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贵阳医学院新校区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当中,充分体现校区“环境”和“专业学科特殊性”的设计思想,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及以专业学科特殊性为主题,积极营造具有良好人文氛围的交流空间。
关键词: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尊重环境;延续人文
贵阳花溪高校聚集区规划用地位于贵阳市中心城区花溪组团西南部党武乡思丫村一带,贵阳医学院新校区位于高校聚集区一期规划用地南侧,总规划用地100.0025hm2,可容纳学生17000人。整个地块呈不规则的矩形,短边长约650~950m,长边长约1300~1600m。
用地内拥有茂盛的树林与丰富的树种,包括百年松柏、樟树、水杉等,部分树种树龄均在50年以上。
建筑群主要包括: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图书馆、会堂、体育场馆等。
1 规划设计理念
2012年10月接手该工程,当时新校区已做了前期修规,根据校方意见及对现场的多次踏勘,对规划总图进行了布局调整,保留用地内树龄较早的古树及植被较好的林带区域,将原有规划中占用古树、林带的建筑进行调整或挪动,将其道路线形重新进行梳理,按照师生的日常行为模式、场所文化特质、专业学科特殊性,进行各学科用房的排序调整。
2 总体规划
规划结构:规划中新校区总平面以学科组团结合轴线关系进行空间布局,形成了两轴、两区的规划格局。
两轴:即校园礼仪主轴和校园生长轴。
两片(功能区域):即东西两个规划区域。
设计中出于对整体地形高程的考虑,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对各功能区域进行高程分区分段,形成错落有致的各阶高程地块,以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同时在校区内形成以体育场馆为至高点的各阶天际线。在平面布局中利用开阔的中心广场,有序排列的教学组团形成以图书馆为视线主轴标志的景观中心。
本着减少不必要的工程造价和投资的前提,尽量减少现有场地的土石方回填和开挖量,使其能达到合理的工程量平衡,并配合单体功能需求进行各地段、地块的标高设计,以达到每两点道路起坡点之间的道路坡度均小于8%,便于车辆通行、消防扑救,使得校区在新建的同时并融入原有地貌元素,让整个校区与原始地貌是相协调一体的,而不是冲突、对立的。
建筑单体设计时结合地形高差设置地下室、架空层等,并采用吊脚楼、错层等表现形式,既可减少土石方量,又充分体现贵州建筑的地域特色。
对特殊专业学科建筑进行布局时,依据贵阳市夏季主导风向开展设计,考虑到原老校区建设时因解剖系及法医楼紧邻部分学生宿舍区,并位于校区主轴线旁侧,给师生带来了诸多影响,还因原校区教学建筑用房有限,校方在使用时将教学用房及尸库上下设置,对外部人流造成了气味及视线上的干扰,故本次设计时特将解剖系及法医楼等有特殊气味及特殊交通流线的建筑设置于贵阳市夏季主导风的下风向处,并远离学生生活区,同时考虑到该类学科教具的特殊性,还将尸库、解剖系及法医楼教学用房分离设计,将其设置于解剖系及法医楼教学用房的北侧山丘,通过连廊进行交通组织;因该类学科教具运输的特殊性,同时还将其设置区域远离北校门主教学区(基础学科),与专项学科组团相邻,因其教具及污物运输一般每月一到两次,所以不专设通往校区外部的出入口,主要使用校区西侧次入口进行解决交通问题。
3 着重学科特殊性,延续人文的建筑设计
3.1 校园空间的延续——体量控制
设计出于整体景观协调性的考虑,对建筑群采取化整为零、高低错落的组织方式,对建筑的层数及高度进行控制。同时采用大面积坡屋顶形式及局部穿插平顶构架做法、教学建筑门头柱廊灰空间设计手法,与原老校区设计风格形成呼应和延续。
在教学区、生活区内的建筑布局大多采用半围合庭院的平面构成形式,矩形教学单元通过连廊方式与办公辅助相连接,既便于各学科之间的区域隔断,也同用连廊一侧的公用配套卫生设施、交通设施,减少了重复建设配套设施带来的经济浪费,在争取面积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多积极向心的室外交流空间。
多处利用地形界面的高差分段,形成了建筑下部的半地下室空间,可做停车场地、室外绿化空间。该类设计形式尤以体育场馆为代表,利用该用地近15m的高差跌落,依山而建,下部形成三层大空间运动用房与校区主干道交通连接,顶部设置露天400m标准运动场地与同阶高程区域内的其它运动设施相连接,让建筑隐于山体间,又犹如从山体中生长出来一般。
3.2 立面形式的“老套”和“新意”
大多數教学楼都遵循一个基本模式,矩形盒子,通过中间连廊及单廊办公用房连接布局,加强建筑的互动性,便于办公区对教学区进行管理和服务,也通过该半围合的建筑空间形成较独立的学科分类。
其实,最老套、最传统的平面,如内走廊平面、矩形空间,往往是最有效的、最有生命力的。很多场合,为体现“创意”,刻意把空间和形体设计得很复杂。
设计着眼于建筑单体的表面肌理。既然把建筑作为景观元素,过分夸张的形体变化和自我表现就没有必要。让建筑拥有统一规整的形体、丰富耐看的表面肌理,细微的层次变化,从而谦逊地、和谐地与绿化、铺地一起共同勾勒大地景观。
对于建筑表面的纹理、质感和色泽,教学楼选用水平灰缝效果强烈的条形外墙砖,墙面勾勒通长的凹槽造成微妙的阴影效果,窗框外侧做一些装饰线条,形成窗与墙的凹凸关系,以强化建筑外部的立体感,玻璃幕墙与实墙面的相互穿插,构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学生宿舍利用阳台栏板水平排列的韵律,白色外墙漆与玛瑙红外墙砖的巧妙搭配,同时利用建筑角点处局部伸起的出屋面交通塔楼,打破过于规整和水平的立面造型,凸显学生活泼、朝气的特质,在“老套”手法中焕发“新意”。
4 环境的景观化
不把建筑作为孤立的单体来考虑,而是作为景观元素、景观构筑物。模拟山体的高低起伏,按照用地各阶高程,以保留山体为景,进行建筑群体围合布局,同时又根据校区各交通干道划分地块、统一设计,以形成有韵律感、排列有序的景观空间。
图书馆作为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以其所设位置构成校区主入口北校门区的中心景观主轴对景,辅以宽度近百米的景观广场,通过两侧的教学组团充分凸显校区主轴的对称感,并强化图书馆的中心主轴核心感。
在北校门主教学区处,因其用地内有一国家一级保护树木松柏树(树龄在100年以上),为对古树起到完整保护的作用,同时给莘莘学子们提供了一个休闲交流的休憩场所,在教学区建筑布局时对其进行合理退让,以求得与树木的相互包容和协调,同时结合百年松柏将周边区域一并设计为绿化景观用地,使得新设计中留有历史的印记。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通过设计绿色中庭,架空绿化层、通风楼梯间、通风井等多种形式改善室内的热环境和空气质量。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梯距离和窗墙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有效降低建筑的的能耗。
在学生生活区采用空气源热泵、中水回用等水处理方式,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和娱乐景观用水,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
6 结束语
通过本次设计实践,也更加使我坚定:在高校的规划及建筑设计中,不仅要体现出对文脉的尊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同时还要将专业特殊学科的建设落实在实处,不是所有的高校设计都有同样的设计手法,都能生搬硬套,每一类的高校功能需求都有所不同,每一块用地都有它的独有性。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高校建设中,校园建设和新的教育理念以及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给新时期的校园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设计人员积极努力的探索新的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法,并在今后的高校建设中更好地塑造具有地域、文化、时代特色的校园环境品质。
参考文献
[1]陈建东,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的整体性问题研究——以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集美校区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郑锐锋、邝洋,现代大学校园规划的设计理念探讨[J].华中建筑.2005(04).
[3]何镜堂,黄沛宁.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顾与展望[J].建筑与文化.2007(05).
作者简介:王勤(1978-),汉族,安顺市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规划与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