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战略研究

2014-05-30 10:48郑霄鹏赖石成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5期

郑霄鹏 赖石成

摘要:全球化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核心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等稀缺要素已成为关键的战略要素,无优势企业更应该开展以获取先进技术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整合全球的智力资源,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文章探讨了技术寻求型OFDI的不同模式,并通过典型行业的技术寻求型OFDI的实践,说明技术寻求OFDI是比“以市场换技术”更为有效的提升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在综合分析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现状、面临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为今后的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提供可借鉴的战略性思路。

关键词:技术寻求;OFDI;技术研发

一、 引言

中国企业期望通过技术转让或引进外资方式的获取先进技术的目标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伊始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失败以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企业想要先进技术、品牌、营销渠道等当今国际分工格局中最为稀缺战略要素,借助“走出去”战略,开展以获取先进技术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整合全球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集群的逆向溢出效应,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如垄断竞争优势(Hymer,1960)、产品周期理论(Vernon,1966)、内部化理论(Buckley & Casson,1976),国际生产折衷理论(Dunning,1977)都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且跨国公司OFDI的必要条件是具备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属于优势运用型的,这些研究并没有针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以发展中国家OFDI为研究对象的小规模技术理论(Wells,1983)、技术地方化理论(Lall,1983)、技术积累理论(Cantwell & Tolentino,1987)等理论虽然对经典的跨国公司理论有所突破,但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寻求型OFDI及母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并未给予很好的解释。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Dunning针对跨国公司OFDI新的實践发展不断修正其早年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提出了"战略资产获取理论(Strategic Assets Seeking),他认为,跨国公司OFDI的动机之一就是获取先进技术、品牌、营销渠道等战略资产,从而培育获取新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后,学者Kogut和Chang(1991)、Teece(1992)、Yamawaki(1993)、Fosfrui和Motta(1999)、Wesson(1999)等分别从不同是视角对技术寻求型OFDI进行了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寻求型OFDI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冼国明、杨锐(1998)、茹玉骢(2004)、杜群阳、朱勤(2004)、赵伟(2006)、白洁(2009)等从理论分析,实证检验等角度研究了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二、 技术寻求型OFDI理论分析及典型实践

技术寻求性OFDI不同于传统的贸易窗口型OFDI和制造基地型OFDI,而是无技术优势的企业以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要素、研发机构、先进技术等资源为目的,以新建或并购海外研发机构为手段,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杜群阳,2004)。技术寻求型OFDI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并购拥有先进技术、强大品牌影响力的东道国企业,获取企业发展亟需的先进技术,如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X86服务器、MOTO的手机业务(专利)、万向集团并购美国UAI公司,三一重工并购全球工程机械的龙头——德国普茨迈斯特;二是在欧美等创新产业集聚区设立研发机构,嵌入东道国的技术创新集群,与当地企业构建战略联盟,雇佣当地工程师、研发人员,积累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如华为、华虹、长虹、长安汽车、海尔等通过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当地智力资源丰裕的优势,获取先进技术。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部分企业就已经开展技术寻求型OFDI,成为技术寻求型OFDI的先驱。1991年2月,上海复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原复旦大学科技开发公司)在东京新建研发结构——中和软件株式会社东京支社;同年3月,复华实业有限股份公司在美国设立美国环球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的智力资源研发新产品,并将先进技术转移至国内,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推进产品的更新升级。

家电行业是最早开展技术寻求型OFDI的行业之一。家电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都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海尔、长虹、TCl、康佳、海信等名誉户晓,享誉全球的品牌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全球配置资源,已形成较为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具备同全球行业具体同台竞技的能力,全球家电制造领军企业格兰仕1996年成立海外部,1998年投资1亿元在美国建立研发机构,1999年3月,北美分公司成立,并设立美国微波炉研究所,2006年有在韩国设立“格兰仕韩国研发中心”,随后在日本、欧洲相继设立研发中心,并取得丰厚的汇报:截止2011年底,以获得球体微波技术、微波增强补偿技术、光波技术等600多项科研成果,累计申请专利1 473项,为格兰仕的全球生产、全球研发、全球营销的国际化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海尔目前已在全球形成以五大研发中心为支点,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手段整合全球技术资源,构建了全球研发体系,开发出一系列引领市场潮流、领先竞争对手的技术和产品,成为白色家电技术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和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被誉为“民族品牌的脊梁”的长虹集团也通过跨国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构建战略联盟等形式的OFDI,获取先进技术,培育新的竞争优势。2000年,长虹出巨资与微软、东芝、飞利浦、三洋等跨国公司组建九大国际联合实验室,2004年,长虹-德州仪器联合实验室、长虹——飞兆联合实验室相继成立;2005年,长虹斥资3 000万美元在捷克设立研发基地,专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制造、销售与服务;2006年10月,长虹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获取了韩国第三大等离子制造商Orion PDP75%的股权,获取了Orion等离子核心技术和300余项专利以及研发团队,弥补了自身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的短板,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IT行业方面,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更为人瞩目。华为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迅速成长为比肩爱立信、思科等全球IT巨头的跨国公司,其秘诀就是对研发投入的重视,布局全球研发体系,获取先进技术。自1999年华为在班加罗尔设立研究所后,相继在德国、瑞典、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印度等地设立16个研发中心,同全球领先运营商成立28个联合创新中心,共同支撑了华为的全球研发体系。截止2012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1 948件,国际PCT专利申请12 453件,外国专利申请14 494件。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30 240件。联想集团有一个本土企业迅速成长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也得益于其开展的跨国并购及其全球研发体系。2004年12月,联想以12.5亿美元并购IBM的PC业务,包括商标及相关技术;2011年1月,联想宣布同NEC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拓展日本市场;同年6月,联想以6.7亿美元收购德国最大的个人消费电子公司medion公司80%的股份;2014伊始,联想并购又出重拳,先是宣布并购IBM X86 PC服务器业务,以推进器“PC+”策略;马年前夕,联想又以29亿美元的价格从Google手中收购包括2 000项专利、品牌、商标等在内的MOTO智能手机业务,进一步完善的联想在全球的产业链布局。可以说,中国IT行业的崛起极大获益于技术寻求型OFDI。

中国制造业企业相比国外巨头,在技术研发、技术储备、创新体系建设的差距较为明显。因此在制造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寻求动机更为显著。大连机床集团,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排头兵,“十五”以来,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2002并购了机床巨头的美国Ingersoll生成系统公司,开启了中国机床行业的跨国并购的序幕,之后又分别与2003年、2004年并购了Ingersoll曲轴加工系统公司,德国F. Zimmermann公司。大连机床集团通过对并购的企业进行整合,获取企业发展亟需的先进技术,提升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壮大,位居全球机床行业第7位、引领中国机床行业发展潮流的国际知名企业。万向集团起步于乡镇企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開展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同行业领先的跨国公司。2002年,万向集团成功并购美国上市公司UAI(Universal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c),开启了中国乡镇企业跨国并购先河;之后又成功收购洛克福特(Rockford)公司、环球控制系统公司(Global Steering Systems)等近30家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2012年地又成功收购美国锂电池巨头——A123系统公司大部分资产。在这一系列的并购过程中,万向集团不仅获得了先进技术,增强了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可以借助于被并购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及其市场渠道,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完善其全球的产业布局。2011年1月底,三一重工以3.24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有限公司,被誉为“蛇吞象”的壮举。通过并购,三一重工不仅获得了先进技术及其研发团队,而且获得了普茨迈斯特公司的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加速其国际化步伐,推进了三一中国由本土企业向跨国公司的蜕变。此前,中联重工在2008年以2.71亿欧元的价格如愿以偿将意大利CIFA——全球第三大混凝土工程机械企业收入囊中。通过技术寻求型OFDI,中国制造业以具备同跨国公司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

三、 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中国在企业在家电、IT、制造业等行业在技术寻求型OFDI方面取得了成就固然可喜,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还不是中国企业OFDI的主流,且实际效果也是许多可检讨之处,值得深入反思。

(1)相比跨国巨头,国内一些企业对国际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国际化运营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可能导致通过OFDI获取的并非是核心技术,同时并购后的整合不力未能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最终以失败而告终。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安彩高科并购美国康宁失败就是鲜活的案例,值得其他企业警醒。

(2)技术寻求型OFDI涉及母国及东道国的产业发展状况,产业政策、外资政策、国际资本运作、政治风险、国际商务谈判等众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内部分企业在进行技术寻求型OFDI时,急于求成, 前期准备工作不足,且缺乏国际并购或国际谈判经验,国际资本运作能力也不足,对前沿技术的跟踪、发展趋势认识也不足,盲目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其后果只能以失败告终,这方面的教训不胜枚举。

(3)国内一些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有限,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吸收能力。企业的研发能力决定了的技术水平,也决定了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通过对获取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多重生产、销售,轻研发,对研发投入不足,限制了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导致通过OFDI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

(4)虽然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支持项目多集中于能带动出口的境外加工园区项目和国有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寻求型OFDI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在融资支持、所得税减免、信息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

四、 中国实施技术寻求型OFDI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面临的竞争势必也愈发激烈,技术寻求型OFDI势必成为中国企业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途径。针对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提出一些政策和建议,以期能抛砖引玉,为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战略性思路。

(1)加大R&D投入,重视人才储备,提升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要实现东道国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提升母国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吸收能力最重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企业要建立人才储备、培养的长效机制,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另一方面企业这一方面要加大R&D投入,提高企业自身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遍历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OFDI比较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重视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华为2013年研发投入达330亿人民币,占2013年总收入的14%,远高于国内企业平均1.27%的研发强度,2004年~2013年10年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1 539亿人民币。华为对R&D投入的重视,足可以比肩Goolge、Apple、Samsung、Microsoft等行业巨头。

(2)做好长期规划,切记机会主义倾向。企业进行技术寻求型OFDI是一项战略性投资,因此,必须明确目标,最好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制定并遵循长期的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时修正。国内企业在对外开展技术寻求型OFDI时,缺乏对投资对象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市场营销渠道和品牌价值、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政治风险、汇率波动等情况作全方面的调查分析,抱有机会主义倾向,其结果可想而知。

(3)重视文化融合,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开展OFDI,都会面临文化差异(国家层面、企业层面)。这种差异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文化冲突;二是文化的融合创新。因此,企业要深入剖析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差异,并进行的相应的培训,以弥合双方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潜在的文化冲突,使得双方在事关企业发展的企业制度、管理模式、价值观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加强与当地政府、工会、科研机构的沟通交流,以更好的融入东道国的研发创新集群。

(4)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若国内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与行业内领先企业的差距较大,可以以“蛇吞象”的方式并购东道国技术先进的企业,进而获取被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研发团队、市场渠道及品牌,以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而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国内企业可以在东道国技术创新集群区设立研发机构或构建战略联盟,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集聚区科研机构、高校、科研人员等高级要素高地的优势,培育企业新的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此外在政府层面还应给进行技术寻求型OFDI的企业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简化审批程序,放松对外直接投资的管制、降低高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投资门槛;提供税收抵免、延期、饶让等财税政策;降低贷款利率和保险费率、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融资支持等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OFDI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如提供税收减免、抵免、饶让等财税支持,提供融资支持、设立境外投资风险基金等金融支持,对其R&D提供财政补贴;对于开展技术寻求型OFDI的企业,对其跨国并购或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降低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

五、 结束语

无论是从区位分布还是产业选择的角度而言,技术寻求型OFDI都不是中国企业OFDI的主流,但技术寻求型OFDI对于现阶段乃至未来培育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当下开展技术寻求型OFDI是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选择,是为适应全球化国际分工格局变化,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 冼国明,杨锐.技术累积、竞争策略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经济研究,1998,(11).

2. 江小涓,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地融入全球经济.经济研究,2006,(3).

3. 杜群阳,朱勤.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国际贸易问题,2004,(11).

4. 王谦,徐晓青.技术寻求、竞争策略与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投资.财贸研究,2007,(5).

5. 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创造性资产的分析视角.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9).

6. 荣大聂,韩其洛.敞开美国大门?充分利用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与伍德罗·威尔逊国际研究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特别报告,2011.

7. 魏浩.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及相关问题.国际经济合作,2008,(6).

8. Dunning J.H.Loca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Neglected Factor.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8,(1).

作者简介:郑霄鹏,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生;賴石成,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