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创新新思维研究

2014-05-30 15:23刘存发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新思维创新建筑

摘 要: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可拓性,然而进行创新根据的就是可拓性,且这种可拓性理论对部分事物的创新可以应用到其中。满足与同步城市的快速发展,策划好城市的科学规划,必须重视城市建筑设计的创新更新,不断强化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创新的研究,使建筑设计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文章着重对建筑设计创新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建筑设计工作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新思维

引 言

伴随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城市建设也迅速发展,在这种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多数城市的建筑还没有自身独特的特色,雷同的设计诸多。随着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建筑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对于建筑设计的创意效果需求更高了,如此以来,陈旧的设计思路就满足不了现代发展需求。因此,建筑设计的创新研究是现阶段重要的研究问题。

1 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1.1 设计部署方面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设计通常只包含从设计方案到施工图的过程,但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来说,其设计包含了全部的工程过程,不仅在于基础的设计内容,还要重视用户需求、施工阶段的设计工艺以及设计评价等。

1.2 设计性质方面

对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来说,它的侧重点在技术上,而现代的建筑设计全面的考虑了经济、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将侧重点放在功能目标上,这样就兼顾了设计内容与设计进程,使得它的专业性增强。

1.3 设计进程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对设计进程及其步骤有一定的随意性,而现代建筑设计对设计进程以及步骤的模式化着重进行了强调,其模式化通常有逻辑,有条理,有层次,能够避免传统设计的缺陷。

1.4 设计手段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不属于大众的作业,通常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作业的,它的作业工具仅仅是图板、计算器以及手册。而现代建筑设计与其不同,它强调的是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绘图以及管理数据库。

1.5 设计方式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一般只根据相关的规范以及经验的总结,而现代建筑设计重视的是信号分析与预测。

2 现代建筑设计概述

2.1 建筑设计创新的概念

所谓建筑设计的创新,按照科学的策略表现建筑技术,同时不断提高设计技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以保障完美优秀的设计效果,且体现建筑风格及创意,确保最终建筑预期的目标得以落实。建筑设计在创作的过程中,建筑师自身必须尽可能的体现其主观能动性,把主体的创新思维及建筑风格表现出来。要把创新思维在整个设计的全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促进建筑设计的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2.2 建筑设计的特征

从形式上来说,建筑设计不但要与各种使用需求相符合,还要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具体来说,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2.3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遵照相关的原则,具体原则主要有:合理化原则、经济适用原则以及安全有效等原则。在建筑设计时始终遵照合理性原则运用到设计中,利用科学的建筑设计把资源的合理化的配备,用最少的资源取得高效的利润。因此,建筑师必须及时更新其知识和设计理念,设计之前必须实地勘察,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项目做出科学的设计。而且对于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工程预算要仔细规划,如此可以把建筑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有效的减少资源浪费以及控制资源的有效使用。

3 现代建筑设计现状

3.1 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多样,独特创新,但缺乏现代的理念

因为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独特的风格,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风俗习惯,当然,建筑风格也不例外,这和它们之间的社会文化都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每一个地区其文化习惯也不尽相同,也就使其建筑设计的风格也不相同,一般来讲,建筑设计一定要和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以及文化历史在建筑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相符合。同时,也能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象征,对于一个地区或者城市来说,也是一个最佳的诠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因此也吸引了一些国外的建筑师的热情。尽管如此,也凸显出了很大的一个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只注重了历史文化等,而忽略了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对所取得的科技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就并没有显现出来。因此,当代建筑的设计应跟进时代的发展,将建筑的生命力展现出来。

3.2 现代建筑设计技术成熟,设计科学合理,但缺乏生态理念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基础,在建筑的室内设计或者建筑内部的技术处理方面技术的发展都很成熟,比如建筑结构的稳固和通风系统、防火设计以及墙体保温隔热。但是,在当今建筑设计中,人们只追求了建筑本身的安全舒适度,却也因此忽略了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致于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很多建筑都采取了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建筑设计中,把这种注重生态的理念融入了建筑设计当中。比如,为了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建筑周围修建水池,能在炎热的夏季有效降温;还有,对建筑的屋顶采取太阳能屋面,有效的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在日常生活中能提供热水、供暖以及用电。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将这些对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正好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符合。

4 可拓展的思维

当在建筑设计中,对当前的问题能很好的解决时,通常我们就将其归为灵感以及创意和构思等,对于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就会感到没有一点办法,这是因为在解决问题时,对于问题本身缺少一种有效的推导方法。当前,建筑的发展朝智能化、信息化以及科学化,因此就要沿着定性化以及定量化的道路来前进。逆向思维为建筑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一个推进发展的空间。

可拓学和创新学对于逆向思维模式同样十分重视。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模式不但能够使人们从反面去对事物进行探寻,主动的去将常规的具有单一性、单项性、逻辑性和习惯性思维打破,所以它有着很大的创新空间。在建筑设计之中,运用逆向思维模式来设计创新是很常见的,采用可拓学的方法和原理分析建筑创新设计的可拓性,对于设计手法和设计思路进行分析、研究和整理是十分有效的,比如在设计错层住宅楼的室内楼梯的时候,常见的设计思维就是把错层部位的楼梯、栏板、平台设计成固定形式,并在左右中的部位只能对其中一个位置进行选择。这样一来就无法使室内空间的灵活布置和多重使用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而逆向思维模式的运用,使得室内的楼梯、栏板都很灵活,这就使该问题有效的解决了。

5 菱形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分析

菱形思维主要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发散——收敛的思维过程称为一级菱形思维,在这一基础上又能繁衍出多级菱形思维,该思维模式对于建筑设计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十分适用,可以用菱形思维模式来对建筑设计思维的过程加以来描述,对于建筑设计的创新来说,菱形思维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建筑在设计创新的时候要采用菱形思维模式,一定要慎重,并且还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1)明确目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果碰到问题,这一点必须认真对待,在开始设计之前必须得明确目的,这样就不至于盲目设计。

(2)创新性,创新性在建筑设计中一定要很好的体现出来。

(3)可行性,建筑设计的创新首先得以实际为基础,这样才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而且在实际过程中也较容易实现。

6 逆向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分析

逆向思维对于可拓思维模式十分重要。逆向思维能够将传统的定向思维模式打破,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寻求变通。逆向思维能够使人们站在事物的反面去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彻底的推翻了原有的逻辑性,这种方式虽然带有冲击性,然而逆向思维模式却能够让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在进行逆向思维的创新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创造学中一般都习惯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包含方向、属性、原理、方法的逆向,逆向思维可以在所有事物的创造与思考中广泛运用,但是可拓性思维的逆向思维主要是在变换反物元、非物元、逆事元的时候运用的,可拓性思维模式以一种形式化的方式对逆向思维模式进行描述,使其学习和应用起来更加便利,当前在建筑设计创新案例中运用逆向思维模式已经十分普遍了,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设计思路不清晰的方案,这就要求我们再運用可可拓性思维创新设计的时候必须慎重,如果出现问题必须及时纠正。

在卢浮宫增建工程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就成功的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其逆向思维表现在:将玻璃和钢结构的透明金字塔添加到古典建筑群中,无论是从材料还是结构、造型来看,其几乎与众多古典建筑格格不入,但是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将反差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进而闻名于世界。不仅是卢浮宫,米拉公寓的设计也独具一格,运用了惊人的想象力,其造型仿佛从地面生长的生物体,既是建筑设计的创新,又是对以往建筑设计观念的颠覆和反叛。还有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一反一般博物馆中规中矩的常态,其堆砌无序、形体扭曲,但整体的建筑效果却很好,如同一朵怒放的“金属花”。还有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设计,设计者将室内交通路线与设备管线设置在建筑外,这样做的效果是:建筑物内部结构清晰的展现出来,此建筑设计也突破了传统,体现了设计理念的创新和建筑艺术创造。

7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创新思维与一般的思维区别与其出现、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涵盖了创新主体非常多的智力因素及其综合的发展过程,比如,研究分析、逻辑思维以及创新素质等多种能力。建筑设计优秀方案的创作,需要灵感,同时又是一个形象与概念、感性与理性互相交融的过程,采用创新思维方式,能将建筑的构思创新水平提高。

7.1 领悟和感知能力

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构思,是一个既体现智力融合的过程,又将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突出。设计灵感一般是某些具有想象力的发现,直觉思维的意思比较浓厚。设计灵感还是一种醒悟与融会贯通,更是一个顿悟过程。设计灵感一般来源于人们感性的思维,需要建筑师在生活体验中不断的提炼和获取,要慢慢累积不同的人文知识与生活经验,以将各种层次知识进行融合和贯通。设计时还要将自然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因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自然可以使人迸发出许多创作灵感,也是创作的源泉。

7.2 创新心理的驱使

设计创新与创作极具创造性,主要就是创作者投入与参与自我意识的过程。创造的动机主要是求知欲、情感和追求超越等诸多品质,这些品质也能进一步构成创造活动。设计创作进行时,创作者一定要投入真实情感和富有激情,还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与开放的心理状态,具体包括理想、兴趣、信念和独立性这些心理因素。

7.3 对想象力的训练

想象作为设计创作的核心,是指人们凭借潜意识的理性和直觉大胆的对事物进行联想与猜测,并且提出假说,重新组合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中的各种图像,从而形成创新的作品成果。要想拓展想象力,首先要有激发想象的各种外部条件,还要有训练对各种想象的认同。想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并不包含不合理的主观臆想。想象力作为一种直觉能力,它的开拓可以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想象力的培养,包括对问题的观察、理解力、对事物本质的捕捉、洞察力的训练和培养,还包括对各种知识的积累,对各种相关方法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8 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8.1 做好建筑节能发展

能源是当今国内和国际广泛关注的话题,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中融入节能的元素是一项十分可行的创新思路。当前,在一些城市以及一些部门内,对于建筑节能的意识比较薄弱,给予的关注度也较低,这对于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十分不利。为了做好建筑节能发展,应首先强化公众以及相关部门对于建筑节能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其次,要加大建筑节能的投资力度和监管力度促进建筑节能的快速发展。

8.2 建筑设计向智能建筑发展

所谓智能建筑是指将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智能建筑是未来建筑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智能建筑设计中,计算机系统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产品质量为智能建筑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智能建筑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高标准的使用要求,更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办事效率,为人们节省出一定的时间,创造出一定的便利。

8.3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际上是对“节能建筑”和“智能建筑”的融合,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三方面: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以及回归自然。绿色建筑既是对环境的保护又是对人类的保护,是一项双赢甚至多赢的设计理念,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是未来建筑设计创新中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9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变化,城市建设也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的多数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已达到时尚潮流,长期以此就把自身的设计个性特点抹杀了,随之城市建筑也就毫无创新可言。建筑行业趋于不断的迅速发展,建筑物是通过基础必备的建筑设计来实现,那么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就是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和使用质量有效的方法。城市建设快速的进行,城市不断涌现新建成的建筑物,因此在建筑业兴旺发展的如今,建筑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再抄袭照搬,要开拓自身的创新思维,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建筑物鲜明色彩,在理念上体现出设计的标新立异。以当前建筑设计发展情况来看,建筑设计在21世纪追求的是标新立异的创作风格。建筑设计者要根据时代发展打破传统的设计和惯例,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尝试,这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将来都是组成建筑设计的关键部分。

参考文献

[1]沈晓雁.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7).

[2]倪成云.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路[J].江西建材,2013(03).

[3]陈文韬.论建筑设计创新的社会需求与供给[J].科技致富向导,2013(06).

[4]郭雪宛.浅析新形势下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理念[J].科技致富向导,2013(26).

作者简介:刘存发,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猜你喜欢
新思维创新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光的反射教学新思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传媒新思维 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