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安全遇困局

2014-05-30 10:48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水价水源地饮用水

4月11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出厂水及自流沟水样中检测苯含量严重超标,一时“兰州水贵”,各大超市的瓶装水被抢空,一箱12瓶装矿泉水从12元涨到100元,居民饮水受到严重影响。

4月23日,汉江武汉段水质出现氨氮超标,造成三家自来水厂相继停产。湖北省环保厅3天后发布的调查通报称,超标原因有三个方面,但汉江上游汉川闸和汉川泵站闸排放长期积累渍水系污染主因。

十多天内发生两起备受关注的水污染事件,仅仅是我国脆弱用水安全环境的冰山一角。据统计,自2004年至今的10年中,国内已发生过47起影响较大的饮用水污染事件。3月中旬,环保部发布“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有2.5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在全国200个城市、4727个水质监测点中,较差、极差级水比例过半,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不菲的水资源为代价,导致当前水源质量堪忧、水源地不断萎缩、水质检测形同虚设、管网老化等一系列棘手问题。

水之殇,生之痛

频繁爆发的水污染事件为城市水安全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人们对水安全现存问题的思考。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中,近六成地下水水质较差或极差。

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谢立介绍,目前饮用水水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废水排放导致供水压力增大,城乡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加剧了水源地保护的难度。

2009年以来,湖南已关闭了65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和二级内排污口,但仍有一些排污口未关闭,直接威胁到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

当前,北京市2/3的饮用水来自地下,全市1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中地下水源占17个;天津市集中供水以于桥水库引滦入津水源为主,但北部武清、蓟县、宁河三区县城区供水依赖地下水源,覆盖数十万人口。

2012年,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发布的《京津地区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情况督查报告》显示:“仍有1/3左右人口的饮用水水源情况环保部门尚未完全掌握。” “在京津两市运行的33家垃圾处理单位中,部分防渗处理不尽如人意,高浓度的渗滤液成为污染地下水的严重环境隐患。”

北京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表示:“尽管目前北京在用的地表水水源符合国家水源饮用水标准,但各处的水源水质成分却不一样,面临着水源多样化、水质复杂化的问题。”

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王雅珍指出,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全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全国657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水源。而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超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垃圾场的淋滤和地下油罐的渗漏等原因,地下水正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污染。

中信证券一份环保行业专题研究报告称,我国适用于作为理想水源的河长占比仅为34.8%,38.5%的重点湖泊(水库)水质为劣V类。

水质污染愈加严重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淮河、海河、辽河流域以及黄河中下游为缺水地区,也是我国人口压力较大的地区。

有专家表示,海河、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远超40%的国际警戒线。特别是海河流域,河流水量不足,污水比例较高,整个流域水资源利用程度远远超过40%,最高年份达到70%至80%。也就是说,“河流里基本都是废水或污水,在这个情况下,河流退化在所难免”。

由于建设了大量闸坝、高强度的化学污染物质排入,我国河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现有水源地不断萎缩。

此外,许多城市竟然没有备用水源地。根据国家对城市供水的相关要求,“凡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均需开辟第二水源。”但环保部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31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16个城市建设了备用水源,没有备用水源地的城市还有近百个,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单一水源的供给形式,尤其在南方,多数城市都以地表水作为单一水源。

在缺乏备用水源地的同时,现有水源地面临的污染风险却在加大。有专家指出,唯一的水源地或单一水源的供给方式,难以规避风险,一旦水系面临危机,供水将全线瘫痪。从近年发生的水危机事件来看,江河湖库的水源因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众多工业企业分布在江河湖库附近,导致水源污染隐患难以根除。

水价偏低导致恶性循环

事实上,2012年7月1日国家出台的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已沿用了27年之久的老国标中35项检测指标大幅增加至106项,使其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水平。但由于我国自来水检测能力不足,检测手段和相关规定均未跟上新标准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上千家疾控中心,只有5家可以检测生活饮用水新国标中的全部106项指标。

根据卫生部给出的时间表:到201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对106项指标的检测能力实现全面覆盖。但目前即使是省会城市,也只能做到40多项指标的检测。我国很多大型自来水厂甚至只有能简单检测几项指标的仪器。

标准制定得再高,如果不能完全执行就形同虚设。要保证水质达标,必须提高自来水检测能力。但要完成所有项目,仅检测费用就达2万元以上,这就限制了检测频率。有专家表示,考虑到成本和检测能力,相当一部分水务企业连106项新国标中的42项基本检测都做不全。又由于缺乏实质性的惩罚措施,新国标并未被地方政府和水厂重视。因此,新国标颁布至今,地方政府和水厂在水处理工艺改造方面鲜有进展。

解难题须多管齐下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来水厂的自流沟发生了污染。所谓自流沟就是一个输水的“暗沟”,上面有盖子。这个自流沟需要穿过大片的化工区,属于前苏联援建的项目之一,最初的设计是工业输水而非民用自来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出现过水质污染事件。从自来水输送安全来看,这样的自流沟穿过大片石油化工区有明显隐患,一旦发生污染很容易造成恶性事件。同时,这些自流沟由于长时间服役,已明显老化,这也是目前很多存在类似历史遗留问题的城市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境。

知名水质专家、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会长赵飞虹指出,新建的自来水城市管网通常都是一个密闭系统,不是管网腐蚀一般污染物很难进入,除非发生突发事件。另外,使用时间过长导致管网老化,从而造成污染物渗入等情况。

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调查数百个城市的供水管网,发现不符合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低质管网共计占比约70%。管网老化首先会导致泄漏,其次引起的爆管情况容易使自来水遭遇二次污染。

此外,一些城市由于市政供水管网压力不够,城镇6层以上的建筑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压实现供水,在管网末端建设蓄水池或水箱,通过水泵等设备加压,使得自来水向高层供应。但对于供水箱和蓄水池等供水设施,相关部门则缺乏监管,容易产生污染。从目前来看,这些供水设施非但没有统一的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而且有些地方水池、水箱长期使用却没人管理,更没有人进行消毒清理。

专家称,城市供水一再出现问题,还与供水成本持续上涨、水价长期偏低、水价形成及调整机制缺乏、供水行业入不敷出等密切相关。

来自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的调查表明,截至2012年底,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平均为2.94元/吨,其中58%的城市水价在2元至3元/吨,33%的城市水价大于3元/吨。

调查显示,我国水费支出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超过1%,而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居民可承受水价研究表明,家庭收入的5%为可支付供水和污水处理服务的上限。

“我国城市水价远未达到世界银行提出的居民可承受上限,与有关部门提出的占家庭收入适宜比例也有一定距离。”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认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费支出占家庭平均收入的2%至3%比较适宜。

在水价长期偏低的同时,供水成本却一直在上涨。近几年,电价、原材料、人工等供水成本大幅提升,供水企业亏损严重。据测算,用电成本占单位制水成本比例近20%,如北京市的大工业电价在近十年上涨了50%。人工成本增幅更大,北京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近160%。但近十年北京的水价上涨明显滞后,2003年为2.9元/吨,2013年为4元/吨,上涨38%。

供水成本的不断高涨也催生了水价倒挂现象,导致大批水厂长期亏损。2012年,全国约30%的城市供水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供水企业迫于资金压力,难以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水质问题被长期忽视,供水质量无法得到较大提高,供水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滋养人类文明的基础。水污染事件频发让人们意识到必须更加注重保护水资源。如何保护水资源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日前表示,政府有责任将征收的税费用于城市供水等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担负起提供普遍服务的义务。具体补贴形式及补贴标准由地方财政、发展改革(价格)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

2010年,环保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该规划提出要全面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质量状况、提升水源应急监测及应急供水能力,测算总投资将达到580多亿元。

与此同时,骆建华指出,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政府自始至终应起主导作用。但需要强调的是,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建设、政府运营、政府提供,而应是政府规划、企业生产、政府采购、保障供给。这就要求政府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方面的先导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和运营中的主体作用。

政府应进一步强化监管,尤其是在完善特许经营制度、设立严格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强运行安全的监管、加强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监管、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收费机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水环境、水生态状况可以折射出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高排放产业的地区,一定存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的问题。

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生态文明被破坏得越严重。对于这个“经济上去,环境下来”的怪圈,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陈明认为,要打破这个怪圈,关键是要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落实用水总量控制、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倒逼用水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全可以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关键是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建设水生态文明要以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为约束,以维护河湖健康和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刊综合)

猜你喜欢
水价水源地饮用水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影子价格模型在水价分析推算中的应用
调水系统工程水价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基于因果分析图法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探讨
饮用水污染 谁之过?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水价分担模式探讨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
吉林省供水水源地问题探讨
矿山疏干排水对地下水源地影响的数值模拟
我国将整合公布包装饮用水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