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楚
摘 要:在中国,各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力工业化的转移、以及各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使得小城镇建设具备特殊的战略意义。城市化趋势,工业化发展,生产服务系统的社会化要求,再加上乡镇企业和人口问题,使得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成了一个关系重大、意义深远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问题;发展方向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逐步加快。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高密度的聚集,而大量的都市社会病又迫使郊区城镇建设迅速地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产业和劳动力的集中协作,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高度社会化和集中共享,小城镇开发建设是城市化趋势的一种表现。特别是现代工业及信息化产业的出现,可分散的生产方式又使小城镇建设同时也具备了可观的经济前途,因而小城镇建设开发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新课题。
1 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也开始实行。这些因素也就为农民脱离农业进入非农产业创造了条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如图1所示:
小城镇在我国乡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学者专家们将小城镇看作是我国农村地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的第三大创举。
2 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
改革开放前,原本相互联系的城市和乡村被人为地划分为两大块,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产业发展上实行高度偏向城市,忽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小城镇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差别如表1所示:
由于城镇建设不可逆性和强烈的致富冲动,决定了起点低的条件下建设起来的小城镇易出现缺乏规划、资源浪费、与区域规划脱节、不重视环境保护等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只有《城镇规划标准》这一个国家标准,城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总是落后于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理论,很小城镇的建设出现布局不合理、千篇一律等问题。
2.2 缺乏城镇规划的基础设施与配套方案
城市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较高的收入水平,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多种多样的商服设施,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小城镇的发展要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需要作为出发点。有些小城镇也有城市里的别墅、休闲娱乐场所。公共陆地严重缺乏,城市的发展应当从解决住宅及居住环境问题入手。而不仅仅着眼于广场、纪念性的建筑物。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完善城镇规划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方案。城镇与城市设施项目各方面的对比如表2所示:
2.3 乡镇企业过于分散,与乡村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
传统的小城镇是一定农业地域内的贸易中心,发展乡镇企业不仅提高了农村的收入水平,而且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促进了人口在小城镇的聚集和城市化生活的扩散,促进了乡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然而有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对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并没有产生促进作用。主要原因是目前乡镇企业中出现了资本排斥劳动的现象,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剩余。
3 小城镇未来发展方向
小城镇发展是以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以文化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因而,必须形成现代文化精神,实现与环境的协调,体现出自身优势。小城镇发展必须与自身定位相结合,以各自特色形成优势互补关系,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中寻求长期发展。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如图2所示:
小城镇特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是城镇历史文化的积淀,同时也反映了城镇居责任意识和发展视野就大有问题。
3.1 更加注重小城镇开发建设的方向定位问题
乡村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伴生物,中国的小城市镇建设是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和社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和合理性要求。规划机制的改进,其前提条件是要对小城镇开发建设有个方向上的定位。小城镇建设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指乡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但乡村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各处都要用城市来代替农村,或者说消灭农村。所谓城市化,其本质内容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农村人口向城内转移。从空间上看,小城镇开发建设是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转变;从文化意义上看,它“包括人口、产业、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環境及至管理机制和思想观念等各种因素的演变”。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变化,是社会分工及人类活动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在中国,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必须把握这一方向,否则即使遍地都建成了低层次城镇,也不会促进社会经济及基层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内涵性发展。这里就对规划工作提出了个“文化长入”的课题。仅从地域空间利用的角度进行研究是不可能解决乡村城市化这一基本课题的,必须要将其纳入更合理的大规划之中进行研究。
3.2 着力塑造特色建筑
建筑特色的塑造是小城镇特色塑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各城镇建筑风貌的统一协调形成了整体上的丰富多彩和个体上的独具特色,在城镇建设中应充分借鉴欧美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城镇规模考虑建筑高度与密度,建筑形势与材料、色彩等方面的要求,刻意塑造城镇特色风貌。如对城镇建筑的屋顶,墙面等同一颜色,对屋顶形式,坡度甚至用的材料做出明确的限制。小城镇中小品景观,如:路灯、草坪、栏杆、广告牌、路标、雕塑等也是小城镇景观河特色的组成部分,其造型、色调等要与整体城市环境相协调。
3.3 更加注重人本主义原则问题
如果说人在生理上有个眼底的盲点的话,那么一个时代也会有它的盲点,在庸俗实用主义和单纯的功效原则下,表现在城镇规划对人的个性发展、生活质量全面指标的忽视,就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时代盲点,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绝不是最终目标,在涉及到长远利益和百年大计的城镇建设工作中,真正负责任、跨世纪的设计和规划,必须以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为指归,不能在强调手段和條件的重要性时放弃了人本主义的规划原则。只有在人本主义的原则下,人们才可能有更长远的时间视野和更具系统性特点的空间意识。
3.4 更加注重个性化问题
一般说来,成功的开发建设和创造活动,都是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活动。小城镇由于其地理、区位、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资源条件等等不可比因素的存在,都各有其特色和个性。个性和特色说到底是一种稀有资源,应该予以努力塑造和充分发挥。在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中,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人本主义原则、个性化原则、功效化原则三维交叉定位,才能寻找到真正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之路,千人一面,千镇一面只能是一种悲哀。而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城镇群落才是有魅力和竞争力的人类活动空间。
4 结 论
综上所述,中国的小城镇开发建设及其规划是一个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工作,对小城镇开发建设必须要有新方法论视角的“大规划”。“大规划”涉及到规划体制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新规划思路,其意义在于:在改革放权过程中,构建既能加强宏观调控机制又能够划清各级规划权界(中央、地区、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吸纳跨学科科研成果,更新方法论视角,加大小城镇规划的科技吸纳跨学科科研成果,更新方法论视角,加大小城镇规划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从而使小城镇的开发建设走上有序和良性发展之路。小城镇的特色规划建设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以人本主义精神和“隔代公正”为价值基础的长远规划眼光,吸纳跨学科经验定律进行系统配套设计的规划角度,制定由行政决策系统和相对独立的专家系统协作的规划工作制度并建立严格的论证、监督程序,同时兼顾总体(国家或地区)规划和突出小城镇特色的规划方向。
参考文献
[1]张金才.浅谈小城镇规划设计与管理[J].小城镇建设.2010(02):23~30.
[2]吴文涛.小城镇的规划发展浅析[J].山西建筑.2010(08):11~13.
[3]袁崇法.小城镇特点对小城镇规划的影响[J].科技与经济画报.2011(0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