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福印
【摘要】渤海国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698年粟末靺鞨族首领大祚荣趁契丹营州之乱,唐朝无暇顾及东北的有利时机,率众在东牟山建立政权,713年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后经宣王大仁秀 “南定新罗、北伐海北诸部”的军事行动,渤海国形成“方五千里,雄兵数十万”、仿唐制度,建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数十余县”称雄于中国东北的“海东盛国”。然而强大的渤海国在契丹的军事进攻下,仅二月余就国破城亡,一个强国灭亡何其速矣。本文就渤海国速亡现象,进行一些探讨,冀前辈学者及同行不吝指教。
【关键词】原因;政权;探析
一、失去中原政权的支持使渤海国逐渐趋向灭亡
唐朝在李世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蕃汉兼包、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下,边疆各少数民族纷纷纳贡称臣,自贞观四年在东突厥故地设立羁縻府州以来,唐朝在边疆各地按民族规模的大小,大者为府、小者为州共建立了856个羁縻府州,各羁縻府州一如唐朝的州府,使得各民族之间和睦共处,边疆地区得到了和平发展,这大大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在良好的和平环境下渤海国得到了顺利的发展,698年渤海建国,其国王大祚荣713年被唐册封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怱汗州都督”,此后渤海执臣之礼,派质子侍卫,按时向唐纳贡,宪象中原,按唐制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七寺、一台、一院、一监、一局,地方上实行京、府、州、县建制,设立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数十县,强盛之时,拥兵数十万,地方五千里。
唐朝自宣宗起開始走向衰败,朝廷昏庸腐败、软弱无能,宦官专权,军伐割据,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军十年间发展到几十万人、南北征战数万里,这一切都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基础,使唐朝走向了灭亡,此后中原一片混战,后梁、后唐、后晋轮番主政中原。
渤海宣王时依靠唐王朝的支持和默许,攻城略地,一度控制了海北靺鞨各部,达到了渤海的鼎盛时期,但自十三世王玮瑎之后,混乱的中原根本无暇顾及渤海及其它部族,边疆各部族开始了互相兼并,东北各部族崛起,海北的靺鞨各部相继脱离了渤海的控制,尤其是契丹族日益发展壮大,到后晋时中原政权已是自保不足,根本无力控制各部族,更谈不上帮助支持渤海了,面对着中原朝廷的衰败、契丹的强大,渤海内则势弱,外则无援,已行将就木、趋向灭亡了。
二、内部矛盾的加剧是渤海国灭亡的根本
1、统治阶层生活日趋糜烂
大仁秀时期渤海“南定新罗,北伐海北诸部”,国势日盛,周边环境相对和平,在这种情况之下,统治阶层在政治上滋生腐败,生活上形成骄奢淫逸,贵族们越来越讲究享受,生活奢侈腐化。渤海国内虽然有“卢城之稻、率宾之马、位城之铁、乐游之梨、昆山之布”等农副产品,但国内发展极不平衡,绝大部分地域还依赖狩猎和游牧生存。可是渤海各地却大兴土木,修建百余座城池,以上京城为例,三重城垣高大雄伟,楼台、殿阁、园林、亭榭、寺庙布满城内,这些建筑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无疑浪费了渤海国的大量物力、财力、人力。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 还不断地通过聘问等方式来换取奢侈品和生活必需品。在渤海存续的229 年间, 朝唐140余次、后梁6次、 后唐4 次、聘日34 次,以其有限的资源来换取王室贵族所需的金银器皿、袍服冠带、各种丝织品、工艺品等渤海上层社会奢侈的消费品。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统治者的消费欲望,成为渤海上层社会的消费时尚,给渤海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极大的满足,加深了人民的生活负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
2、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越来越激烈
渤海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争权夺势的斗争更加残酷。857年大彝震去世后,其弟虔晃接替了大位,彝震有王子大之萼等,王权的旁落说明当时有可能经历过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925年将军申德等五百人南投高丽,礼部卿大和钧、大钧老、司政大元钧、工部卿大福谟、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等分别率民户投高丽。这些人都是渤海的王室成员,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他们的叛离说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败者逃亡国外,统治阶层的内耗使得渤海统治力量削弱,政治腐败、军备涣散。这可由老相三万军队同阿保机的先头部队一接触即溃不成军来说明,更可由灭亡渤海国的参与者、东丹国右次相耶律羽之进呈辽太宗的表文所写“先帝因彼离心,乘衅而动,故不战而克,天授人与”来佐证。
3、阶级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九世纪中期以后, 渤海统治阶级日益腐化, 他们大兴土木、营造城池, 为维护其特权,不断强化暴力机器,仅军队就有数十万,这些都消耗了渤海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痛苦,人民不堪承受盘剥,生活日渐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统治阶级和农民、手工业者、部曲差别加大,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国内阶级矛盾加剧的同时,民族矛盾也日益加剧,渤海本来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断“开大境宇”的过程中又陆续兼并了其它靺鞨部落及民族部落,如越喜部、虞娄部、拂涅部及黑水靺鞨诸部等,但这些部落到九世纪中叶相继脱离了渤海的控制,独自朝唐,实行自治。加上西临契丹的兴起,阿保机视渤海为侵占中原的障碍,是急欲消灭的目标,两国边境时常发生军事磨擦。这些都严重削弱了渤海的统治力量,导致渤海国急剧衰落。
三、契丹的兴起是渤海国灭亡的加速器
七世纪初的契丹分为八部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唐初李渊、李世民拉笼和利用契丹用以抵制突厥,628年契丹归附唐朝,648年唐在契丹置松漠都督府,使契丹得以向唐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契丹生产力的发展。十世纪初契丹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907年阿保机被选为可汗,他不断对外用兵,进行势力扩展,获得大批奴隶和财物,成为最大的奴隶主,916年阿保机杀掉七部酋长,统一了契丹各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契丹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为进占中原扫除障碍,免除后顾之忧,916~924年,阿保机西征突厥、吐浑、党项、沙陀等部,控制了西方各部,使自己的西侧得到了安定,完成了进攻中原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此时的契丹西达甘州,南近长城,西北至鄂尔浑河,东、北接渤海,势力空前强大;消灭、控制渤海是阿保机进攻中原的第二个战略目标。渤海、契丹两国边境时常发生战争,924年渤海攻打辽州,杀契丹刺史张实秀,两国可以说是相仇已久。925年12月,阿保机下诏“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率皇后耶律氏、太子倍、次子大元帅尧骨征伐渤海,926年1月拨扶余城,扶余是渤海的重镇,渤海“常屯劲兵捍契丹”,扶余城的攻破使契丹打开了通向渤海的大门,途中打败渤海老相支援扶余城的三万军队,于2月间包围了渤海上京城,不几日,渤海国王大諲譔出城投降。大諲譔投降后,英勇的渤海人民反抗契丹的斗争此起彼伏,但最终抵挡不住历史的车轮,昔日的“海东盛国”自大祚荣698年开国至926年大諲譔败灭,共经十五王,历2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