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新明
李安是目前全球最成功的华人导演,华人的谦逊、平和在他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他的教育背景和成功经验对我们教育颇有启示。
一、李安的求学故事和启示
李安的爸爸是校长,因为被频繁调任,他跟着不停地转学,但从小就是校长公子的李安,处处被照顾,李安的补习老师都是当地最棒的老师,可是李安还是连续2年高考失利。无奈,李安放弃高考,去读台湾国立艺专(2001年改名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下面简称艺专)。艺专是被人瞧不起的,甚至父亲羞于与人谈起自己有个读艺专的儿子。李安在艺专学了声乐、美术、芭蕾舞、拍了很多舞台剧,总是以男主角身份站在舞台演出。这些才能是李安导演生涯的必须才能,夯实了他的导演基础。这时,李安感慨“所谓的升学主义、考大学,除了培训基础知识与纪律外,对他毫无意义”。
可是,李安家人不能接受他出街表演给人逗乐的身份,妥协的结果是答应父亲去美国读大学。于是,李安去了伊利诺伊大学。在那里他接受了正规的戏剧教育,并感受到文化冲击,不仅包括中美文化的碰撞,也让他首次接触了中国大陆的文化。这些让他思想走得更远。
自从李安第一次从摄影机的观景窗望出去,他就知道他有电影的天赋。于是,他继续去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在纽约,他头次发现不上课是一件多么难过的事情,他讨厌学校一个又一个假期。在纽约大学,他接受了系统的电影导演训练,一导演片子,瘦小的又是华人的他就成为同学的核心,他发现上课滔滔不绝的反而拍片最不灵光。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获纽约大学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2个奖,并获得威廉莫里斯公司经纪人的关注。
回顾李安的求学经历,你会发现:
第一,只认成绩的升学教育是有问题的,适合培养“大路货”,对部分特殊才能者轻则摧残、重则扼杀。学生成绩好坏往往只是意外这个学生是否合适去“做学问”,成为传授知识或使用知识的人,如教授和研究工作者,一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做学问”。而除了“做学问”以为的工作所需要的潜能,只认成绩的升学教育不但不能给予,反而会抑制。
第二,没有白走的路。李安去艺专学了表演、声乐、美术和芭蕾舞,恰好是以后做导演的专业基础;去伊利诺伊在美国文化、中国大陆文化和台湾文化的碰撞下升华了李安的思想;直至后来去了纽约大学系统学习导演,让李安的导演生涯基本功异常扎实。生活中,《喜宴》很多场景是李安自己真实婚宴的写照,李安的父亲就是父亲三部曲《喜宴》、《推手》和《饮食男女》的父亲形象的真实背影。
第三,选对路并坚持很重要。李安在家人反对声中毅然选了电影业,即使李安获得了第一座奥斯卡奖杯,他的父亲也劝诫李安该“回归正业”了。在纽约大学高调毕业后,整整6年时间,他没有转行,即使是整天煮饭、照顾孩子,他也没退缩,反而是坚持写剧本,直到《推手》和《喜宴》同时获得台湾电影局优秀剧作奖的一、二等奖。此时,他已在崩溃边缘。正是这种坚持,让李安在截至2013年的导演生涯中共获得三座奥斯卡金像奖、五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四座金球奖、两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及两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第四,认识到自己天赋,并有洞察力最关键。毅然转做电影、而不是戏剧是因为李知道自己喜好,甚至他在6年煮饭、家里经济拮据的时候,还能分析出历来大导演都是从写剧本开始出道从业,凡是出道做剧务、剪接、制作等工作的基本一辈子都做这些工作。所以他一直坚持写自己剧本。实践表明,大导演首先是会讲故事的导演,对中国电影批评最多的症结就是中国电影缺乏叙事能力。
二、李安电影的成功和启示
两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不是与李安失败的高考和落寂的六年开的玩笑,而是对他的耐心和毅力的嘉奖,对他才华和创新能力的肯定,更是表达了观众对真诚的李安的喜爱。李安的成功和他的经历密不可分,中西贯通、思想的厚重和创新是最重要的,这些正是我们今天所应倡导的教育。
1、中西贯通。李安的电影中西通吃,除了他是台湾艺专、伊利诺伊大学和纽约大学的专业基础外,最主要的就是李安有一个中西合璧的编剧班底,他、詹姆斯和王蕙玲。在电影编剧环节,来自美国的詹姆斯已经把西方人不理解的部分都理顺了,而华人王蕙玲则是通晓中华文化创作的能手,李安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三个人反复斟酌剧本的过程就是填平中西文化鸿沟的过程。三人合作编剧的电影除卧虎藏龙外,还有饮食男女和色戒。
2、思想的厚重。李安的电影不但故事讲得好,思想性总会让你叹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样的题材,很容易拍出炫技、肤浅的电影,但导演李安会让观众通过一部电影对宗教有深入浅出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对观众进行了一次关于宗教的教育。对照内陆,即使是会讲故事的是大导演讲出的东西只是加减法级,而李安是N次方级。况且,部分导演的成功带有时代性,特定时期走对了路,后期的烂片提醒我们他们缺少的是文化。台湾的厚重文化滋养了李安,内陆最缺乏这种文化底蕴。看李安的传记、听他的访谈,你会理解他之所以成为大师的背后是他所具有的文化和思想的丰厚。
3、创新。李安的成功还是他不断创新的结果。他的电影除最初的父亲三部曲之外,之后的都是全新视角。他挑战英国名著《理性与感性》、用《与魔鬼共骑》讲美国内战、用《冰风暴》讲美国70年代社会转型期家庭、他用《断背山》描绘同性恋、用《卧虎藏龙》重写香港武侠片、他敢讲国共敏感题材《色戒》、又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把3D做成梦幻探讨的还是印度人PIE的宗教,李安没有习惯,只有不断挑战。国内电影人一提起电影总说习惯从国内电影产业管制强、约束大等原因入手,可却没有人能拍出没约束的卧虎藏龙和少年派,尤其要考虑到卧虎藏龙只有1500万美元预算。
4、眼光独到。李安挑选演员眼光独到。李安谈过当时章子怡和他预想的《卧虎藏龙》中玉娇龙完全不一样,但他看中章子怡的上相和性感、眼神的纯净,并为章子怡再改了剧本。选的《色戒》主演汤唯是几次落榜表演系,只好考了导演系的人,可是在李安眼里,汤唯就是民国的中学历史老师形象,角色非她莫属,而且李安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眼中的汤唯也是一副傻傻的模样,如果太精明的模樣难以让观众相信能做出王佳芝的事情,后来汤唯在现实中发生的“电信诈骗案”滑稽地巧合上李安的判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演员苏拉?沙玛是一个高中生,陪哥哥来试镜,毫无表演经验,但李安一眼相中,同样,在电影《理性与感性》里的凯特?温丝莱特也只有19岁,但他相信凯特,果然,电影成片的效果都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