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刚刚11岁。那一年的金秋时节,带着许多童年梦想,我刚考入了石家庄地区戏曲学校(现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京剧表演班。时光荏苒,弹指挥间,回想自己走过的36年艺术历程,深刻感到,京剧界的历代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谦逊学习,继承发展优秀的艺术传统,是不断创新,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坚实根基。我在排练演出《卖水》《铁弓缘》《红玉良缘》的过程中,对这一点的感受尤为深刻。
学习《卖水》时,刘长瑜老师强调:行当、技巧是为剧中人物服务的,一定要把握好人物的性格,合理运用技巧,把人物的内心展示出来,并且要“精心设计、自然流露”,让观众感觉舒服,引起共鸣。
年轻时,我对老师的教导体会得并不深刻,演出时总想着如何把“唱念”“圆场”“搓步”“扇子”“手绢”等一系列技巧完成好。事实上,想很好地完成《卖水》这样一出载歌载舞的折子戏,是很不容易的。演员如果想在舞台上完成好一遍,在台下练功时,必须连续完成三遍以上,演出时,才能让观众看得轻松、自然,进而跟着演员的表演情绪进入剧情。
■
《卖水》饰梅英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舞台实践的增多,我对老师的教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比如,不但注重外在及技巧的表演,对剧中人物的内心也运用了丰富的潜台词来使其生动丰满,认真研究唱念的阴、阳、顿、挫,运用内心活动调动“圆场”“花梆子”等技巧的轻重缓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可爱。“表花”后对李彦贵的“相公错把小姐怨”一段唱腔,虽然不似前面那样,既焦急等待李彦贵,又要不露破绽地应付黄桂英,形体动作、舞台调度也相对稳定,但我加入了更为浓重的情感色彩,既有对“君家忠良”的赞赏,又有对“老爷趁机毁良缘”埋怨;既有对“薄幸男”的指责、规劝,更有对小姐“誓与公子结凤鸾”钦佩、敬仰,塑造出一个机智、善良,爱憎分明又敢作敢为的少女形象。
《铁弓缘》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的代表剧目。尽管我随刘长瑜老师学习荀派,但对这出“关派”名剧始终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尤其是陈秀英这一有胆有识、有情有趣、身手不凡的京剧舞台上的奇女子,集武旦、闺门旦、青衣和小生、武生等诸行于一身,对我更有吸引力,更富挑战性。伊始,她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情窦似开未开,世事似懂非懂。听妈妈呼唤有客人来喝茶,她原本提细瓷茶壶茶盏,见是一恶少,即刻换成大铜壶粗碗;因误会匡忠“悔婚”,她冲口就说:“早知他不愿意,刚才跟他比拳的时候把他胳膊儿拽过来,一撅两截儿,我让这小子一辈子也娶不了媳妇”,表现了她对匡忠的爱之切和民间少女的粗犷率直;“待嫁”一场,通过穿披、脱披、蒙盖头、坐花轿、拜天地、入洞房的模拟行动,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少女的情感世界。这一切,都宗法于花旦的规范,而活化为人物的神态情貌。匡忠的被陷害,瞬间的事变使十六岁的少女陡然间成熟了起来,到十里长亭送别时,便是闺门旦的举止神态了。及至女扮男妆,投奔二龙山的“行路”中,以小生扮相出场,“母女们走慌忙阳关露上”一段唱腔和同母亲及关月英交流,因为牵挂匡忠安危,既要准確地把握人物真实身份,又要把握“冒名”王富刚的两种神态、语气,当面端庄、稳重,背地里又与母亲讨计问策,既符合人物性格,又与轻松、诙谐的全剧风格形成统一。“大战”中,又以武生应工,“起霸”“开打”,在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又力求规范、严谨,准确、到位,张弛有序,迟缓有度,完成了陈秀英这一京剧舞台奇女子最为突出、最为鲜亮的一笔。
■
《铁弓缘》饰陈秀英
■
《铁弓缘》饰假王富刚
新编古装京剧《红玉良缘》,是我排演的原创剧目之一。该剧对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梁红玉的故事做出了较大的调整,从梁红玉和韩世忠相遇、相知、相恋至终成眷属,情节集中,笔墨精练,有着浓郁的喜剧风格。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梁红玉这样“主动”地去追求,我认为,这恰恰说明梁红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这样描写和表现梁红玉,是剧作的高明之处,同时也为我塑造有别于《战金山》《娘子军》《抗金兵》等剧中的梁红玉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
《红玉良缘》饰梁红玉
因“神庙外巧遇佳伴”,故而拿了韩世忠的更棒,《击鼓舒怀》一场中对姑妈称是“侄女的计谋”,我的潜台词却是爱屋及乌,又不无邀钟情之人家中会面之意。“红丝巾细剪裁飞针走线”等四句慢板,我情感投入,遐想无限,舍去了传统慢板中的大量间奏,以使这种情感和遐想如涓涓溪流,绵延不绝。转如原板后,“这红花就好像心花儿开在心间”一句的“间”字,我将8小节的甩腔前两小节放慢速度,降低音量,至3、4小节的跳跃性旋律,再慢、再轻,至后3小节处理为还原。以丰富的音乐形象,为上句“此时间等待他望穿双眼”做出了贴切、生动的注释,准确地表现梁红玉“又是想又是急又是怨”微妙心理。
与《战金山》等剧有所不同,《红玉良缘》中主人公的击鼓,安排在梁、韩重唱的前奏及间奏的行进之中。这就是说,这时的梁红玉不仅分担着乐队鼓手的担子,更要表现人物“震撼天壤”“掀起汪洋”般的“胸中志向”,我在这里的处理是层层递进,步步攀高,至第四句“但愿得天上人间共吉祥”之前,方开始独奏击鼓,将情绪推向高潮。
《红玉良缘》从大中华的角度切入,使梁红玉和辽小将两军阵前拼杀的结果既于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二人姐弟相称,“架金桥江南塞外同欢好,蓝天下不再有战云飘飘”。我以为,《红玉良缘》构建了一个总体框架,在这个框架之内,梁红玉性格的发展变化才会是情理之中,发展变化的必然结局,就有“大中华共富饶霞光闪耀”“南来北往后会有期”的美好明天。
作者简介:
赵玉华,女,汉族,中共党员,河北省石家庄市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政协委员,石家庄市十大杰出青年,石家庄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石家庄市市管拔尖人才,2010年荣获第2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2011年荣获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代表剧目有《铁弓缘》《桃花村》《虹桥赠珠》《辛安驿》《卖水》《花木兰》《四郎探母》,以及新编剧目《红玉良缘》《华阳公主》等。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