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4-05-30 10:48杨祖年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词语习惯

杨祖年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了广大老师与家长的重视,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即使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虽然花费了教师的不少心血,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提高。由于小学生阅读量较少,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更是微乎其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学习语文只有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才可能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来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从而更为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原因的差异,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按照小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教师推荐课外读物也要因人而异。低年级的学生,应推荐篇幅较短、图文并美,浅显易懂的古诗、儿歌、童话和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应推荐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海的女儿》,科普类作品《昆虫记》等。高年级学生由于自主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可推荐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书。如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人物类的《鲁滨逊漂流记》,童话类的《安徒生童话》。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好,而阅读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推荐学生读物的时候,要容量适当,循序渐进。在向学生推荐读物中,既要注意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过多,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读,读得好。而兴趣也跟着增加了,同时利用多媒体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方法很多,教师应当在阅读之前及时加以指导。(一)应让学生学习多种阅读方法。(二)边读边思考的方法。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先提出具体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三)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产生疑问,自己通过思考又不能解决时,教师必须在这时给学生进行指导,通过三言两语点拨,使他们领会主旨。教师的“导”要紧扣要点,要启迪思维,还要传授技巧。要鼓励学生多讨论,多交流。阅读之后让学生自己畅谈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并在阅读实践中领悟出新方法。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首要的是要抓学生的习惯培养,对小学生尤应如此。他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是习惯培养的最佳年龄期,习惯是达成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习惯养成需要经常历练逐渐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体有:

(一)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在阅读时要求学生专心致志,阅读过程中不能三心二意,去想其他学科和玩,心要用在一处,其效果才会好。

(二)养成多读的习惯。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文章需要多诵读,多背诵。只有广泛读书,才能增长见识。

(三)养成质疑设问的习惯。古语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有疑而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在学习《我选我》时,让学生先读文,然后叫学生在读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释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文中“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可以设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从解疑中感受到小作者的想法。

(四)养成复习的习惯。复习是很重要的。经常性进行复习,能有效的防止遗忘。

(五)养成勤动手的习惯。学生在阅读中,不能为读而读,要自觉养成动手收集资料,动手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才能在读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必须建立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之上。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的去阅读,去实践。

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因此在平时,我们应抓住点滴机会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1、注意利用扬善避恶的传统美德故事教育孩子

我们的祖国是文化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人民除具有勤劳、勇敢、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外,扬善避恶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代颂扬好人好事的尚且不少,何况今天呢?老师如果经常用扬善避恶的传统美德去教育孩子,就会使孩子逐渐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孩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放”与“导”结合,提高孩子在阅读中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我们要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教育方式不是“封闭”,而是“开放”。如让孩子看电视、电影,广泛阅读文艺作品,还要让孩子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等。孩子看了电影、电视,家长、老师要和他们平等交谈讨论,启发和帮助孩子分析电视、电影的思想性,正确认识电视、电影的主题,引导孩予学习正面人物的好品德;对反面人物要指出其思想品质和行为方式的危害,使孩子对其产生憎恶感。经常这样,孩子就会从电视、电影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总而言之一句话:抓住点滴机会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也是对祖国的未来负责。

阅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只要孩子们走进了阅读世界,就可以自由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词语习惯
身边的传统美德
容易混淆的词语
上课好习惯
找词语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