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今年即将从国内一所名校毕业的硕士生杨佳在杭州參加了高中同学会,让她十分吃惊的是,曾经班上的“差生”部分如今已小有成就,而不少成绩优异的“学霸”“尖子生”包括自己在内却还在迷茫中。
让杨佳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同桌,这个和她同是26岁的男生,如今创业做了花卉园艺栽培,生意料理得有声有色,还常常被报纸杂志采访。“那个时候我是班长,老师总会把班上成绩最差的同学安排给我当同桌,读书的时候总是我管他。现在感觉情形完全颠倒了,听他手舞足蹈地讲创业故事,觉得特尴尬。”杨佳说,作为名校的高材生,她曾有很强的优越感,但如今却觉得无地自容。
记者发现,每到春节、十一长假等同学聚会多的时候,关于“优等生”和“差生”的话题总会被很多网民提起。而“优等生”长大后不如“差生”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念书的时候,听话守规矩会读书的是好,到了社会上胆子大脸皮厚敢于破旧立新的是好;念书的时候不谈恋爱的孩子是好,一毕业,恋爱结婚生子越早越好。学生时代和进入社会之后,好多评价标准都瞬间倒置了。”网友“晴天”说。
心理咨询师蔡春晓分析认为,“优等生”们有这种焦虑是因为,初入社会的他们往往会因为顾虑多、好面子等原因,在自我认同上产生迷茫,“优等生”的名头也会成为一种负担,影响着他们的心态和选择。同时这也反映出应试教育的一些问题,社会看重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而这些只顾成绩的学生可能掌握比较少。
“不过总体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肯定还是占优势,高材生们需要去扭转这种失衡的心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未来自会见分晓。”蔡春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