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娜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思说:“教育要培育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事业中都不能没有历史学科,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包容或代替的功能和作用。历史可以启迪人们借鉴人类祖先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成败得失,帮助人们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共处的真谛,所谓“见贤思齐,见不屑而自省”,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可以得益于历史。
历史本是经验性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具体的,每件史实和人物都有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复的特质。历史人物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由他们主演的历史事件具有无比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起伏跌宕的情节,使人感同身受。在教学中我们本应用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的语言,以生动形象的论述向学生展示历史上的善恶美丑,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润物无声的情感浸润使学生的智慧和思想受到启迪,感受裨益。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下,历史教育已被扭曲、異化,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为了追求升学率迁就考试,对历史知识的传授是推崇备至,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将生动活泼的历史长河分条缕析,罗列为几个干瘪的“要点”,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几条杠杠,几句结论了事。我们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之类的“老古董”,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死背历史,我们已将历史课堂完全窄化了。我们所传授的历史知识也就完全失去了它所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而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僵死的知识点、知识线或知识面了。由此而言,我们不能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自己把原本“活生生”的历史抽去了灵魂而教“死”了。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丧失了对原本应该意趣盎然的历史学的兴趣,这也就难怪历史学科倍受冷落了。这样的历史教学也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历史教学要走出为了应试而只注重传授知识的误区,要返璞归真,回归本质,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功能。
一、“史鉴”功能
历史是能解释过去、照耀现在、指导未来的“智慧明灯”,历史消失的是时间,但历史智慧长存。古今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相似社会现象的感慨,从那些已消失的人和事中,叩问历史,掩卷深思。埃及卢索神庙法老像镌有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未来!”,到过那里的人,无不被这句话深深震撼。史学的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找到创造未来的现实起点。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过去的往事,这其中不乏智慧结晶与前车之鉴,即历史的经验教训。如果说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那教训则会使后人保持清醒、避免重蹈覆辙,走向成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人民作家、世纪老人巴金说过:“惟有不忘过去,才能作未来的主人”,痛苦的历史比快乐的历史更不能忘记,再现悲剧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提高人们的免疫力。一部中国近代史字里行间处处透出“落后要挨打”、“腐败要亡国”的祖训,给后人以启迪和深思。历史教师的良知和文以载道的使命感鞭策着我们要向青年学子昭示这一真理。
历史虽然是前人的经历、过去的往事,但这“过去”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印记。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恰恰是认识过去。当代面临的现实问题,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预测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或多或少透露着“过去”的影响。所以,学历史、读历史不是为了缅怀于过去,寄托思古之幽情,满足对往昔事物的好奇心,而是要在历史的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透析人生,洞悉社会,构筑历史通向现实、通向未来的渠道,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从而指导人们现实的社会实践和未来的行动,即所谓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知社会之兴衰。
二、“教化”功能
中学历史教育面对的是正值花季的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所达到的高度决定着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有半生不熟的社会经验,有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习历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的曲折过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众多历史人物表现出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们名垂青史,光耀千秋,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代代流传,激励后人。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深入挖掘优秀历史人物的闪光点并大力弘扬。如对屈原,我们既要讲其代表作《离骚》,还要讲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操,以及“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理想的崇高志向;对司马迁,既要讲其不朽巨著《史记》,更要学其不畏挫折,发奋著作的坚强意志,以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真正成为精神享受的过程,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借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让历史这门古老而智慧的学科焕发勃勃生机,充分发挥其人文学科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在素质教育的天空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