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萍
[摘 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推进机构养老刻不容缓。目前老年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化方面主要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低,缺乏人才培养与鼓励机制,结构前合理,专业技能难以等问题,提高老年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化,去行政化是必经途径。
[关键词]老年福利机构;专业化;去行政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078 — 02
导言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现在已经是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较多的国家。从数量及持续增长势态看,今后一段时期老年人照料和护理问题将日益突出,加快推进机构养老已刻不容缓。加快推进机构养老服务,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以及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介入。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提到: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应有1名大专学历以上、社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和专职康复人员;主要领导应接受社会工作类专业知识的培训。〔1〕实现老年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化对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一、老年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化内涵
要探究中国老年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专业化。专业化必须是一个过程,这是不可否认的且已经达成共识,并且专业化是分阶段、分层次递进的,不同阶段专业化的程度和水平也是有差别的,而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过程;专业化同时也是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专业文化和排他性逐渐强化的过程;其次专业化有其自身的标准且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这是专业化的根本方面和本质所在;社工的专业化包含双层意义:个体通过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社工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社工职业整体从非专业、准专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2〕
(二)老年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的情况整理分析,中国的养老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养老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
社会工作者对于现有的养老机构而言依然是“奢侈品”。当前,能够比较正规地引入专业社工的养老机构为数不多,主要是政府办养老性质的机构。同时也很少有机构全心全意地去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有则且仅集中在像北上广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成功的示范单位也多集中在北上广。如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作为在上海市养老机构中最早设置社工部的单位,其院长具有本科和硕士的社工专业学历背景,业务副院长和社工部主任都具有社工师职称,一名专职的社工具有碩士专业学历背景。全院共有8名社工师和社工师助理,其中有3名社工在一线从事专门的社会工作。全国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社工职业化体系,也未设立专门的社工职业岗位。民间运作的机构,农村养老机构这一块更是处于落后状态。从社工个人而言,出自自身空间发展,往往选择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很少甚至是没有人会去农村养老机构做专业社工服务,而且农村养老机构也没有经济能力去聘请社会工作人员,甚至他们也根本不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从制度层面深究则是受政府的财政压力,社工岗位编制紧缺,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队伍缺失。
2.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缺乏
老年社会工作者人员流失快,外派的老年社会工作者也许在机构内服务合同时间内完成,也可能调任到其他科室,抑或是因为编制限制及待遇问题辞职另择业。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诸如培训,升迁,薪资待遇方面都使工作者视该职业为鸡肋,陷入一个尴尬境地。老年社工队伍的现状也是社会工作队伍总体面临的问题。2010年年初,南京向社工公开招聘890名大学生社工。10月份从各区县民政局反馈,陆续有100多名大学生社工选择了离开,他们有的考研,有的跳槽,有的回老家找工作。〔3〕而他们离开的原因,主要包括工资待遇低、担心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不论是低层次生理,安全的需要,还是更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在现在的社工领域里面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年社工领域尤其迫切。
3.结构欠合理
一方面男性比例小。男女比例失衡,整个社会工作队伍来说,也是女性占多数。女性较多的原因是社会工作原来隶属于民政工作,多数人员原来从事的是纠纷调解、司法救助、帮扶救济、纠纷调解类的工作,而就这一工作属性来说,大家普遍认为女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调解、劝说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在后来的转制过程中,保留了大量原有人员,这也说明社会工作对性别的敏感度较高;另一方面对于目前新进人员来说,他们大多数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从事这一工作很多是出于父母意愿,父母希望其工作安定,环境舒适。加之父母认为女孩刚刚走出校门,缺乏社会经验,从事此类工作有利于在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积累学习,能为其未来发展做个准备和缓冲。考虑到男性老人对于一些隐私性的个人问题更希望向男性社工倾诉,希望男性也能留下来做社工。另一方面,人员配置欠佳。入住老人多数为高龄病残老人,对医疗护理需求较多,负责人大都为医护专业背景出身,致使社工人员的配置还未受充分重视。又鉴于老人行动不便等诸多因素,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集中在自理老人,而对于身体条件差、照料任务重、精神状况差、入住生活照料区、养护区和医疗区的老人则较少涉及,使开展各项活动以及服务的质量受到较大的限制。
4.专业化技能发挥有限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技能发挥有限首先体现在服务上:社工须承担大量的行政性事务,用于专业性服务的时间明显减少。专一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微乎其微。身兼数职或一职多用是极普遍的现象, 常常还会有行政性任务,这个实质上反映的是购买社工的主体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职能的模糊。其次体现在管理上:医院管理模式是主导。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的工作重心和对老人的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养为主,社工人员的配置还未受充分重视,医护人员的功能得到极致的发挥,同时社工与医护人员的交叉领域,例如安抚老人情绪,组织老人活动等也是以医护人员为重心,社工专业性服务被“模糊”,专业优势难发挥。
专业技能难发挥还体现在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接触上,现有老年社会工作者都偏年轻,虽有活力有干劲,但身处一线,直面复杂多样的老年服务,所学知识不能有效内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同时没有与养老机构老人相似生活背景和生命经历,其所接受的理论理念在具体实操中不能很好地运用,特别是初为老年社会工作者来说,理论与技能在实践中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有些老人觉得个别社工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态度好像不太喜欢接近老人,实质上有可能是年轻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和老人的敏感心理出现断层,引起某些误会。
二、老年福利机构专业化路径探索
王思斌曾经指出“中国的社会工作是行政化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这种社会工作与国际上发达的由专业社会工作作为支撑的体制不同,它基本上是由政府系统实施的,带有较强行政性或政治性的助人工作。”〔4〕实现老年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去浓厚的行政化气息。从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较好的例如深圳模式、盐田模式、鹏星模式等的经验来看,专业化必须与行政化分开:首先在宏观上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去规划志愿团队等社会力量的规章制度建设,有效地调动人财物等资源,规避机构改制的外在挑战;同时,亟需做好体制上的顶层设计,克服社会工作专业行政化趋向。具体地,在跨专业与部门协作方面,可有一套统一的参照指标体系,规避工作任务混淆或重复性等问题,促进机构养老服务向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挺进,促使社工从综合式角色真正迈向专业性角色,可兼职行政等少量工作;同时加强社工人才、医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三个系统之间的团队建设培训,树立尊重平等、团结协作的思想,摒弃狭隘与成见的思想。再则,要对各系统之间建立互动联络体制,彼此工作做到对等的回应、监督、评估,尤其是专业社工,要设身处地感受服务对象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甚或医护人员的服务内容及方式,促使行政管理人员能在养老专业服务及机构管理发展上渗透各种社会工作理念。
实现老年福利机构专业化同时要注重健全文化体系的机制。促进社工文化宣传及理念的认同。拉尔森(Larson)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专业是具有特定权利和声望的职业。专业的权威之所以被社会认可并被赋予,是因为专业致力于服务民众,并且它还具有特点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社会制度的需要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5〕因此,专业化就是专业权利和声望不断提升。福塞斯和丹利斯维兹则认为:“权利是专业的核心,而这种权利的体现在与从业者相对于受雇机构和接受服务者的自主性。自主性可解释为实务工作者在没有来自服务使用者、非本专业的专业人士或受雇机构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应该被允许自己做决定的的程度”。〔6〕自主性越高,专业化程度就越高,即专业化程度与其自主性成正比关系。可见专业化就是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增大。专业化的权利理论为我们分析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路径。要有效的提升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首要的就是提高他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更要给予他们自主权。要让全社会在理念上接受老年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认可其专业性,这样才能树立专业权威。这就要求专业社工人才具备督导及开展宣传培训的能力,直面社会文化障碍。为此,专业社工不仅要善于做好“宣传者”角色,通过各种宣传营造社工文化氛围,使社工理念深入人心,而且要善于利用培训方式,在老年福利机构营造社工的文化氛围,宣传社工理念。在培训方面,要设计好属于自身的培训体系,即便是民政部相关部门或者其他协会开展培训后,也要及时总结内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宣传和培训,可以加强老人、员工对社工专业的认可,也使得社工价值理念在院内广泛传播,但最为主要的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服务让老人、医护人员深刻地认可社工,因此社工要发挥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就应从老人需求出发,充分挖掘社会工作角色,以满足老人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攀升,福利养老机构将是老龄化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为养老院老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福利机构“养”的观念向“提升,发展”观念过渡,机构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是不可忽视且不能省略的必经之路。
〔参 考 文 献〕
〔1〕 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Z〕.2001.
〔2〕〔6〕 李峰.社会工作专业化素质开发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鑫.南京大学生社工“困惑”.江南时报,2010-05-24第04版.
〔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徐今雅,朱旭东.“专业教育”辨析——兼论专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J〕.复旦教育论坛, 2007.
〔责任编辑:王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