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中教育的改革及启示*

2014-05-30 18:00杨建超孙玉丽
关键词:改革思想发展

杨建超 孙玉丽

高中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中间环节,是连接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立交桥,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人才供给系统的正常运转。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中教育的走向争议颇多。我们认为,研究高中教育可以从国外高中教育改革与我国高中教育发展脉络中汲取“养分”,探寻其发展、变革的方向和规律,以推动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高中教育发展脉络

我国高中教育自产生伊始就是精英教育。1953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与师范学校的意见》,这是我国兴办重点中学的开始。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切实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以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随后,1980年与1983年,教育部先后提出《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质量的几点意见》,都强调办好重点高中的重要性以及重点中学的示范性作用。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关于评价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都重点强调了“示范性”中学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我国自建国之初,高中教育就一直是精英化发展路线。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两基”目标的实现,人们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高中教育开始均衡化发展。1998年,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的基础上,城市和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2002年,教育部提出:“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为70%左右,2020年达到85%左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随后,我国高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1990年,我国的高中阶段在校生毛入学率为26.0,到了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毛入学率达到了82.5%。[3]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我国高中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教育需求逐渐多元化,原有的高中教育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只有多样化发展才能有出路。2010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提出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需要,使高中教育发展的重心由量的增长转变到质的提升。由此可见,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走的是先追求精英化,再转向均衡化,最终走向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二、国外高中教育改革途径

在20世纪,全世界各国政府都致力于本国高中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由于国情、社会情况的不同,东西方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发展路线: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追求多样化的平等再转向提高教育质量;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先施行均衡化再转向追求多样化、特色化。

(一)由多样化的平等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20世纪初,受进步主义、要素主义等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民众的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化,西方国家传统的高中教育结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各国政府开始着手进行高中教育改革,以推动高中教育的普及化。如法国建立了“统一学校”,德国宣布所有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享有同等的地位,英国的《斯宾斯报告》提出了建立多科性中学等。此外,综合中学运动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高中教育的普及,它不但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而且也实现了高中教育多样化的平等。然而,1957年的“人造卫星事件”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并使其反思本国的教育问题,西方各国开始关注高中教育“质”的提升。80年代,《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拉开了美国“追求卓越”教育改革运动的序幕。这次改革通过修改教学内容、制定严格的教育优异标准、规定学生学习时间等方式提高了高中教育的质量。1988年的《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报告》指出“学生学术性向测验成绩(SAT)的平均成绩较之前回升了16分”“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提高”。[4]为了巩固成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布什总统在2002年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再次确立了追求卓越的教育目标。

(二)由实施均衡化转向追求多样化、特色化

由于国情、社会情况的不同,日韩等国的高中教育发展道路与欧美各国截然不同。“二战”后,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日韩等国大力发展了高中教育。加之本国“崇文”传统的影响,使日韩等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日本高中教育建立之初实行的是“报名者全员入学”政策,即只要学习者想要接受高中教育,政府就必须提供相应的高中教育资源。在此政策推动下,日本的高中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50年,日本全国的高中入学率在50%以下。到了1965年,日本所有府县的高中入学率就超过了50%。[5]188-190韩国光复后也开始推行高中均衡化政策。1966年,韩国的高中入学率只有26.4%,到了1985年已经突破了90%。[5]246虽然日韩等国的高中教育实现了普及化,但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随着教育民主化的发展,日韩等国的高中教育发展从扩大增量转变为调整结构,使同质化的高中教育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为了使高中教育更加具有“个适性”,日韩等国把课程作为高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其课程改革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并赋予学习者选择的权利,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符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课程内容。此外,日韩等国还尝试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来培养具有专项特长的人才。从1983年开始,韩国就创办科学技术高中。日本除了普通高中外,也设立了专门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综合学科高中以及学分制高中等。[5]200-203

三、国外高中教育改革对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启示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我国高中教育发展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我们务必要注意教育思想的适切性、改革效果的滞后性、社会力量的探索性以及制度体系的保障性。

(一)教育思想的适切性

教育思想的适切性是指某种教育思想与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人们行为习惯等相契合的程度。两者契合程度越高,这种教育思想在该地区发挥的指导作用也就越大,取得的改革成果越明显,反之则越小。纵观各国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许多成功的高中教育改革都有适切性较高的教育思想做指导。例如,20世纪初美国中等教育的改革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主张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权利、鼓励探究和创造性的学习等[6],而美国历来就以平等、民主等观念作为立国之本。因此,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具有较高的适切性。它不仅契合了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观念,而且为随后开展的综合中学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引导美国的中等教育进一步发展。20世纪末,芬兰的教育改革非常“理性”,它不亦步亦趋地追随新兴的公共管理范式,而是把去中心化、权利下放等理念与本国的注重公平、尊重专业权力的教育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备受追捧的芬兰教育模式。[7]二战后,日本与韩国的教育改革受美国教育思想影响较大。第一次教育改革受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第二次教育改革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第三次教育改革受美国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由于机械地学习美国的教育思想,没有注意到教育思想的适切性,致使了学习内容多、难度大、忽视学生的自主性等问题,导致教育改革的失败。[8]在随后的教育改革中,日本和韩国都开始把国外教育思想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通过本土化的方式,增加它的适切性,从而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成果。因此,我国在促进高中教育普及化、多样化发展时,要把移植过来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本地区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增加教育思想的适切性,防止其因“水土不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二)改革效果的滞后性

教育改革的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淀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操之过急。美国的高中教育改革可谓一波三折,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发起了“新三艺”教育改革、生计教育运动、“回归基础”的教育改革,可都成效甚微,没有改变高中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5]38-39教育质量低下就像悬挂在美国教育改革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促使教育改革者反思失败、总结经验,继续推动新的改革。经过改革者的不断努力,到80年代“加强基础,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运动才出现了明显效果,这一过程足足有半个多世纪。日本与韩国的高中教育改革从1948年开始共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前后也有6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各地区在推动高中教育普及化、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省份的教育规划纲要都提出,到2020年完成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任务,甚至部分较大的市规定得更短。例如,泉州市教育局制定的《关于推进泉州市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就规定,在2015年10—12月总结出泉州市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的模式并开始推广。[9]福州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工作方案》中规定,到2020年形成全市多样化办学格局。用这么短的时间要取得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各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心态。这难免会造成部分地方政府搞“政绩工程”,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丢失了教育的本质,使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高中教育普及化、多样化改革时,为了提高教育部门的工作效率,规定时间是必要的,但是考虑到高中教育改革的过程性以及产生改革效果的滞后性,必须要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切忌急功近利,使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能够保质保量地实现。

(三)社会力量的探索性

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出现往往以民间力量为先导,依靠个人或集体的力量,探索、发掘未知的教育领域。当个人或集体的教育行为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时,这一教育行为就会上升为国家行为,由国家出面推动此类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与变迁。例如,早期的行会组织为创办学校和发展职业教育起了组织、领导和管理者的作用,行会学校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成为由城市自治机关管理的城市学校。[10]145-146第一所文实中学就是由美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创办的。[10]27219世纪后,联邦政府出资拨款兴建公立中学的课程设计思想就是来源于富兰克林的文实中学。此外,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的许多教士积极探索、创建区别于传统公学和文法学校的“学园”,“学园”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既重视实证又联系社会现实,因而为英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它为美国文实学校的创建提供了范例。[10]267-268因此,我国政府在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时,要充分调动和依靠社会力量,积极探索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这不仅能够节省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还能起到宣传作用,使社会大众意识到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性,取得社会力量的支持,并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聪明才智,探索出更多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当这些新模式与新方法经过实践的检验,被证明能够有效地推动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时,再由国家出面总结经验、推广方法,把这种私人行为上升为国家行为,从而高效、快速地实现我国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四)制度体系的保障性

高中教育的确立、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一系列制度的保障。政府通过制定中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资源分配制度、招生入学制度等,为其发展扫除障碍、提供保障。在英国,1899年《教育委员会法》和1902年《巴尔福法案》的颁布为中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财政保障;《1944年教育法》实现了“人人受中等教育这一目标”;《1988年教育改革法》把教育资源的控制权下放到学校一级,赋予家长学校选择权,这进一步推动了高中教育的发展。1988年,英国的全日制高中生所占比例为35.2%,到了1995年上升到了57.4%。[11]日本的高中教育发展也是如此,1947年《学校教育法》的颁布,确立了高中阶段教育制度;为了迅速发展高中教育,1960年和1962年文部省制定了《高中对策基本方针草案》《(高中生)骤增对策整体计划》《公立高级中学学生骤增对策及其解说》以及《高级中学学生骤增对策与“高中全员入学运动”可否》的小册子,1963年内阁通过了《公立高中学生骤增对策修改规定》。这些政策构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从而保障了日本高中教育的发展。1961年,日本高中生入学率为62.3%,1970年迅速上升到82.1%,达到了高度普及化水平。[5]183-184因此,我国政府在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时必须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以确保制度体系的保障性。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招生入学制度、资源分配制度、督导制度等,为高中教育改革提供指导和财政上的保障。通过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颁布,构建完善的、有助于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体系的保障性,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1999-02-05)[2014-03-02].http://www.gmw.cn/

01gmrb/1999-02/25/GB/17978%5EGM3-2505.HTM

[2] 中共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EB/OL].(2003-10-07)[2014-03-02]. http://www.lyedu.com.cn/jydt/WXCK

/200310/920.html.

[3] 霍益萍,朱益明.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报告(2012)[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4]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77.

[5] 李其龙,张德伟.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 张斌贤.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现代教育发展[J].教育科学,1996(2):41-46.

[7] 乔雪峰.断裂还是承接?——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2(1):3-9.

[8] 葛玲霞,张伟平. 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碰撞、消长与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韩课程改革问题探讨[J].外国教育研究,2009(5):29-32.

[9] 泉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泉州市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3-09

-22)[2014-02-22]. http://www.qzedu.cn/content.aspx?uni=1afd6881-fdef-431d-84ea-b41bd98644ef.

[10]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1] 徐辉,任钢建.六国普及高中教育政策与改革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7.

猜你喜欢
改革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改革之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