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小语】
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爱情诗歌里,有离别的伤痛,有相思的绵长,有期盼的急切,有相守的幸福,更有誓言的铿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多么美好的誓言!每个人都想将这句誓言送给相爱的人,然而你知道吗?这句美好感人、流传千古的誓言里,却包含着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
舒菡,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读书人,写作者。创作多为散文,出版有散文集。杂志主编。现居太原。
我们总以为某些誓言说出来和去实现它都轻而易举,比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的爱情誓言。然而许多时候,誓言并不能真正实现,而誓言不能实现,才使我们真正感觉到人生的残酷。《诗经·邶风·击鼓》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中国最早的誓言诗
邶(bèi),地名,在今天的河南安阳汤阴县。经前人考定,《诗经》里的“邶风”“鄘(yōng)风”“卫风”都是卫国的诗。因而这首“邶风”,讲的是春秋时期发生在卫国的故事。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兵连祸接,无岁不有。这首诗,便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展开的。
全诗共分五节。诗歌开始便营造了一种热烈的备战气氛:“击鼓其镗,踊跃用兵。”镗(táng),鼓声。其镗,即“镗镗”。镗镗的鼓声里,是士气,是兵威,是将帅的口号和激励,是被裹挟在战争洪流中的士兵们严整的动作。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踊跃用兵”四个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兵操练的场面,声势浩大,动态毕显。这八个字里,有声音,有动作,节奏紧凑,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一个“沙场秋点兵”的宏大场面中。
然而作者描绘这样一个场面,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场面的宏大、内心的豪迈,而是为了以这样的场面烘托一种无奈:“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土,挖土。国,指都城。城,修城。漕,卫国的城市。全国的人都在积极准备战事,战争是非打不可了。让作者“羡慕嫉妒恨”的是:凭什么有的人可以在国内服役,挖挖土修修城,而自己却要背井离乡,踏上生死未卜的出征路呢?作者内心这样想:“那些为王挖土筑城的人多幸福啊!虽然他们从天亮做工到夜晚,至少他们可以回家啊!即使每天吃着野菜粗粮,也是他们的妻子亲手烹制的啊!我却要跟随大王的部队,背井离乡去往南方啊!这一去生死茫茫,不知何时才能与亲人团聚啊!”事实上,在国内做工和出征打仗这两种工作都是需要有人干的,而且都不轻松。
第二节交代出征的目的:“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卫国大夫。平,朱熹《诗集传》解释:“平,和也。合二国之好也。”也就是调和陈国和宋国的关系。据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带兵去调和二国的关系。怎么调和?常常是先兵后礼,武力征服,然后再坐下来结盟。作者作为一个小小的百姓,到了一定年龄被迫服兵役,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他不懂得这些政治上的内政外交,只想守着家人过着平安、平淡、平常的小日子。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哀怨:“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的倒装,意思是有家不让回。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这场战争将无辜的百姓卷入到生死旋涡中来。
一方面是“踊跃用兵”的热烈场面,一方面是“忧心有忡”的内心悲伤;一方面是集体的挥汗如雨,一方面是个人的悲伤如泣;一方面是动,一方面是静。好像是一个特写镜头,远景是千军万马的涌动和喧嚣,暗色调;近景是对一个士兵的特写,他被聚光灯所照,沉静的脸上有忧伤的表情,他内心风起云涌的悲伤就从那表情里传达出来,令我们感同身受。
诗歌的第三节,作者出征了。军旅生活苦不堪言,居无定所,于是作者自问:“爰居爰处?”爰(yuán):哪里。意思是:哪里可以住?想想吧,和家里虽然简陋却很温暖,且有亲人陪伴的条件相比,出征路上临时宿营的帐篷一定非常让人不舒服。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不仅居住得差,还发生了点小故障:“爰丧其马?”丧,丧失,此处指跑失。诗人的马丢了,于是诗人自问:我的马丢在哪里了?最早注解《诗经》的《毛传》解释说:“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解释《毛传》的《郑笺》进一步解释说:“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在行军的过程中,有的人死了,伤了,病了,走着走着就找不见了;有的人虽然还在,马却跑失了。哪里去找马呢?“于以求之?”于以,在哪里。老马是不是也因为思念家乡而不愿出征跑回故乡了呢?找不到马,自己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去打仗了?不行啊,将帅一定让大家一起帮着找马,结果还真的找到了:“于林之下。”战马在树林下找到了,没办法,自己还得乖乖地跟着军队前行。这一节用三个问句和一个陈述句,写了行军路上的住宿和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实地映衬人情,思乡之情更上一层楼。
第四节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也是那句千古流传的名句所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契阔,契即合,阔即离,“契阔”即聚散离合的意思。成说(shuō),约定、成议、盟约,即已有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慢慢老去,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白头到老”。子,你。如今生离死别,天各一方,当初的誓言在心里,曾希望紧握你的手,与你白头到老,此情不移。正像歌曲《最浪漫的事》中唱的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这是丈夫对妻子的允诺,然而因为战争,爱情成为了奢侈品,多么让人心痛啊。这句诗,写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无比眷恋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与美好理想。这十六个字,成为了千古爱情名言,也成为无数青年男女最美的爱情誓言。
第五节是全诗的余韵,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处境的困苦,以及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悲伤:“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于嗟,叹词。活,借为“佸”,相会。洵,久远。信,守信,守约。这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可叹相隔太遥远,我们难以再相见;可叹离别太长久,誓约难守苦无边。这四句在末尾反复用“兮”咏叹,浓烈的思妻之情,感人肺腑,多想能早日结束战争,让戍人回家团圆,可惜空间的阻碍,战乱不息,深深思念之情,化作满腹悲苦。这种情怀苍凉沉郁,深深地击打着我们脆弱敏感的心灵。
这首诗,情感表达直率真切,感人至深。诗中兼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使事件的叙述、场景的描写、心情的抒发都得到形象生动的呈现。场景描写中,诗人又能将宏观描写与微观描写结合,使这首诗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柔婉,具有深远持久的艺术魅力,使它成为中国诗歌界的一颗明珠,令后世才子佳人们传唱不息。
一路走来的爱情誓言诗
《诗经》中除《邶风·击鼓》之外,还有一首爱情誓言诗,就是《王风·大车》。这首诗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也一直为人们所熟知和称道。这句诗是: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谷,生,活着。皦(jiǎo),同“皎”,意思是明亮。这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活着虽然不同室,死后但愿同穴埋。如若说我不诚信,对着太阳敢发誓。”一个纯情女子,敢于对天发誓,要跟随相爱的人生死与共,这种朴素的以生命作为抵押的爱情誓言,让人感动。
只要有爱情存在,就会有爱情誓言诗的存在,只不过每个时代的誓言,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走过《诗经》时代,汉乐府里的一首爱情誓言诗跃入了我们的视野,它的名字叫《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邪”是感叹词,“上邪”即“上天呀”。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今生今世对你的情感不会衰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冬天打雷夏天白雪纷飞,除非天与地合在一起,否则,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与你断绝的!这首民间情歌,可谓感情强烈,气势奔放,决绝的爱情誓言令人震撼。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爱人忠贞不渝的感情,指天发誓,指地为证,用一系列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佐证这份爱情的坚不可摧,至少是决心的坚不可摧。这样感天动地的爱情誓言,比之“谷则异室,死则同穴”,又多了许多的细节铺排,更加气势宏大,也更加感人至深。这首诗,情由心生,心潮起伏,如风行水上,一气呵成。明朝著名学者胡应麟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用“神品”二字,评价可谓极高。
到了唐代,白居易借唐玄宗与杨贵妃之事,写了一首《长恨歌》,以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一代帝王与相爱的女子渴望做民间夫妇,相知相守的爱情故事。结局大家都知道,杨贵妃被缢死在马嵬坡,“花钿委地无人收”。当江山与爱情发生冲突,爱情再次成为奢侈品。这首诗写得荡气回肠,其中的一句爱情誓言也成为千古名句,成为相爱的人之间最美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他们的爱情誓言,听来叫人伤感,然而这个句子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许多时候已经脱离了故事本身的悲剧格局,而洋溢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在中华大地上深深扎根,开花结果,获得了很好的生长。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唐五代时的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诗中的女子有感于世间女性常遭遗弃之不幸,所以与丈夫海誓山盟,列举六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青山烂掉,不可能;水面浮秤锤,不可能;黄河彻底枯,不可能;白天出现参辰,不可能;北斗星回到天空的南面,不可能;半夜三更出日头,不可能。这与《上邪》的意境类似,但由《上邪》的五种不可能扩展为七种不可能。这种博喻手法的运用,更能反衬出她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这首曲子词想象宏阔丰富,想象的空间由地及天,想象的对象由山河到星日,以世间最雄伟的景物来比拟爱情,把爱情鲜活的生命与永恒的天地日月相提并论,形成一种奇妙而合理的类比推理。正因为那些现象都不会出现,因此爱情也会“绵绵无绝期”。作者从反面下笔,可谓悖理而合情,无理而曼妙,从而收到与《上邪》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效果。
宋代多情的词人柳永,一生也写了不少与爱情相关的词。其中有这样一句誓言,我们都非常熟悉,那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出自《凤栖梧》的句子,是词人在对相爱的女子说:即使衣带变宽,我也不会后悔,我愿意因为思念你而使自己变得消瘦憔悴。这样的誓言,虽不涉及生死,却也纯美至极,令人感动。这句诗,在今天不但指爱情,还指做学问。
宋代词人秦观有一首著名的《鹊桥仙》,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写了一种不能长相厮守却也坚不可摧的爱情。其中有一个关于誓言的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即使不能长相厮守,我们之间的真爱也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受到丝毫的影响。这个句子就成为后世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厮守一处的爱人之间常用来相互勉励的话,同样具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元代著名的大书法家赵孟頫,与才女妻子管道升举案齐眉几十年,50岁时却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个妾。管道升知道后,写了一首《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guǒ,棺材)。
不愧是才女,这词写的。两个泥人儿,打破揉在一起,再重捏成两个人,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能分得开吗?这也可谓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全词充满了女性独有的轻柔,情真意切。最后一句,直接化用《诗经·王风·大车》中的“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而且变成了“谷则同衾,死则同椁”,同生共死,成为圆满的爱情。据说赵孟頫看了这首词之后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
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是一首爱情誓言诗,这首诗是对新时代爱情角色的一种定位: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许多时候,因为前路未知,我们不敢轻易说出誓言;然而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说出了誓言,就一定要努力坚守。很多人,时间与空间发生变化,渐渐地就会忘记自己最初的誓言,正如《诗经·卫风·氓》中所说的那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使有情人徒留怨恨与悲伤。
愿我们都能一生坚守我们曾经许下的誓言,对爱,对生命,对国家,对世界,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