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视角下张家界土家村落石堰坪村保护和发展探讨

2014-05-30 05:48谢文海刘卫国曹植清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吊脚楼民俗文化

谢文海 刘卫国 曹植清等

摘要 通过分析张家界石堰坪村的保护和发展的价值,针对该村落目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坚持“强保护、弱开发”的发展理念,构建了以人为本、人地和谐的新型人地关系,并提出较具针对性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 土家村落;吊脚楼;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6;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5-01440-03

Abstract The value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village of Shiyanping in Zhangjiajie was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village,adhere to the idea of "strong protection,weak development",a new manland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and manearth harmony was established,and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ujia village; Houses of wooden structure projecting; folk cul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傳统村落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是地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从根本上说,任何村落均有形成、发展、兴旺和衰退,甚至最终消亡的可能。在工业革命之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以及各地区间信息的闭塞,这一过程比较缓慢;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突飞猛进,各地区的交流日渐频繁,这一过程也随之加快。现在许多传统村落早已不复存在,逐渐被现代村镇所取代,传统村落固有的文化底蕴被破坏殆尽,村落生命循环的锁链断裂,传统村落体现出脆弱的一面(即不可再生性)。土家村落是传统村落中的一种类型,为了丰富传统村落研究的内容,促进土家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以及土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探讨土家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1 石堰坪村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石堰坪村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东南部,距张家界市区68 km,110°52′58.7″E,29°02′ 43″N。全村面积1 700 hm2,现居住有土家族982人,村内现有182栋吊脚楼,核心保护建筑85栋。石堰坪村是一个景色秀丽、历史悠久的自然村寨,具有山水田园、楼角云集、民俗独特的特色。

1.1 原生态的山水田园景观

石堰坪村周围群山层层朝贡,山环水抱。上伏溪溪水清砌透底,有万株古柳群,景色十分秀丽,有“小桂林”之称(图1)。这里有形似四川式的盆地,有景色秀丽的大寨式梯田(图2)。石堰坪村享有极大的自然资源垄断优势。

1.2 独具一格的吊脚楼群

古建筑所具有的形态、色彩、整体结构和空间环境以及所形成的整体面貌是农村的特色环境形象,是具有文化和历史的、承载着历史进程的标本[2]。土家吊脚楼作为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是“集华夷建筑之大成”者[3]。土家族吊脚楼是我国南方民居建筑中的一枝独秀,这种建筑依山就势,挣脱了二维平面发展的局限性,扩大了建筑发展的空间,极大地减少了开挖土方量,大大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是一种意义非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年代久远,独具魅力。石堰坪土家族吊脚楼群数量多、体量大、种类多,户户都是吊脚楼,或单户成体,或多户成群,原汁原味、古香古色,形成独具一格的楼群建筑风格,有多、聚、古、群特色,堪称土家吊脚楼风景一绝(图3)。

石堰坪的吊脚楼布局形态呈现组团式、线状和点状3种形式(图4)。在村落地势相对较平坦、开阔之处,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两处组团,而沿着等高线、道路或河流,形成了两条狭长分布的带状吊脚楼,建筑无固定朝向,是结合地形布局的典型。点状形式的吊脚楼则相对分散,零星点缀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石堰坪的吊脚楼布局形态无一不体现出土家人遵从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建造哲学。石堰坪就在如此美轮美奂的山水田园景观中展现自己特有的稳重而富有变化的轮廓,与周边景观达到了高度完整和统一。

石堰坪村吊脚楼群是张家界市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吊脚楼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特色民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3 淳朴的地域民族风情

石堰坪村由于地处山区,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利,基本上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模式,是土家族独特民俗文化保存比较好的村落。历经千百年,在千锤百炼的锻造中,许多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传承至今,有薅草锣鼓、山歌对唱、扬叉舞、草龙灯、太平歌、哭嫁、求雨、土地戏、摆手舞、铜铃舞、花灯、糊仓等民族歌舞和农耕文化活动(图5)。

2 石堰坪村村落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石堰坪村是土家村落景观和民俗文化保存都比较完整的村落,现今还保留着千百年来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制度,是张家界市民俗文化的典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科研等多方面的价值。因而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画家、摄影师造访石堰坪村。

但是,不可阻挡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给石堰坪村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都危及村落仅存的生命力。

2.1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影响

在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石堰坪村农耕生产使用了现代农业机械,村民生活也大多使用了现代交通工具和现代生活设备。广大青壮年外出务工,部分村民离开原来居住的村落,搬到乡镇和城市居住,导致一部分人口的外流和迁出,在村内居住的主要是留守老人。

2.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在传统民居方面,吊脚楼一般比较低矮,开窗较小,室内采光条件不好,不能满足现代人居住楼房的期望;厨卫设施比较传统,缺少水、暖、电、气等设施,适应不了现代人物质生活的要求;木结构的吊脚楼房容易破损,维修困难,也无法解决防火防灾等安全要求。加之部分村民对本民族特色建筑的价值认识不够,导致一部分吊脚楼任凭风吹雨打,年久失修,有倒塌的危险;一部分吊脚楼已改建成砖瓦式楼房,失去了原有风貌。

在民俗文化方面,土家族所特有的文化制度,如婚姻制度(哭嫁、背婚)、丧葬制度等正逐渐被边缘化。村民对本土文化缺乏认同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村民,特别是年轻人的脑海,村民很难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村落文化也正面临着失去传承人的威胁。

3 石堰坪村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随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的启动,大湘西地区开发的不断深入及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实践,张家界市建设世界旅游精品面临着极佳的发展机遇。在张家界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民族特色村寨的石堰坪村的保护和开发显得日益重要。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它既不单指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单指生态持续发展,而是指自然-经济-社会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石堰坪村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强保护、弱开发”的方针,构建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以人为本、人地和谐的新型人地关系(图6),石堰坪村既有以自然山水为基础的生态美,也有以土家吊脚楼为主体的建筑文化美,还有以地域特色为依托的民俗行为美。石堰坪村特有的山水田园景观和土家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具有独占性、集中性、排他性、不可替代性,因此文化、生态保护是其生存和发展之根本,需要促使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生。石堰坪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其特色和优势资源的产业开发,应注重文化保护、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相融合,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和产业开发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笔者在新型人地关系视角下提出了石堰坪村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3.1 文化与生态保护

3.1.1 物质文化保护。

(1)原真性的保护与传承。对现今保存完好的吊脚楼,应重在维护;对现今基本保存原有风貌,但建筑雕刻、建筑门窗、墙体等有轻度破坏的古建筑,应坚持按“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在修缮;对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存,但遗存较差,破坏严重的古建筑,应予以重建或整饰。

(2)现代化的改造与更新。一是在维护吊脚楼建筑的风格和面貌的同时,采用现代建造技术对其不合理部分进行改造。在新建筑的色彩、用材、风格风貌、建筑样式、空间布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吊脚楼的风格面貌。适当对吊脚楼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如对传统吊脚楼的厨卫等生活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更新,以适应健康、卫生、舒适的现代居住理念。

另外,注重新老建筑、新建建筑与村落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物质文化保护只有通过注入新的现代化内涵,赋予吊脚楼新的生命,才能永葆活力,永续发展。

3.1.2 非物质文化保护。

成立民俗文化艺术团,组织村民定期开展土家特色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和举办传统节日活动,以原汁原味的土家风情和土家民间艺术展现石堰坪村的人文精神风貌,从而使传统民族节日固化并传承下来。对年轻村民进行民俗知识普及和文化遗产观念培养,增加文化认同感,保护并弘扬土家文化。

3.1.3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关键是要加强环境意识,加强对当地村民和旅游者的环境教育,倡导生态生产、绿色消费,形成一种生态文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减少柴薪使用,养林护林,改善村落能源利用结构,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立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集中无害化处理系统。

3.2 发展方向

3.2.1 高效生态农业之路。

石堰坪村耕地面积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和蔬菜等,兼有种植木瓜、黄柏等经济作物,各家农户养殖黄牛、鸡鸭、猪等,目前还建立起了本地板栗及辣椒基地。农产品主要自产自销,农业生产能力低下,生产方式传统粗放,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实现村落的现代化,就必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集约化经营,多业结合,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

结合村落特色和旅游开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有本村特色的农业品牌,开展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生态山林资源优势,发展有机食品加工业,进一步支持板栗、辣椒基地做大做强,积极开发木榨油、土家腊肉等民族特色食品加工业。

3.2.2 特色民俗旅游开发。

石堰坪村山水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且具有特色,表现出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应围绕村落的资源特色,重点开发科学研究之旅、艺术创作之旅、民俗体验之旅、觅静探幽之旅,将石堰坪村打造成土家原生地,世界吊脚楼。

在旅游项目的建设上,以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为中心,重点做好吊脚楼群的旅游开发,建设民俗文化博物馆,建设民俗艺术表演中心,成立民俗文化表演艺术团。围绕民族科研基地、摄影采风基地、影视创作基地、美术写生基地,农耕体验基地、度假休闲基地六大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活动。规划建设好村落游览线路。

在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方面,在保证不破坏村落生态肌理的基础上,完成村落各级道路及停车场站设施建设;建设好各级游步道,在视野佳处修建观景平台;食宿服务上以村部接待和农户接待相结合,重点建设好一批优质的游客接待点。

4 结语

石堰坪村的保护和开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创造性的思维、科学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管理制度、政策法规来协调石堰坪村的发展,坚持“强保护、弱开发”的开发思路,做好石堰坪村的文化与生态保护,走高效生态农业与特色民俗旅游开发之路,最后做到保持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同时促进石堰坪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才,郭煥成,杨丽.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J].地理科学,2006(6):735-742.

[2] 赵全儒,刘浩.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筑景观的更新与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4-8.

[3] 周传发.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7(25):7821-7822.

猜你喜欢
吊脚楼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之景观价值探讨
鄂西吊脚楼聚落乡土景观材料研究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