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红缨子漂浮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4-05-30 10:48胡朝凤刘羽余乐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密度产量

胡朝凤  刘羽  余乐军

摘要 [目的]探索珍酒集团指定品种红缨子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摸索出适合红缨子的最佳种植方式和密度。[方法]开展2、3株种植方式的9万、12万、15万株/hm2 3个密度栽培对比试验。[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株高、穗长、着壳率、千粒重都降低,其中以9万株/hm2处理的经济性状较好;产量以12万株/hm2处理的最高,在2株栽培方式中比9万、1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400.20、1467.45 kg/hm2,增幅分别为17.90%、19.55%,在3株栽培方式中比9万、1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134.00、1156.20 kg/hm2,增幅分别为6.00%、24.44%。[结论]建议生产中红缨子的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种植方式为3株,可在同类地区中推广应用此栽培模式。

关键词 红缨子;密度;种植方; 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8-02247-02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and Patterns of “Red Tassel” Float Seeding on Its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HU Chaofeng et 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 Zunyi, Guizhou 563000)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xplore the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specified kind of sorghum in Jane Wine Company, namely “red tassel”, and find out its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and patterns. [Method] The comparison experiment o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90000, 120000 and 150000 plants/hm2) and patterns (double seedlings, triple seedlings) was carried out. [Result] With increasing of density, the plant height, panicle length, rate of grain and 1000grain weight were all decreased, and the economic characters of 90000 plants/hm2 were better; yield was the highest in 120000 plants/hm2,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90000 and 150000 plants/hm2 by 400.20(17.9%) and 1467.45 kg/hm2 (19.55%) in double seedlings pattern and by 1134.00 (6%) and 1156.20 kg/hm2 (24.44%) in triple seedlings pattern. [Conclusion] During its produc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planting density 120000 plants/hm2 and triple seedlings pattern are the optimal selection, which can be promoted and applied in the similar area.

Key words Red tassel; Planting density; Planting pattern; Yield

遵義市种植高粱历史悠久,种植水平在不断提高,其中种植密度是保证高粱全苗壮苗夺取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1-2]。为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确保珍酒酿酒原料生产基地为珍酒厂提供合格的足够的原料,促进种植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种植积极性,笔者于2013年在汇川区团泽镇开展红缨子不同种植密度、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高粱品种。红缨子,由仁怀市丰源有机高粱育种中心提供。

1.1.2 供试肥料。复合肥(N∶P2O5∶K2O为10∶8∶7),尿素(含N 46%),氯化钾(含K2O 60%)。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选择在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海拔850 m,该土块土壤肥力中等,前作蔬菜。

1.3 试验设计

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5 m2,营养块双株育苗,共设6个处理。2株栽培设3个处理,分别为:

①9万株/hm2, 行距60.1 cm,窝距36.7 cm,每小区栽6行,4行栽11窝,2行栽12窝,共计栽136株;

②12万株/hm2,行距60.1 cm,窝距27.3 cm,每小区栽6行,每行栽15窝,共计栽180株;

③15万株/hm2,行距60.1 cm,窝距22.0 cm,每小区栽6行,4行栽19窝,2行栽18窝,共计栽225株。

3株栽培设3个处理,分别为:①9万株/hm2, 行距60.1 cm,窝距22.0 cm,每小区栽6行,3行栽8窝,3行栽7窝,共计栽135株;②12万株/hm2, 行距60.1 cm,窝距41.7 cm,每小区栽6行,每行栽10窝,共计栽180株;

③15万株/hm2, 行距60.1 cm,窝距33.3 cm,每小区栽6行,3行栽12窝,3行栽13窝,共计栽225株。

1.4 试验过程 试验于4月1日播种,苗床主要选择水源方便、背风向阳、土壤肥沃的沙质土壤。播种前将种子进行筛选、风选并晒种1 d。育苗方式采用漂浮育苗:选用160孔聚乙苯乙烯光沫塑料盘,用高锰酸钾对盘进行消毒,再装上基质肥,每盘装2 kg左右,每孔播2~3粒种子,播完后用木板轻压苗盘表面,使苗盘平整,种子陷入营养土基质中,用基质适当盖种后将盘放入营养池内漂浮,然后每12盘加用专用苗肥300 g,每公顷用375个塑料盘。苗棚内温度控制在20~28 ℃。2叶1心时间苗,每孔留苗2株。于移栽前7 d(4月20日)开始揭膜炼苗,苗长至4叶时移栽,起苗时除去病苗、弱苗、杂苗。于5月4日移栽,移栽时施清粪15 000 kg/hm2,复合肥600 kg/hm2。移栽成活后,结合查苗补苗,于5月21日用清粪水15 000 kg/hm2和尿素150 kg/hm2追施一次活棵肥,6月10日结合中耕除草再追施清粪水15 000 kg/hm2、尿素12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施拨节肥,由于干旱,于7月25日、8月5日组织抽水抗旱,8月28日收获。

2 結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缨子产量的影响

由表1 可知,种植密度12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其中3株栽培达7 470.45 kg/hm2,2株栽培次之,达7 070.25 kg/hm2;种植密度9万株/hm2处理产量次之,其中2株栽培为6 670.05 kg/hm2,3株栽培为6 336.45 kg/hm2;种植密度15万株/hm2处理产量较低,其中3株栽培为6 003.00 kg/hm2,2株栽培为5 914.05 kg/hm2。同一种植方式的2株栽培以种植密度12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比种植密度9万、1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400.20、1 467.45 kg/hm2,增幅分别为17.90%、19.55%;3株栽培以种植密度12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比种植密度9万、1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 134.00、1 156.20 kg/hm2,增幅分别为6.00%、24.44%。可见,种植密度12万株/hm2是最优处理。

经差异显著性测定可知,3株栽培下种植密度12万株/hm2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与2株栽培下种植密度9万、15万株/hm2处理、3株栽培下种植密度9万、15万株/hm2处理差异极显著;2株栽培下种植密度12万株/hm2处理与2株栽培下种植密度9万株/hm2处理差异显著,与2株栽培下种植密度15万株/hm2处理及3株栽培下种植密度9万、15万株/hm2处理差异极显著;2株栽培下种植密度9万株/hm2处理与3株栽培下种植密度9万株/hm2处理差异显著,与2株栽培下种植密度15万株/hm2处理和3株栽培下种植密度15万株/hm2处理差异极显著;3株栽培下种植密度9万株/hm2处理与2株栽培下种植密度15万株/hm2处理和3株栽培下种植密度15万株/hm2处理差异显著;2株栽培下种植密度15万株/hm2处理与3株栽培下种植密度15万株/hm2处理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缨子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穗长、着壳率、千粒重都降低,以种植密度9万株/hm2处理的经济性状最好,平均株高比其余处理高3~7 cm,穗长多0.13~2.8 cm,千粒重多0.6~3.7 g。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红缨子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由于气候因素影响且采用有机技术栽培,所以病虫害发生不重,不同种植密度之间各小区病虫害发生无明显差异,其中紫班病偏轻发生,高粱蚜、玉米螟轻发生,粘虫、炭疽病偏轻发生。

3 结论

(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高粱株高、穗长、着壳率、千粒重都逐渐降低,以种植密度9万株/hm2处理经济性状最好,平均株高比其余处理高3~7 cm,穗长多0.1~2.8 cm,千粒重多0.6~3.7 g。

(2)种植密度12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其中3株栽培达7 470.45 kg/hm2,2株栽培次之,达7 070.25 kg/hm2;种植密度9万株/hm2处理产量次之,其中2株栽培为6 670.05 kg/hm2,3株栽培为6 336.45 kg/hm2;种植密度15万株/hm2处理产量较低,其中3株栽培为6 003.00 kg/hm2,2株栽培为5 914.05 kg/hm2。同一种植方式的2株栽培以种植密度12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比种植密度9万、1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400.20、1 467.47 kg/hm2,增幅分别为17.90%、19.55%;3株栽培以种植密度12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比种植密度9万、1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 134.00、1 156.20 kg/hm2,增幅分别为6.00%、24.44%。可见,种植密度12万株/hm2是最优处理,因此,生产中种植密度以12万株/hm2为佳,种植方式以3株为优。

参考文献

[1]

汪由,王恩杰,王岩,等.种植密度对高粱食用杂交种辽杂13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0(6):24-27.

[2] 李士敏,郑明强,陈敏.有机高粱不同种植方式及密度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2006(5):84-85.

猜你喜欢
密度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