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笑梅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强化阅读教学,多年来在语文阅读课上我大胆尝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对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把握教材,注意知识点的相互联系
在我所教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中、高年级每册教材各有八个单元,这八个单元相互独立,又互为整体。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教会学生字词、分段、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等知识,还注意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扶到放,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狠下功夫。比如在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查找了有关周总理的许多资料,然后在我的带领下让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又抓住课后思考题让学生练习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和感受“首都人民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使学生学会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好方法。然后我趁机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课件,然后我抓住:“周总理,你在哪里?”这句,简要地介绍了诗的时代背景,引出全国人民发出这一心声的根本原因。再让学生运用从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独立读懂和理解这篇课文,锻炼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感染、教育和启迪。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用猜谜语、顯示扮演、图画再现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集中注意力。如在教学《鲸》这一课时,为了体现鲸的巨大,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直线表示海平面,再在海平面上画了一条水柱,并运用语言进行描述,诱导学生进入情景:“假如我们生活在辽阔的大海边,说不定会在海面上看见突然喷起一股水柱,那是什么那?原来是鲸在呼吸……可见鲸大极了。”说着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条张开大嘴正在呼吸的大鲸。然后我又拿出钢卷尺和学生共同量出教室的宽为六米,并告诉学生大的鲸有我们六个教室宽时,学生边听边看,不禁为之惊叹。我把握住时机又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鲸的重量、大小、属性、生活习性等,然后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体会,这样,对教材中所描写的鲸的有关知识,一下子就变得具体形象,似乎就在眼前。了解鲸的重量、大小、属性、生活习性等,然后对问题进行解答体会,这样,对教材中所描写的鲸的有关知识,一下子就变得具体形象,似乎就在眼前。在学习《草原》一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遐想:我们的祖国有雄伟的长城、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美丽富饶的兴安岭、迷人的西湖……而今天,我们将来到辽阔碧绿的草原,生活在草原的蒙古人民一定会请我们吃羊肉、喝奶茶,哪里牛欢马叫,到处是人们欢乐的歌声和笑声。在我激情的富有感染力的演说中,学生们的思绪在草原上飞过,此时我又打开磁带,配乐感情朗诵课文,然后借助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再现草原的美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让学生感情朗读,再次展开想象,浮现画面,感受蒙汉人民亲如一家。学生既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对词语、句子的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因受年龄和知识面的影响,有时学生对课文的重、难点往往体会不透,不仅有疑惑还有误解,此时我常常借题发挥,巧设疑问,让学生在讨论辩解中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比如在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时,我问道:“小凡卡写这封信爷爷会收到吗?为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都知道因这封信没写清收信地址,没写邮编还没贴邮票,爷爷是收不到的。但我并没就此打住,而是借题发挥,巧妙地设置疑问:“假如爷爷收到了这封信,会来城里接小凡卡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就“接”与“不接”两种看法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爷爷肯定会马上接他的亲孙子回去,爷爷怎么会舍得让他的亲孙子在城里过那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呢?”有的说:“爷爷想接但不会接,因为爷爷就是把小凡卡接回来也没有办法养活他,凡卡就是回到爷爷身边也是死路一条。”还有的说:“爷爷看到信肯定心里很难过,但又无可奈何,在自责、愧疚和痛苦绝望自杀了”。同学们各抒己见,辩论激烈。最后达成了“不接”的共识。通过讨论,学生们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还加深了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深刻内涵,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创设优美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还要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方法,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才能正确的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