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宏
虽处江南婉约之地,海盐县理工学校教务处主任李海青却有着爽朗利落的性格特征和工作作风。在记者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接了5个工作电话,安排了两份工作任务。李海青主任总是比别人先走一步。 “教育者与生俱来担负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责任,每个单元教学所分配的时间都异常珍贵,只有快人一鞭、先人一步,才能做好教育,才能对得起孩子们。”李海青主任如是说。
教学方法新、科研创新多、学生管理妙,是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
教学形式“莫”守陈规
1996年,刚刚进入职業学校的李海青还带着一股青涩,也许就是这份青涩让他走出了一条异于常规的教学之路。
时任机械专业教师的李海青,在教授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第一天,就带着一班学生把学校里的一台机床的主轴箱“大卸八块”。这个在其他老师看来几乎是“创举”的行为,也让当时习惯了“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授课形式的学生们“炸开了锅”。他们第一次上这样“神奇”的专业课——不仅可以用眼睛“看”着学技术,还可以去触摸,去动手操作。
“技能教育要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分,就要以技能为切入点,让学生真刀真枪去做,才能有所为。”李海青告诉记者,1996年的时候,学校总共就只有六台车床,硬件设备相当匮乏。有别于传统师范教育出身的科班生们,自小就和机械打交道的李海青发现,原先传统的“看图式”的技能教育只能“浮在水面”,单靠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根本不能真正理解机床的基本构造,不能掌握机床安装运行的原理。
“让学生自己去拆装机械”为李海青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奠定了基础。据悉,当时的“理实一体化”还是一个停留在概念上的术语,甚至很多老师都没有听说过,但李海青却能创造性地在《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并颇见成效。李海青在教授《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课程时抛弃了过去全部理论灌输的形式,而让学生在预习课本后,自己挑选量具,然后根据老师分发的任务单进行实际测量操作。在45分钟的课堂里,他仅花了10分钟引导学生预习,却花了30分钟让学生动手做。如此“学中做、做中学”,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喜欢上《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课,扭转了学生对《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课“枯燥乏味”的认知。鉴于李海青对“理实一体化”先人一步的探索,2006年,李海青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即使现在,李海青依然为自己当初的做法庆幸,还幽默地将其比作自己“打开提高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新大门”。
时至今日,“莫”守陈规的教学理念一直引领着李海青的教书育人。近年他开始在数控专业探索分层级培养的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按照“到企业担任车间主任或班组长”“到车间担任调试工”“到企业做一线工人”的培养目标进行分层,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他希望借助分层培养的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职业“坐标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学创新别有“花样”
2006年,素有“铁海盐”之称的海盐县机械产业迅速扩张,海盐县理工学校机械专业教学设备匮乏的发展短板随之显露。机械专业由于没有将金属进行融化、铸造的熔炉,只能把铸造课程压缩为理论观摩课程。“这样上课简直是让学生坐以待毙,不会实际操作的学生哪个企业会要?”从执教该专业那天起,就站在学生立场的李海青坐不住了。他立即从熟知的企业中借来铸造用的筛箱、筛子等工具,然后用干锅替代锅炉,用锡块替代铁块,“打造”出一个别样的铸造工艺。李海青的“小发明”,让机械专业破解了“没有设备”的“魔咒”,让铸造课有了可以模拟实践的教学工具。
能够撬起创新教学教具的这一杠杆,李海青把“支点”归纳于自己过往的经历:从小跟随父母在机械工厂长大,对每一种机械制造加工工具了如指掌;任职海盐县理工学校(原海盐县技工学校)后,常与同事一起搬运、组装教学车床。“这不过是跟‘把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的卖油翁一样。”他笑着说:“我只喜欢机械这一行,对机械熟悉了,所以就生巧。”
教具改造非同凡响,教材研发更有“门道”。来自校长何永香的赞誉,许是对李海青十几年职教生涯的最佳批注。采访时,记者亦从其他老师那里得知,学校有不少校本教材都是出自李海青之手。有一次,海盐县旅游局邀请海盐县理工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帮助梳理海盐县各个旅游景点的导游讲解词。当时已是学校教务处主任的李海青“看”到了契机——何不借此把海盐地方景点编撰成册,作为旅游专业学生的教材?
心动就要行动。在他的组织下,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们一起收集海盐地方景点的素材,一起把历史故事或传说编成朗朗上口的导游解说词。为了“考证”教材内容的有效性和价值,学校还专门组织老师和学生在景点“驻点”解说,听取同行和普通游客的建设性意见。令李海青自豪的是,受过这本独具海盐特色的教材“熏陶”过的毕业生,对景点了解更透彻,讲解风格更独特,受到不少旅游公司的欢迎。
在李海青的记事本里,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他组织老师在撰写的《中职专业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校本教材。他认为,中职体育课也同样需要创新教材,尤其是结合专业特色的教材。李海青老师在《专业背景下的体育课程》中融入了他的观点:“烹饪专业,对学生的手臂力量和下身力量有严格的要求,再如学前专业,对学生身体的柔韧性、优美性有特殊的要求,这就可以在体育课中针对两个专业的特色开展专门的训练。”该课题虽只是初具雏形,却已带给学校热烈的反响,未来,也许能辐射整个职业教育的体育课堂。
学生管理悟出“鲜招”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李海青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作为答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怎样才能管理好学生?在近十年的班主任管理生涯中,李海青对职校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他率先在学校提出了“以爱做帆,平等对待,主动聆听”的宣言。他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孩子只存在能力高低的差异,而不存在“层次”的差异。事实上,在李海青管理理念的背后,藏着一个让他永生难忘的故事。
2003年,李海青迎来了新一届春季班。所谓春季班,就是不参加初中升学考试,直接从初三下半年就升入高中的班级。这些学生往往是老师眼中的“差生”,而小张就是这群孩子中最为“活泼”的一个。入学没几天,小张就和任課老师吵了起来,甚至拿了上课用的教具狠狠地砸实训室的铁门。
“小张的父母离异后都不愿意管他,平时放学回到家,他连可以说话、抱怨、撒娇的长辈也没有,所以才会变得如此乖戾。”了解到小张是因为缺乏沟通的对象才“找茬”发泄后,李海青阻止了学校开除小张的决定,主动做起了“心灵导师”。每天放学前最后一节课,李海青老师就约小张在学校里“瞎逛”,聊聊同学,拉拉家常,或者只是针对某个新闻轶事分享彼此的感受。如此一个学期下来,小张竟然慢慢有了转变,没有再发生和老师争吵、和同学打架的事件。不久前,李海青与小张相遇在咖啡馆,小张还热情地请老师喝咖啡作为答谢。
作为班主任,如何与学生和谐相处,如何引导学生,做好学生管理,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李海青在日常班级管理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和教训。有一次,因为学校搬迁,实训设备没有及时安装到位,影响了班级的实训课教学,学生公然罢课。听到这个消息后,正在外地培训的李海青立即赶回学校。走进教室,面对学生们激昂的情绪,他没有生气,没有讲大道理,更没有大声批评,而是像往常上课一样布置“任务”:“下阶段我们调整实训课任务,工作任务就是协助老师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这也是我们进入企业后会经常遇到的事情,这次的事情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好事,正好给我们大家一个锻炼的机会,大家愿意和我一起去吗?”学生们看着态度平和的老师,情绪慢慢平静下来。接下来的一周,同学们全程参与了普车车间设备的搬迁、安装、校水平、设备调试等工作。一场本来难以调和的干戈不仅轻松化解,而且给学生创造了平时教学中难以学到知识的机会。
在后来的学生管理中,李海青也常常以此为鉴。他告诉记者,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不适应传统的应试教育,自小就带着“困难学生”的标签,被老师和同学孤立在群体之外,他们的内心更加敏感,习惯“武装”自己,如果老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就一定“水火不容”,只有用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才能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正是因为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心理,李海青才能一次又一次巧妙地解决师生矛盾,调和师生关系。
人物名片
李海青,从事职业教育18年,担任机械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技高级讲师。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海盐县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