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玲
当今社会越来越显著地一点,条件好的家庭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和保障作用是巨大的。幼儿入学之前的生活时间主要是在家庭中渡过的,所以家庭环境对幼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而家庭经济物质的支持就显而易见的影响了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时的方方面面。由于国家对学前教育政策还未完善我国的学前教育就相对缺少了国家的帮助而主要由家庭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于学前教育支持的高低程度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物质经济的高低程度。
一、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家庭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支持
家庭的人均收入高就具备可利用的资金去培养幼儿如大多数幼儿园会开办特色班或课外辅导班去教授幼儿各种兴趣活动或课外知识,通过对31位网友的抽样调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约29位家长会鼓励并为幼儿选择特长班;此外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高的家庭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宽阔的视野去感知和认识世界,如家庭具备计算机、学习机等高科技产品。幼儿在这样一个有信息源的家庭里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知识亦是较广泛的;再次,一些高收入家庭也会带领孩子去参观、游览……等体验平时不易接触的事物使得幼儿又可以有拓宽知识面的机会。
二、物质支持保障亲子关系
个体成长之处与父母之间所形成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积极的亲子关系可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的养成。亲子关系的形成与父母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前儿童年龄小、心理敏感更需要承认的关爱与照顾。而现今社会流动学前儿童、留守儿童、农民工家庭中很难注意会对学前儿童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迫于生存的压力为了使家庭能够拥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很多家庭——不仅仅是农民工家庭还有很多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家庭亲子关系因家长的忙碌而日趋淡化,即家長终日忙于劳务工作而无暇顾虑到幼儿心理性格的培养和教育。这就导致不仅两辈之间关系冷淡幼儿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这也进一步给幼儿的早起成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幼儿内心害怕、退缩、缺乏与人沟通的勇气,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易形成胆小自卑等消极的个性特征;其次,因父母的忙碌一部分家庭会选择隔代抚养。研究表明隔代抚养的行为检出率更高,一方面祖父辈过于宠爱幼儿,幼儿更容易性格偏激,。另一方面祖父辈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对于幼儿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或知识知之甚少,难以正确的教育幼儿。
三、学前儿童个性、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支持
知识改变命运在现今社会似乎不那么容易发生了,幼儿成长的外部供给为学前儿童的成长提供了多途径的选择方式。越充足的物质支持就可为儿童提供越丰富的教育选择的权利如大部分家长会选择特长班,通过对部分有特长的学生的行为观察表明:学习过一些特长技能的孩子在心理上具备一定的自我优越感。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水平随年龄递增而提高,其中自我评价发展水平从三岁到五岁上升幅度最大……也就是说学前儿童在此阶段会逐步建立对自己的评价认同。所以这一时期也是利于自信积极地情绪情感养成的初步的阶段。幼儿兴趣班的老师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对幼儿过于严厉相反会多些表扬与鼓励,这就无形之中对幼儿进行了积极的暗示进而为今后自信感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此外学前个体能力高低的培养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优越的物质支持。一些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便可以因拥有选择优质教育的能力进而开发儿童的多种才能。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都会有些感受——同龄小朋友因家庭的支持可以学习各种才能如舞蹈、主持等。这些孩子可以在大小活动中崭露头角,在此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勇气获得了老师的称赞和同学们的羡慕,自然地也就增强了自我的优越感而认为“我能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自己的能力也就不断的提高;反之的那部分同学始终缺少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勇气,缺乏机会和缺乏勇气造成了恶性循环。学前阶段对幼儿的培养能够为幼儿个体今后的成长奠定最初的基础。正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学前教育的价值也正因此而体现。政府或社会见到学前教育的回报要在多年以后。
四、低收入群体家长缺乏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意识
大部分低收入群体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多为劳动力输出或小商贩缺少学习机会况且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就很少。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淡薄落后,导致了伴随着情绪情感和道德教育缺失等诸多问题随之而来。他们对幼儿的期待值也往往较低,这种低期待表现在主要考虑幼儿的自身安全得到保障就够了,这部分家长对幼儿机构的要求达不到正常学前教育所要求达到的水平。因为进入没有财力与能力支持的幼儿园目标只能单纯的为了保育,这类幼儿园的主要职责也多为传统的“看孩子”;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接受过一定教育、初步具有一定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观念的家长缺少对当代学前教育的新认识只要有机会便会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注重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而没有达到也没有能力达到去培养幼儿情绪和社会性的认识。
近年来山寨幼儿园的普遍发展相应的填补了正规公办园缺失的空白成为了幼教机构事业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对于大部分中低收入或农民工的家庭来说城市正规幼儿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不得不选择非正规公办园。这就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在规范各私立幼儿园的同时不断开发社会力量进行幼教投资并且下派部分优秀的在编幼教工作者对社会园进行指导;与此同时为了规范幼教市场而归纳整合一些家庭型的幼儿园,在一个社区中合并为一个规模稍大的幼儿园。这样便于充分利用幼教人才去弥补幼儿园教育中的不足和节省人力资源。除此幼教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也有待提高,方便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在全社会共同为营造良好的学前教育而努力的背景下家长们非常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学前教育避免松懈的认为“学前教育不重要,看好孩子就行”,但又不要急功近利“为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早早开发、早早教育”;其次身为家长要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等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再次,幼儿家长要有接受再教育的认识多参加社区或多关注与学前教育相关联的会议活动,在自身力所能及的层面下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质量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