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周川
[摘要]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欧元区各国政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债务危机;欧债危机显示了欧元区机制设计的缺陷,进一步反映出欧元区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存在着缺陷;本文通过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结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现状,分析最优货币区理论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欧元区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优货币区理论;共同货币区;理论缺陷
[中图分类号]F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42-02
1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主要内容
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s 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目的是解决最优汇率制度安排的问题。在过去的40多年里,经济学家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蒙代尔(Mundell):要素高度流动性理论
蒙代尔认为:需求的非对称性冲击是引起内外失衡的主要原因,应该根据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确定共同货币区域。
如果保持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高度的自由流动,即使工资价格具有刚性,由外部需求转移引起的非对称性冲击也能得到自动的调整,生产要素流动从而成为区域内的平衡機制,流动性过剩就可以从盈余区域流向盈亏区域,使资源在两个不同区域内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在维持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内部均衡的情况下在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对区域外实行浮动汇率,从而达到内外均衡。
1.2 麦金农(McKinnon):经济开放程度理论
麦金农认为,一国的经济开放度越高,采用浮动汇率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越小,同样,开放程度较低的地区采用固定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他认为在相互贸易高度集中的经济高开放度的国家可以组成一个货币区,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1.3 彼得·凯恩(Peter Kennen):生产多样化程度理论
1969年,凯恩提出将生产产品的多样化程度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生产多样化的国家,具有多样化的出口产品;减少某些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会增加其他产品的需求,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化的影响。因此,在产品多样化程度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强的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1.4 英格拉姆(James hi gram):金融一体化程度标准
1969年,英格拉姆提出了用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金融一体化较高的地区之间可以有足够的资本流动,使得国际收支失衡的局面较小幅度的调整或者不需要调整。另外在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国内工资和价格等方面的变化都会通过足够的资本流动来恢复。因此,英格拉姆认为对于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1.5 威莱特(Willett):通货膨胀偏好的相似性
可以看出菲利普斯曲线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比关系,这意味着政府必须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两个政策目标之间做出一个选择。威莱特(Willett)主张以通货膨胀偏好的相似性作为确立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因为通货膨胀率差异通过影响实际利率差异而作用于资本收支项目,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因此,通货膨胀率偏好相似的国家组成共同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制。
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欧元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蒙代尔对此理论的贡献,他于1999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奖,被称为“欧元之父”。
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
2009年,希腊当年的政府公共债务和财政预算赤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远远超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上限,希腊政府得不到欧洲央行的贷款,无法按期兑付到期的国债,大规模的削减财政赤字方案增加就业压力,投资者对希腊政府失去信心,开始大规模抛售希腊国债;由于国家信用风险的增加,资金供给减少,欧洲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资金需求量增加,利率随之上升,资金成本随之增加。
随着希腊财政状况的恶化,惠誉、标准普尔与穆迪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相继下调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这对于面临还债压力的欧元区国家无疑是雪上加霜,加剧了市场动荡。受危机的影响,欧元区多个国家的政府债券价格都出现了下跌的趋势,由于担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会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大量资金逃离欧元区,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欧元区国家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只能变本加厉地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大规模举债,主权债务危机在欧元区愈演愈烈了。
虽然欧盟采取了多种救助计划,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债务问题继续恶化的事实。实际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欧元货币体系的危机,是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结果,进一步反映了欧元区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缺陷。
3 从欧债危机反观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缺陷
3.1 对最优货币区准入标准的批判性研究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若干标准本身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并且各个标准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等种种关系。要素的高度流动性可以作为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工具,从而抵消浮动汇率带来的影响;假如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那么工资和其他成本就会趋同,资本的自由流动可减少汇率调整的成本。假如劳动力和资本无法充分的流动,汇率价格的变动将是调整内外均衡的唯一手段,浮动汇率制度比共同货币区域内的固定汇率更有效。
产品多样化标准可以使共同货币区域内供需的不对称性冲击得以对冲,但是无法满足共同货币区整体的收支平衡;而要素的高度自由流动性可以使区域内的经济得到自动调整,但是却忽视了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周期、政策选择等方面的考虑,由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欧盟国家逐渐形成了相似偏好的产业结构,所以要素的高度自由流动对于不对称需求的冲击作用会减弱;同时经济的开放程度只是从经济一体化的层面分析,缺乏完善的汇率调整机制,单纯的强调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对于欠发达国家的政策选择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2 最优货币区理论具有“内生性”
在成员国加入共同货币区之前可能并不符合最优货币区的准入条件;但加入共同货币区之后,该国的经济结构就会呈现向共同货币区成员国趋同的发展趋势,从而在“事后”具备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基本条件。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政府财政预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希腊为了降低财政赤字、抑制通货膨胀,通过与高盛等国际投行签订一系列远期金融衍生品协议,虽然各项财政指标符合了加入欧元区的规定,但最终还是导致了国家主权信用危机。
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最优货币区理论不再沉湎于“事前”准入标准的讨论,而更多地转向了“事后”经济效应的研究;从短期静态的研究转向了长期动态的研究,将单一国家的政策选择与共同货币区整体利益协调发展的方向展开研究。
3.3 最优货币区理论缺乏政治因素的考虑
组成货币区往往涉及成员国政治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单以一个或几个经济因素作为设立标准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建立共同货币区实行单一货币,意味着各成员国必然会让渡国家货币政策自主权,这就需要成员国更多的政治合作;目前欧元区采用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成员国相对独立的财政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员国的宏观政策选择。由于成员国丧失了货币主权,从而失去了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工具,只能依靠财政政策作为调控的唯一手段;在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成员国无法从欧洲央行获得贷款,只能通过扩大财政赤字等手段刺激本国经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变本加厉的财政扩张只能使债务危机越来越严重。
最优货币区理论单纯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分析研究,缺乏政治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忽视了共同货币区对于政治和主权国家的路径依赖。最优货币区理论单纯地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考虑,超出国界而划定的区域;欧元的诞生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欧元的诞生不完全是最优货币区理论付诸实践的结果,但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可以指导欧元区不断的改革最终成为一个最优货币区。
参考文献:
[1]王世崇.歐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挑战[J].华章,2010(21).
[2]祝丹涛.最优货币区批判性评析[J].世界经济,2005(1).
[3]周华.最优货币区是否内生——以欧盟为例的实证检验[J].德国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