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客观报道问题探析

2014-05-30 11:39:11杨雅芸
今传媒 2014年6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媒体融合

杨雅芸?

摘 要: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突破,大众传播呈现出一个强烈的媒体融合新趋势,单一媒体传播及运营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私媒体对官方媒体的监督和关注力度空前加强。在这种新形势下,以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为生命线的新闻采编活动也应作出积极地应对,抓好客观报道中的客观相对性和主观倾向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还大众以真相,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关键词:数字技术;媒体融合;客观报道;新闻真相;媒体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052-03

近十年来,我国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突破,大众传媒产业打破了此前壁垒森严的行业分割状况,多种信息消费渠道、多样化信息内容、多元性舆论价值冲击着传统新闻业赖以生存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播机构。媒体融合或跨媒体传播,迫使新闻业尝试运营模式上的转型,开始与网络媒体、数字化智能媒体进行战略合作,并不同规模地推出各媒体机构的数字化版面和建立网站,甚至在不同的省区设立工作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有效实现了纸媒与数字媒体的同步传播。从运营成本的角度看,新闻机构下设工作站,大大节省了“跑新闻”的成本,同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捕捉该地区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提高该机构的社会影响力。但是,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广泛使用,造成了一个海量的“信息超市”,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充斥其中。新闻工作者如何完成客观报道,还受众一个真相而不受到质疑,这是媒体融合时代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新闻工作要尊重事实,追求真实性,而其前提则是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抓住新闻第一现场的事件逻辑、事件细节、反常事件等细微之处收集有效信息,再对信息进行文字加工、符号转化和效果制作等方面的编辑工作,力图最大限度地对事件做客观报道。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不同媒体的介质、传播渠道、受众群体不同,因此,新闻采编人员需要依据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来进行信息方面的技术处理,如图片处理、图像剪辑、画外音调制等。采编过程直接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报道的影响力。但是事实上,绝对的客观报道是不可能的,采编人员总是根据具体的新闻现场情形,以自己的报道角度和潜在的价值判断来选择性收集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所追求的客观报道,是一种职业目标和社会责任的体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客观报道”,是指“记者要保持客观,要实事求是,要用最真实的文字,从各个角度进行报道,告诉人们那里正在发生的事情,记者将信息传达给人们,人们会自己作决定,作出反应。[1]”目前,手机通讯设备的摄影摄像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演化了一种私媒体传播的热潮。尽管它与新闻机构的官方意识传播不存在严重的对立,但往往对官方媒体的客观报道施加了解构性的压力。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重申客观报道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途径显得尤为必要。

一、客报道观及其相对性

新闻采编中,客观报道强调内容的真实性,注重对所隐藏的事实进行挖掘、对复杂的事实进行分析,以此来完成新闻的制作和报道。也就是说,要做到客观的报道,就是要从各个方面做到对事实原貌的还原,为受众展现事实本真。客观报道是新闻的生命线,客观性贯穿于新闻事实的始末,失去客觀性的新闻报道也难以告知大众事实真相。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报道的客观性,具体来说要做到:“呈现事实,公正,准确的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以事实为主,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个人偏见,注意要把握平衡原则,展示正确,真实的新闻,对新闻事件作全面,理智,客观的报道,从此保证报道的公正。[2]”可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新闻事实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也是新闻从业人员要重要把握、认知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失去了客观的新闻报道便失去了新闻的真正价值所在。

客观报道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对性。我们知道,客观事实是一种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闻客观报道是对客观事实存在的符号编码和信息处理,它是记者个体主观观念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及反映。所以,在新闻采编中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性,只有相对的客观性。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尽最大可能的向受众展现客观事实,将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高度的统一。

在新闻实践中,客观报道往往隐含着新闻采编人员的主观判断,但是二者是存在主次之分,客观报道为主体价值,主观判断是附属价值。因为面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记者虽然知道要如实地进行报道,但是每个人对事件的理解不同,所以侧重点就会不同,报道出来的内容也就会不同,未必全部展现事件的本质与完整面貌。比如像车祸现场,杀人现场等,这类现场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场的保护程度会大大受损,事件的真实原貌受到破坏,那么记者在不同时间段去新闻现场,就会采集出不同的新闻信息。因此,其相对客观性就必然会产生。

所谓客观的相对性,是受外界非信息采集人员等因素影响客观事实的一种情况。它普遍存在于实际的新闻采编过程中。要克服这种情况,新闻从业者就得不断完善采编的手段和方法。因为事物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无论什么时候去对客观事实进行采集,其采集到的信息必然就具有某一时间段内的相对客观色彩。因此,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记者要明白没有绝对的客观,只有相对的客观,相对于当下的客观。也就是说,除开人的主观倾向性的加入,事实会受到时间、背景、自然因素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客观报道无法做到完全的客观,只是相对的客观。记者在从事新闻采编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各个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把事实呈现给受众,做到相对的客观。

二、客观报道中的主观倾向分析及防范

除上述客观报道的相对性之外,影响报道客观性的又一主要因素就是新闻从业者在采编过程中加入了自身的主观性因素。“新闻话语中的主观性以一种隐性的态势在被阅读的过程中影响着读者的思维和判断。[3]”如果在处理和制作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不遵守职业操守或职业素养欠缺,随意加入个人的意愿或判断,做出片面的定论,将会误导受众的主体判断和对事实本质的把握。

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把握这种主观倾向性,使之与客观报道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新闻事业的良好发展。在具体的新闻实践当中,可以区分两种情形来判断主观倾向性问题。

第一,对国家法律法规、国家安全信息等的报道,绝不允许加入主观性倾向。对于国家制定的制度法规、重要会议决定、通过法律认定的事实、都属于相对客观的,这些新闻事实的宣传就不得加入记者的个人主观因素。

第二,对社会公德等事件的报道,可适当加入主观倾向性。例如,2008年贵州省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冰冻灾害,许多出租车司机参与“绿丝带”活动,免费载乘客。记者在报道中确实加入了自己对这些出租车司机的钦佩之情,但是并没有过分宣扬。将情感应用在对事实的报道与思想的提炼中,让受众在新闻作品中自己感受这种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因此,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正确把握主观倾向,区别对待新闻事实,将主观倾向与客观事实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促进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

在客观报道中,主观倾向性与新闻工作者的情感情绪、所处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采编动机、个人职业素养、媒体与受众的市场关系、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等因素紧密相关。为促进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控制主观倾向性。

(一)从主观因素入手

第一,避免受社会意识的影响。在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时,记者要避免受社会环境、主流意识、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要实事求是的对待每一个新闻事实,尊重事物的个性特征,不要用笼统的、常规经验性去判断、报道新闻事实。

第二,避免受利益驱动的影响。记者是社会信息传递者的角色,第一时间将新近发生的事实告知受众,让受众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事。新闻记者如果被利益驱使,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一旦被揭露,将大大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给新闻媒体及记者自身造成巨大损失。

第三,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记者应当不断的学习,充实自我。对于党和国家的政策要及时掌握和了解、对政治要有高度的敏感、要有超出常人的理性和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事实的表象挖掘出本质,才能更全面客觀的把握住新闻事实,从而传递给受众。

第四,避免一味迎合受众。媒体不能为了自身的收视率、阅读率等,而扭曲事实本来的面貌。新闻的特征就是真实与客观,如果一味迎合受众而加入主观倾向性,那会演变为新闻策划,不能达到传播事实的目的。第五、避免受主观情感的影响。由于每个记者人生经历不同、主观情感趋向不同,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个人的认知判断就会产生差异。但是新闻以真实性为行业的生命线,因此记者要跳出个人的情感与成见,以及自己的主观性鉴别,将事实“原汁原味”的展现给受众,让受众自己进行判断掌握。

(二)从外部因素加强

第一,避免受现场环境不完整的影响。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就是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保护,能够更客观的还原事实真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现场会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事实客观性的完整性。所以,要争取第一时间保护现场,为受众还原事实。

第二,避免受资料采集不完整的影响。要想还原事实的本真,采集相关资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对于一个事件,记者甲收集到一部分的信息进行报道,记者乙又收集到另一部分信息进行报道,这样,两家报道的内容都不是全面的,还有可能是对立的。所以在对事件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上一定要全面、完整。

第三,避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我们知道信息会随着传播的时间的延长、地域的限制等因素而逐渐失真。一件事经过十个人口耳相传,最终就会变样。新闻事实也是如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各个新闻机构之间就要利用高新联络技术,建立各个地方之间的联络站,争取最早最快获取客观的事实信息。

第四,避免受采访者受到舆论的影响。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也代表着一种舆论的采访,这样受访者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会全面真实的提供事实信息,这就要求记者在不触犯法律和道德、在相关部门授权之下进行隐性采访,使受访者不因记者的采访而改变事实原貌,从而客观再现事实。

三、媒体融合时代抓好客观报道的措施

客观报道的相对性和新闻采编人员的主观倾向性相互交织,使得追求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效果变得比较困难。在媒体融合时代,官方媒体与私媒体并行,纸媒、电子媒体和智能媒体同时存在,大众对官方媒体的监督及其对事实的关注变得更加便利。任何违背事实的报道,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舆论焦点,因此,重申新闻采编人员对事件的客观报道问题是必要的而且是及时的。

新闻采编是对信息的认定、收集、加工、制作的一个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先采访、后编辑。由于新闻采编要求:立场要正确、信息要丰富、加工要好、传播要迅速,它直接决定报道的成败得失。因此,要采取下面几个措施,保障客观报道的顺利完成。

第一,要把握好政治关。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代表党和政府的现象,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所以新闻采编过程中一定要把好政治关,记者要加强思想上与国家、与受众的高度责任感,要注意与政治内容相关的问题。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学习关于党和国家的政策。随时关注我国的形势发生的变化。对于所要传播出去的内容要进行审阅,认真检查,不明确的地方,把握不好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请示,反馈。总之,把好政治关,是新闻采编的重中之重。

第二,注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规律,也是将新闻写实的一个基本前提。[4]”在收集信息,与编辑的过程中。记者一定要以客观真实为新闻的生命。在各个方面注重事实的客观性,遵循总体的正确的事实,而非主观、片面的进行新闻编辑。

第三,掌握知识技术。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要想做到将事实还原给受众,就要避免个人情感加入、就要具备正常人的理性和必要的知识。必要的知识是指对于实际生活,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掌握,如必要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还要具备党和国家的知识、对政治有高度的敏感、全面及时地了解党的政策、背景、从而进行采编工作。

第四,认清客观报道与主观倾向的关系。由于客观报道的相对性,所以产生了主观倾向的相对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不是说要做到客观报道,就要对主观性一概否定。比如:记者在处理新闻敏感这类问题时,主观性因素就很大。记者在实际的采编报道中就是要做好相对的客观,从而引发相对的主观,然后让相对的主观反作用于新闻事实中。前提必须是记者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能够把握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很好的运用在实际中,更加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四、结 语

新闻事业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不管怎样,新闻是一个与国家、社会、和个人息息相关的行业,它的神圣性与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新闻向受众传递着源源不断的有价值的信息。新闻采编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更应该不断完善。新闻采编过程不仅要向受众传递新、近、发生的事实,还要注意事实的相对客观性。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记者要竭尽所能的向受众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事实再现,让受众更好地进行认知。还要提高记者个人知识层面以及道德素养以及对“度”的把握。记者要将客观与主观很好的统一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更好的为新闻报道服务。新闻是向受众反映事实,而不是针对个人,更不是仅仅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团体。因此,记者要不受利益驱使而歪曲事实、不因个人知识水平有限而扭曲事实、不因个人情感而影响事实、坚持还事实以原本面目,坚持新闻职业的神圣性与纯洁性。

当然,新闻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新闻从业者必须时刻了解和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在思想上保持对读者、国家的高度责任感,掌握当前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否则,做出的报道就是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的,是错误的,我们坚决反对的。总之要做好新闻编辑工作,就要时刻关注国家的背景,相关的政策。从而做出正确的报道,发挥新闻事业的真正职能。

参考文献:

[1] 崔莹.做最职业的记者[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2] 王彤.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N].贵州政协报,2010-06-11.

[3] 王文娟.新闻话语的主观性分析[J].北大荒文学,2009(1).

[4] 栗蕲春.注重事实 精选事例[J].军事记者,2006(1).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媒体融合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28:01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14:36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5:27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32:22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8:01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0:58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