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
摘 要:我国城市建设、小城镇规划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快速前进的过程中小城镇规划过分考虑经济性,而忽略了社会和生态的发展。本文将从多年实践经验中总结经验,反思现代小城镇规划的真正需求,用生态的视角去审视整个城镇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小城镇规划;建设
前 言
小城镇已经成为商品集散功能和人口集中的农村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它对农村、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小城镇的发展,在2003~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先后分别下发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对小城镇的生态文明程度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我国生态城镇建设还是缺乏相应的标准、指标体系、考核机制,使得大量城镇在创建生态城镇中缺乏必要的机制和动力。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建设过度效仿大城市建设,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过度追求规模和速度。这种建设结果违背了小城镇本身的空间肌理和发展需求,使城镇丧失了自己应有的特色。生态文明小城镇概念提出,转变了城镇一味追求GDP的增长,而把社会精神、生态发展、城镇形态考虑在城镇的规划建设中。
1 生态文明小城镇的意义
生态文明小城镇是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它按照生态原则建立起城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它不仅能够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建立了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要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适用”的原则。按照村镇总量需求,合理规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2 建设生态文明小城镇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整体生态规划
小城镇是由县、乡的建成区、居民点发展而来,在历史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过总体规划。现有的空间布局、建筑布局、交通布局就缺乏环境理念。在功能性建设上也比较模糊,主要表现在:房屋建筑、工业建筑增多,城镇建设占有耕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新区和老区未能融合,结构松散,功能失调;功能布局混乱,没有进行明确的功能空间划分,各个功能区域互相干扰;缺乏生态系统,绿地建设,严重影响了生态功能;城镇设计内容照搬照抄,没有根据当地特色来进行设计和规划。
2.2 生态意识落后
在规划布局中“重建设,轻保护”,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常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土地、资金的严重浪费。产业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经济的良性循环。
在建设中过分追求“大”、“高”,搞形象工程,忽视地区的特殊性。有些小城镇因为中心镇区的过度扩张、发展过快导致公用设施、基础设施占用大量土地,没有真正起到小城镇中心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作用。
2.3 环境污染严重
小城镇发展主要依靠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但大多以原材料开采、冶炼和简单加工为主,因为缺乏根本的环境意识,环境污染严重。乡镇企业污染物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中占总量的一半,严重影响着人们身心健康。很多小城镇对污染源处理没有正确的途径。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未经过处理排入农田、河流;生活垃圾大多数是填埋处理,造成土壤污染;农田废水、农药化肥残余使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环境;水体自净能力差,呈现富营养化;工业废气严重,严重危害环境质量。
2.4 人地矛盾
农村工业为了城镇发展占用毁坏农田是制约我国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年因废水污染占用的耕地面积达到2亿多亩,是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人地矛盾还有一部分因素是土地浪费严重,在规划过程中,很多地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定位认识都不够,有的放弃原有旧集镇,重新征地建设,导致小城镇占地面积过大,人地矛盾突出。
2.5 忽视自然资源的利用
小城镇对比大城市建设,更有价值的是原有自然山水。但是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忽视自然山水的价值,在开采矿产、开厂建房的过程中肆意破坏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体、湿地、湖泊等。
3 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小城镇
3.1 合理规划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小城镇规划中要把生态学和城乡规划学充分结合起来,指导社会、经济、生态协调统一,综合发展。小城镇规划要因地制宜,根据环境特色、地方特色回归自然生态原始。要打破行政界线,做出整体规划,统筹规划社会经濟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对工业区、道路、广场、给排水设施等都进行科学规划,还要注重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等景观要素,充分发掘村镇自然之美。
3.2 建设宜居小城镇环境
宜居小城镇环境包括空间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空间环境要高效利用城镇土地和空间。空间环境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小城镇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布局特征来规划用地功能布局。小城镇的空间系统发展形态要以主要发展轴线和重要节点为核心,建立易识别、有特色的各种形态空间。在景观空间的组织设计上以自然风景、传统建筑、历史古迹、商业中心作为其景观中心。交通道路规划依据自然山水、地形地貌,并从行人活动轨迹和活动特征来布局。
社会环境要提高居民的社会文明程度。人文历史景观和小城镇传统通常都传递着历史的信息和记忆,在建设中把地方人文、民俗、历史等特色充分表现出来,能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城镇在翻新的过程中要注意恢复旧时形象,再现历史景观。修复工作以修旧如旧的原则,用相近材质代理破败材质,让建筑和历史相统一。
生态环境要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证绿色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工业废水、废气等污染要进行最大程度的治理,保证优质环境。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原理,最小程度地干预自然做工理念贯穿整个建设规划中。
3.3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要不断深化,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观念,在城镇中多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首先强化干部的环境意识,再引导群众的生态意识,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在关系到经济利益和城镇环境的问题上,要求建设者和决策者从生态环境的高度出发,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破换人与自然的平衡。
3.4 合理利用生态资源
小城镇的资源有限,在建设的过程中更要注意水资源、土地资源、林木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建设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实现“绿色建设”。在规划布局上也要利用原有山水地貌、原有建筑,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宜人的格局和优美的山水风光。
3.5 利用法制法规
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小城镇建设,常常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或缺乏科学性规划,给小城镇建设带来很大盲目性,导致小城镇的人口、资源、环境各不协调,从而影响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使小城镇建设在规划科学化、法律化、适度超前化的前提下,以法律规范的强制力来监督小城镇规划的实施。建设生态文明小城镇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保、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衔接,应形成明确的引导生态文明城镇发展的法律规则体系的技术导则。
4 总 结
生态文明小城镇现今为止没有明确定义,它是根据人类生态文明的深入认知而逐渐形成的。生态文明能够使城镇经济、社会、生态都保持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一个环境优美、舒适的城镇能够发挥出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彦鑫,张新伟,陈建成.生态城镇应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点[J].经济题,2007(9):27~29.
[2]崔传义.发展小城镇亟待解决六大问题[J],城镇建设,2000,7(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