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祥
案例背景描述:
心理学家马秋斯金认为,对话的最基本结构是“问题—回答”……人正是凭借问题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从实体上说,对话生成问题。新的对话将生成新的问题,不断地对话将不断地生成问题。从程序上说,对话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话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着对话的深入进行。因此,对话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对话过程本身就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揭示与凸显了真理。
案例描述及反思一:
片段一:
如“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在游呢!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
其实,在出示情境图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接着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4只4只地数小鸡,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又对又快地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才是思维含金量较高的问题。
教学反思:
怎样的提问最有价值?笔者认为数学教师提问要坚持以下要求:
第一,发问要明白、准确。凭借明白准确的发问方法,使学生明白问题之所在。
第二,发问应当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对学生来说过分繁杂的问题,教师必须整理这些问题,使之适应学生的心理。
第三,不應当过分运用二选一的发问,它的教学价值有限。二选一的发问往往导致猜测、饶舌等不良风气。
第四,避免重复连锁式的发问。往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感到学生不能接受(或是学生尚未充分把握该发问)时,改用其他形式的表达。
第五,在问答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空档”,以便于学生沉思。一切对话无非由说话(问与答)与用于沉思的事件空档组成。
案例描述及反思二:
对话教学的主题,也称之为话题,是展开对话的依据和中介,它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一方面,师生围绕着主题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对话,使主题不断衍生为层层深入的新问题或知识表征,而另一方面主题又成为师生关系的中介和支撑对话体系的桥梁。为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教学的主题可以根据以下三种主要问题来确定生成。
1.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片段二:
如教学“公顷的认识”时,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对于这个内容教学的难点就是体会1公顷的大小,1公顷到底有多大?怎么体验?体验到什么程度?怎样的体验活动最有效?教师是比较疑惑的。于是教师和学生商讨我们怎么体验1公顷到底有多大,师生商量两套方案。
体验活动一:
让学生用绳子真正拉一个边长为100米(面积为1公顷)的正方形,切实地感受1公顷的大小。
体验活动二:
让学生手拉手围成边长为10米(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感到已经很大,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有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从而体验公顷是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师生探讨发现,活动一的效果是不佳的,因为亲身体验在校园里很少有这样的视野,因此而失败。活动二的效果也不是很有效。再次商讨,师生有了新的方案:选取熟悉的参照物+估计想象,我们学校面积12000平方米,比1公顷大些。
师生通过对方案选择的商讨以及优化方案的活动,让学生在比较中清晰体会到1公顷的大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生疑、质疑,并以疑点问题为对话话题,培养学生的思疑、解疑能力以及科学的探究和创造精神。
2.关注由教学内容而触及的社会中的焦点或热点问题
“动态生成的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在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后,学生学习必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出现哪种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下来,做到有备无患。教师要在这一环节关注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是引导,事先预料一下学生思维方向的可能性,就可以把握方向。”当发现学生的思路偏离教学的方向,就要调整,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当发现学生缺乏冷静时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在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时候,不见得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轨道上来,也可以调整原先准备好的教案,让学生来唱主角。对话中时常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支持对话的持续展开和不断优化,巧妙地处理不可预测的因素,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由“执行教案”走向师生、生生的互动,变“预设”为“生成”,让课堂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从而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