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限价”琴:有限预算无限情

2014-05-30 10:48李群
中华家教 2014年6期
关键词:琴行大房子小提琴

李群

我女儿8岁的时候,挑了一把100镑的2/4小提琴开始上乐器课。女儿练琴,我们从来没干涉过,一切都是从兴趣出发。学到三四级,老师推荐她上一个星期日音乐学校。这个学校费用很高,不过政府按照家庭收入给补贴,补贴非常高,所以有音乐潜能的孩子即使家庭付不起费用,照样可以上这个学校。女儿通过了考试,考的是潜能而不是当时的级别。这个学校成了女儿的第二个家,她喜欢那个地方,一帮挚友情投意合,一起演出,一起上课,一起出去吃饭,每年送走一批上大学的还要死要活地哭一场。

学到八级,女儿的学生小提琴不够用了。我带着她和她的老师远途到一家琴行去选琴。去琴行之前,我首先要和女儿取得共识:我们有一个预算,超过预算,不管多好的琴,坚决不买,连试都不试。我们把预算定得很低,原因是小提琴价格没边,几万、几十万镑的不少,几百万磅的也有。然后,我们电话告知琴行我们的预算。

到了琴行,店主已经将所有可选的十几个小提琴摆在桌面,价码都去掉了,只有无序号码,以免在选琴时心理上受价码的影响。每一把小提琴都是有历史、有生命和有个性的,因为每一个拉琴的人都是不同的,所以人挑琴往往是琴挑主。女儿挑中了一把100年的老琴,这把琴女儿拉得随心所欲、音质甜美,而老师选中的另一把新琴到了她手上音质就有点变。但新琴如果用一些年也会出性格,琴声也会有变化,所以有潜力。没料到的是店主事先悄悄将一把超出预算一点点的小提琴混在里边,就是女儿挑出的那一把。他随即向我道歉,允许我们将两把琴带回家试用两周,决定取舍。女儿决定如果在拿回的两把琴中选中了老琴,她就用自己的零花钱凑足价格。

无论孩子在任何方面有潜能,我们都不会无限制地投资。这源自一个西方的理念:父母的钱不是子女的钱。这个理念根深蒂固,所以西方啃老现象少,也不会出现年轻人大把花父母的钱,毫不在乎。记得有人提过一个家境比较好的孩子被妈妈送到乡下吃苦,希望他能学会珍惜和努力。孩子问当地的小孩他们为什么那么努力,答:“为了住大城市的大房子,过好生活。”于是孩子问妈妈:“这些现在都有了,干嘛还要努力?”我也问过女儿这个问题,她连想都不想就答:“大房子好生活是父母挣来的,我将来得去挣自己的。”常和女儿出去购物,因工作和其他应酬,我会买一些高档一些的服饰,女儿不会艳羡,她买的都相对低价。如果真有好吃的东西不够吃了,我们也要平均分开,而不会都留给孩子。我们希望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先学会尊重自己的父母和家人。

女儿至今对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决定不上音乐学院。孩子们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很可能现在还不存在,我们所能做的是保护他们的兴趣,给他们多提供體验的机会。

猜你喜欢
琴行大房子小提琴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盖房子
天下琴行
河马的大房子
52平米的“大房子”
小房子变大房子
Pear Concert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
琴行产业遭遇的九大冲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