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力丰
【摘 要】 目的:研究贫血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应用血液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诊治的100例缺铁性贫血和100例地中海贫血,同时选择10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RBC、MCH、MCV、Hb、RBC/MCV、RDW指标。结果:通过对三组研究人员进行比较,地中海贫血组中RBC、RBC/MCV两项指标高于缺铁性贫血组及对照组,而缺铁性贫血组的RBC、Hb两项指标均低于地中海贫血组和对照组。另外,缺铁性贫血组和地中海贫血组的MCH、MCV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贫血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项临床血液检测,以此来提升贫血患者临床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因而,综合性的血液检验是一种诊断和鉴别诊断贫血的理想方法,具有很到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血液检验 贫血 临床诊断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289-01
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是小儿最多见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是我国重点监控的两种贫血疾病。贫血症状主要是由于人体血液中红细胞总量低于正常值,也是由于多个系统疾病导致的。因具体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贫血的类型也有所不同,贫血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等[1]。每个种类的贫血,采取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要判断贫血的类型,进而制定治疗方案。在判断贫血类型时最简便及最经济的方法即为血液检验。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诊治的100例缺铁性贫血和100例地中海贫血,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诊治的100例缺铁性贫血和100例地中海贫血,所有患者经过血清铁蛋白检测和地中海基因检测得到确诊,同时选择10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本文所选的300例研究人员中,130例为男性,170例为女性;年龄在7~76岁之间,平均为(37.5±12.5)岁;比较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 检测方法
在空腹状态下抽取2ml肘静脉血将其置入EDTA-K2抗凝管中,将其上下颠倒将其混匀后置入血液细胞计数仪中进行细胞计数,所有试剂均为配套使用。
1.3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三组研究人员进行比较,地中海贫血组中RBC、RBC/MCV两项指标高于缺铁性贫血组及对照组,而缺铁性贫血组的RBC、Hb两项指标均低于地中海贫血组和对照组。另外,缺铁性贫血组和地中海贫血组的MCH、MCV均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贫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属于血液系统疾病,但是并不能说是哪种具体疾病,多种系统疾病会引起贫血症状,每种贫血症状都会表现出类似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征,可以说这是多种综合病症[2]。相关临床研究指出,在各种血液系统疾病中,贫血症状的发生率是占第一位的,其发生率明显比白细胞疾病高。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全球超过1/4的人存在贫血症状。贫血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临床表现并不显著,无特异性[3]。假如临床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不会对其重视。贫血处于人类遗传性疾病首位的主要原因是血红蛋白、红细胞酶以及红细胞膜基因等不足。现今临床上还没有足够重视对贫血的分型,而且在对血液进行检测时运用贫血分型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进行基因测定等相对专业的医疗手段,我国大部分医院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在对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时,选择经济简便的检查方法非常重要,这样不但能够提升贫血的诊断水平,而且对治疗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4-5]。
本文通过对三组研究人员进行比较,地中海贫血组中RBC、RBC/MCV两项指标高于缺铁性贫血组及对照组,而缺铁性贫血组的RBC、Hb两项指标均低于地中海贫血组和对照组。另外,缺铁性贫血组和地中海贫血组的MCH、MCV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贫血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项临床血液检测,以此来提升贫血患者临床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因而,综合性的血液检验是一种诊断和鉴别诊断贫血的理想方法,具有很到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改霞.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患者血常规检验的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2,24(03):825-826
[2]張洁.32例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12):415-417
[3]乔伟振,李小雯,谢平,殷莹,林军.粒细胞上CD59分子缺失表达在PNH特异性诊断指标的价值分析[J].重庆医学.2011,36(20):694-695
[4]王玉玲,郑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1,22(04):820-821
[5]石岭,王运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4(05):618-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