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杨云述
语文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如何依据语文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放飞想象翅膀,拓展创新空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同时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读写练习,培养想象力。如教学《狼和小羊》后,重新播放录相,当狼扑向羊时定格,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很快就编出了好几种故事结尾。我课前通过个别了解把一个学生的想象的故事结尾制成光盘,此时播放说:“這就是王红同学所编的故事结尾,真生动!请同学们继续大胆想象,大家一起评出几个精彩的故事结尾,老师再把它制成光盘,我们一起欣赏。”这就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连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几个同学也举起手来。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小羊急中生智,想出种种逃脱的办法,没被狼吃掉,或把狼打死;也有的学生设想小羊太善良了,跪在地上求饶,结果还是被狼吃掉。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教师相机评点、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电脑、音像设备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三、鼓励质疑问难,养成独立思考
陶行知说:“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创新来自于“质疑”,是人们不迷信于学术权威和传统学术规则,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的过程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和潜在动力。可以说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是最有创造潜力的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怕学生“节外生枝”影响教学过程,学生提出的疑问是正确的,要及时地加以表扬和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错的,也要耐心地加以纠正和指导,而不可一棍子打死,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大多数学生都感觉疑惑的问题要及时与学生讨论并讲解,让学生从“质疑”中巩固、深化知识,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在课堂上,老师不应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的模式而对学生各式各样的答案予以否定,而应听取学生不同的见解。如《坐井观天》一文对于青蛙的评价,有的同学认为“青蛙的视野太狭隘”,有的同学认为“不能怨青蛙,井口太高它爬不上去”等等,这一问题被学生多维立体地分解了。固定化的思维被打破,这是个可喜的变化。
四、创设自由空间,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实践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学习上,教师不应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而应该给学生多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正确面对挫折,善于借助想象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时,既要他们知道“从来如此”,又要让他们善于动脑思考,打破常规,就可能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和收获。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大家都知道蚕是无私的,让人敬佩,可是换一个角度想想,蚕也有自私的一面,作茧自缚;在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狐狸“狡猾”的一面,而且要启发学生跳出这个思路,从另一角度认识狐狸“临危不惧,聪明智慧”的一面;又如《乌鸦喝水》一课中乌鸦是往瓶里放一个一个的小石头这个办法喝到水的,还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乌鸦还能用其他办法喝到水吗?”产生乌鸦找到一根吸管后,高高兴兴喝着水的好办法。这些做法无疑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注重语文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也使他们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进程中,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传统的教育教学很难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