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平
作文不仅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衡量一个文化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学生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一、培养兴趣,激发写作激情
教师以身示范,潜移默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拥有渊博的知识,课堂上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使学生如沐春风,必然能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在作文教学时,教师选择优秀作文,然后在班里声情并茂地朗读,那感情真挚,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必能深深地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这就为作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这个道理。
搭建展示平台,提高成就感。著名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告诉我们,当个体通过努力克服障碍,取得收获,得到肯定时,他的学习动机就更加浓厚。所以,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展示作品的平台,提高成就感,培养他们写作的浓厚兴趣。例如,组织学生自办班级小报,鼓励学生向各级文学刊物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了铅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会觉得作文并不只是大作家、大文豪能做的事,只要努力,自己也能办得到。
改变评价机制,不吝啬分数。传统的作文评价机制,条条框框很多,诸如“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结构完整”等,在这些条条框框之下,又分三六九等。我觉得,这种评分标准用在考试中尚可,如果也用在平时的作文评价中往往会打消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劳而无功。鉴于此,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应该把那些条条框框暂放一边,以表扬鼓励为主,耐心细致地寻找作文的闪光点。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写起作文来也更有激情了。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我们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我们要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篇优秀的作品,无论是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是良好思维品质的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作文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实施,涉及的内容很多,思维训练的侧重点应该放在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中,比如立意的创新、选材的创新、文体的创新、结构的创新、语言的创新等。
1、训练审题立意,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发光。中学生作文,往往不注意作文的审题立意,拿着题目就信手漫笔地写下去,不是平铺直叙无中心,就是杂乱无章多中心,使人读后不知所云。我们知道,文以意为主,一篇文章如何选材,如何安排结构,如何遣词造句,如何选择表现手法,甚至小到标题的拟制、标点符号的使用等,都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加以酌定。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审题立意的“突破”训练,培养学生思維的深刻性。
一般情况下,立意思维的突破表现为“横向”突破、“纵向”突破和”逆向“突破。
“横向”突破是指立意广度上的突破。万事万物,由于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不同的角度所做出的判断、得出的主题不尽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视野开阔,能从多角度立论,并将这些不同的判断归结到一起。当我们面对文题的时候,不妨问一下自己:我的立意独特吗?我的立意别人有吗?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再想一想呢?这么一想一反思,我们的思想就可能从平庸走向深刻。
“纵向”突破是指立意深度上的突破。我们平时写作基本上是能做到立意正确的,但常常会围绕作文的文题、材料或提示语,止步于“是什么”“有什么”之类的问题,立意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泯灭于众人之见。因此,要让学生学会纵向思考,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叙议,深入挖掘,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就会使文章思想更为深刻,更为突出。
“逆向”突破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因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弹琵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特别强调要“敢于立意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写作中,我们如果能够从传统立意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往往就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从而出奇制胜,确立新的主题。
2、训练联想想象,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联想,是指以了解到的事物的某个特征为出发点,进而想到与之相联系的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这是由“实”到“实”的联系过程。联想有相同相似联想、相对相反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等多种类型。想象是指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与联想不同,想象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一对能使思维飞翔起来的翅膀,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可以引发由此及彼、从已知到未知的思想活动,从而产生新的感知、新的意象。写作中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有利于拓展写作思路,使我们作前人所未言,发前人之未发,避免陈词套语,使我们的思维广远、深细,使我们笔下平凡的事物能够神采飞扬,普通的形象能够耐人寻味。
写作是运用语文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真正地提高中学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就要从多方面下工夫。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语文教师的长期的坚持,相信只要能切合实际,把握学生的特点就一定会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