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善福
新课标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推行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数学课程设计按“新课标理念”也将致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这种“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具有五方面基本特征,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要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初中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而言,他们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本身就较弱,因此新课标所要求的“学习方式转变”,可能为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带来更多困难和问题。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成为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笔者主要从新课程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应用反思的学习习惯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数学与生活联系、算法多样化、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数学面临的学习困难。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曾说:“教育的作用就是为学生自觉化的形成提供援助。”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谁都明白,剩下的就是习惯: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1.左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方法的指导以提高效率
初中一入学,我就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做完题后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些主动性。一节课上有名学生在对一个题进行反思后,再做此类型题时很快就解出来了,他感慨地说:“原来数学这么简单,题后反思就行了”。
2.引导学生进行章后反思以提高效率
在学生有了题后反思的初步能力后,我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章节进行章后小结。可能是体验到了题后反思的好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除了个别学生抄书外,大多数的学生写出别具特色的小结。如有学生每次小结都采用重点、难点、疑点等程序,把每一章的易错点总结得条理清楚。有的学生能够自己出章检测题。这样做要比老师讲复习提纲、出达标检测题学生做要好得多。学生在交流复习小结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并且学生在做其他学生出的测试题时也很有兴趣,热情也很高;也敢于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学完了“整式的加减这一章后,我从学生出的十几套自我检测题中选择一套有特色的给学生做,做时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都很高,其中有一道需要整體代入的题曾引起学生间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题出错了,不能做。经过激烈地争论,学生认识到此题可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3.提高学生对反思的认识以提高效率
经过半学期的培养后,学生的解题习惯有了好转。反思点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与思的结合。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已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究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对数学的学习有什么影响?有学生认为教师大小问题都要反思,有教师认同这个观点,认为这样做才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有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反思。其结果是:学生由于准备不足,无从下手,往往长时间课堂鸦雀无声,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是常见的。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这个时候个别优秀生往往能够做到,而后进生还不明白,但教师认为学生全懂了。长此下去,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自然就造成了学生的两极分化。有的学生表明他们在反思学习中往往是一知半解,那么就无从反思。过去的教学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老师就把问题灌输给学生了,现在提倡反思学习,学生应经过独立思考,老师给予引导,如果没有老师的及时引导,优等生可能靠自己的努力会解决问题,但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这也是学生越来越多。
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题后反思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并且成绩较高的学生反思习惯要好于成绩较低的。教师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彭泽县博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