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假设义“早知道”的词汇化

2014-05-30 11:30:37刘志红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词汇化

刘志红

摘要:“早知道”在现代汉语中有表假设义的用法,是一种假设标记。本文在前人和时贤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表假设义的“早知(道)”的词汇化的过程。

关键词:“早知道” 语用 词汇化

引言

“早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在意义上主要有三种用法:

第一:“早知道”表第一时间知道、了解的意思,用在句末。如:

(1)一周资讯早知道。(《广州日报》2012年2月27日)

第二:“早知道”表早就知道、了解的意思,时间上表示已然。

(2)听完原委简卉笑道:“这话我早知道,果真像我的语言风格,而且我特欣赏这份精辟爽快。”(唐刃《学苑》)

(3)住在隔壁73岁姓舒的老头儿出面阻拦了:“我早知道此地有只坛子,我一直在这里等着了。”

在结构上,“早”与“知道”中间可以加上“就”“已”等词,不影响句意。

第三:“早知道”有假设义,表如果早知道的意思,有遗憾、后悔的意味。它的前面可以加上表假设意义的词语进行修饰。在结构上,“早”与“知道”不能拆开,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不能停顿。“早知道”趋向于作为表假设义的一个固定的词语来理解。如:

(4)杜世全灰心极了,把报纸摔在桌上,懊恼地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要开这个画展好!”

本文要考察的就是这种表假设义的有遗憾、后悔意味的“早知道”的用法,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短语,而可以看做是一个有着固定意义的词了。

一、已有文献的相关论述

关于“早知道”表假设意义的用法,前人和时贤也曾关注过:

《现代汉语八百词》:早:【形】较早,更早(跟现在或某一时间比较)。直接用在动词前。表示假设,含有“现在太晚了”的意思。举例为:你干嘛不早说?|要早去就好了。|早知道你要来,我就不去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这里面举的两个例子“早知道你要来,我就不去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正是我们要研究考察的对象。

强星娜在考察上海话过去虚拟标记“蛮好”时,在文章中提到北京话用“早知道”表示“事实上不知道”,是一种对过去的虚拟表达。“早知道”在本义上本是作用于一个条件句(从属句)的,但由于其宾语的省略,逐渐和主句结合,可以看作是由从属语标记向核心标记过渡的类型。

前人和时贤对此问题的看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宝贵的资料。但《现代汉语八百词》只是单纯地就“早”的假设用法,作出了解释,而“早知道”明显地已经作为一个表假设义的固定词语进行使用了。强星娜虽然明确地提出北京话“早知道”是一种对过去的虚拟表达,但对“早知道”词汇化的过程却少有论及。

二、“早知(道)”的词汇化过程

我们想要考察“早知道”的词汇化情况,就需要了解“早知道”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而“早知道”在古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实际上应为“早知”。原因是从古汉语到近现代汉语,词汇呈现出双音节化趋势,所以,“知”用“知道”代替,相应地“早知”用“早知道”代替。

通过对北大语料库的检索,我们发现“早知”的最早用法出现在西汉。如:

(5)隆劓鼻大口,茑肩企行,窍通于目,筋气属焉。苍色主肝。长大早知而不寿,其地宜麦,多虎豹。

但这里的“早知”意思应该是“早智”。即“知”通“智”,还并不等同于我们所说的“早知”。

“早知”是一个动词性的短语,是“早”与“知”的组合,意思即早就知道、了解,主要作谓语,“知”是句子的主要动词,后面多接体词性成分。又如:

(6)降人答曰:“是孙会稽。”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

根据句中的语义,有时“早知”后面宾语的信息内容在前文中已有涉及,那么宾语可省略,这就为“早知”的单独使用提供了可能性。如:

(7)权闻之叹息,以让群臣曰:“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於是加赐钱米布绢,岁有常限。

随着“早知(道)”的使用,“早知(道)”开始在客观陈述已知事实的基础上,被频繁运用于有遗憾、后悔意义的语句中,多居于句首,且后面可接名词性成分,也可接谓词性成分。如:

(8)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师曰:“三皇冢上草离离。”

(9)早知恁麽。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10)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

(11)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类句子表达的意思都有一个共同点:“早知(道)”后面的成分在信息上可以解读为是已知的,是早就知道、了解的情况,但事实上却未根据这种已知情况采取较为合理的行动,所以现在导致后悔和遗憾,表述的重点在后悔和遗憾上。重要的是在用法上“早知(道)”的后面开始接谓词性的成分,这为“早知(道)”的词汇化提供了紧邻的句法环境。当“早知(道)”后面开始频繁地接谓词性成分时,“知(道)”不再是句子的核心动词,退为句中的非主要成分,“知(道)”的动词功能逐渐衰退,动词意义逐渐减弱。相应地,“早知(道)”由语义重心地位退居非语义重心地位。居于非语义重心地位的语段中最容易发生句法成分间边界消失的变化,此时的“早知(道)”开始逐渐词汇化。

同时,我们在语料中也发现“早知”运用于假设句的例子。例如:

(12)马武大骂:“鼠掠小寇!不思立名于世,以就男子之规,但以劫财图食,真禽类不如也!岂足为义?今若早知降顺,則有恩爵之荣。如敢拒抗,残生不保!”

例句中的“早知”前面有明显的表假设意义的标志性词语“要是”、“若”。有的时候,“早知”运用于假设句没有任何标记,但从语义上的关系可以判断。如:

(13)师曰:兄要渡自渡。彼即蹇衣蹑波,若屐平地,回顾曰:“渡来!渡来!”师曰:“咄!这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讫不见。

“早知(道)”从表早就知道、了解到表假设义,与它经常被运用于表遗憾、后悔的语句以及假设句中也有紧密的关系。“早知道”的词汇化很可能就是从这种语境中开始的。原因是:从常理上讲,如果事先不了解某方面的情况,针对已经采取的某种行为实际上也是谈不上后悔的。但是人们主观理想上还不想承认既成的事实,希望这种既成的事实没有发生,还有回旋的余地。所以,主观上假设如果事先知道、了解了某方面的情况,就会采取更好的行为,但这毕竟只是假设,针对既成的事实而言,也有一种遗憾、后悔的意蕴。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下,“早知”表早就知道、了解的意义弱化,更多地被句子整体赋予了另外一层情态语义:表假设,如果早知道。当“早知(道)”的这种用法被频繁地使用,就会进一步规约化,当作“早知(道)”的固定意义使用了。再如:

(14)马武曰:“陛下何言!武略选试,并非以貌取人。早知如此,吾致死亦不来也!”帝怒,令赶出教场而去。

大约在元朝时期,由于受汉语双音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在文本中开始出现“早知道”表假设、遗憾的用法。例如:

(15)【油葫芦】情思昏昏眼倦开,单枕侧,梦魂飞入楚阳台。早知道无明夜因他害,想当初“不如不遇倾城色”。

但是,这类用例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在语料库中我们检索到“早知道”的这种用法元朝有两例,明朝有4例,清朝有16例,而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在语料库中检索到226例。

“早知(道)”从表早就知道、了解发展到假设意义,也可以理解为是时间范畴发展为假设标记的过程,而这和江蓝生先生在考察时间词“时”语法化为假设助词时所提出的“由时间范畴进入假设范畴,是汉语跟其他一些语言共有的语用认知规律”观点是一致的。 语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强星娜.上海话过去虚拟标记“蛮好”——兼论汉语方言过去虚拟表达的类型[J].中国语文,2011(2).

[3]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4]江藍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4).

猜你喜欢
词汇化
浅析“到位”的词汇化及句法功能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