,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赋予我动力持续以不同形式分享研究与收藏。

猜你喜欢
梅根插画立体
Rainbow彩虹
就要紧紧粘住你
哈里梅根活得这么欢脱 却以一己之力引发英美两国舆论
念个立体咒
梅根,别开门
“梅根”泳衣
立体登陆
炫酷立体卡
无脸小插画
超暖萌治愈系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