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语法,而构图就是绘画的语法,如果语法正确,作者就能够准确而且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绘画也是如此,如果构图不够清楚明确的话,观众就不能够明白画家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凡是称得上经典的艺术作品都有着严谨和精确的构图,在东方绘画艺术中称为“气韵”。画家要想表达自身的内心世界,让观者与其产生共鸣就需要构图的介入,它是画家诉说画作意图的敲门砖。同时构图也是一幅油画的筋骨,画面的气息是否流畅和视觉引导线是否完整也需构图,画面中的对象都是在构图即画面结构的安排下有目的、有原因地排列布置,没有构图的画面就像没有骨头的人,无法想象。
关键字:构图 气韵 绘画
在各种艺术样式中,如戏剧、电影、音乐、舞蹈、雕塑、绘画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手段,直接反映或间接表现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内心的景象,并影响观赏的观众。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势必应当在视觉感染力上做足功夫。对于绘画来说,凡是在美术史上流芳百世的美术作品,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画面中洋溢着高华的气韵。画家需要将自己内心抽象的心理活动“物化”到画面上,并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构图可以说是在绘画过程里最为关键的一步,而“气韵生动”就是构图是否理想的原则和标准,也是一幅油画开始的关键。试想一下,如果一幅油画在前期工作中构图就出现了问题,那接下来的工作实际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当然构图也包含着许多要素,这些要素是承载和表达画家意图的关键,它们包括画面结构、形式,黑白灰的布置,色彩的构成,点线面的应用,节奏和气韵以及大小、曲直、长短、多少、疏密、聚散、虚实、动静等一些相辅相成要素的融入。可以说构图是画家灵性和才智的重要体现,构图就是将多种对立统一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有秩序地整合到画面中来。
说到气韵,我们便会自然联想到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在历代绘画作品中,“气韵生动”始终作为评价绘画优劣的标准。首先,我们先解释什么是“气”。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气是有物混成,而包容和协调阴阳两种相反的势,并使其相互依存的全部信息的本始元气。当气用于绘画这一微小的天地,则以无形的存在充斥于整幅画面,虽说气是无形的,但我们却可以利用画面的构成形式,引发流动连贯的视觉印象,“气”在画面上,往往得益于事物的布势,以此捕捉气的踪迹。那么,什么叫“韵”?所谓“同声相应”为之韵,如果声波不是以阴阳两种相辅相成的振动形式存在,而是成无变化的直线流动,那么还会产生起伏跌宕的音韵美感吗?在油画中“韵”的体现不仅仅是在线条的强弱变化,画面色块的分割甚至在整个画面中,明、暗、虚、实的变化也体现了“韵”的作用。有韵来,画面则生动自然。中国画中所说的“虚”与“实”在西方美学中被称为“未定”与“确定”,这两者之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气韵生动”在西方绘画中实际就是一种节奏力的体现。“未定”与“确定”,“实”与“虚”完美结合。整个西方绘画的历程其实分为两个部分,早期的油画追求的是客观再现,而塞尚之后的美术开始向探求画面节奏变化为目标的方向上转变。在西方,将节奏称为“情感的表现”,而在东方便成为韵律。对于绘画来说,也只有呈现阴阳二势相辅相成的运动形式才有可能产生情趣和美感。使众多有相同变化而又趋势相和谐的因素联系在一起。所谓“气韵生动”就是绘画形式所具有的气脉通畅和流动美感,是统一和多样完美结合的典型体现。当然,事实上气韵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就像人的情趣和风度是由内在和外在诸多因素综合显示一样,虽然形式是精神的载体,但我们又不能说,只用秩序感和韵律感就可以囊括“气韵”二字的全部内容。比方说,同样具有秩序感和韵律的画面,却会因人的不同而呈现出诸多不同和微妙的差别,甚至会出现绘画格调、品位高下的悬殊。我们不能说格调低下的画面都不具备秩序感和韵律感,只是情趣和境界太低,风度气质不高罢了,可见绘画的气韵除了形式外,还有格调、品味等要素,因此对于气韵的探究,不管有多重要,都应在真、善、美的前提下。下面就结合几位油画大师的作品,对气韵做一说明。伦勃朗作为西方油画写实领域的巅峰人物,在构图方面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伦勃朗的用光深受油画大师卡拉瓦乔的影响,使其油画效果具有舞台光感般的艺术感染力。在图1中伦勃朗运用光讲述了一段圣经的故事,首先在画面的构图中,运用三角型的构图,体现出强有力的稳定感和庄重感。前景中的阴影将观者的视线直接拉到画面的中景,使其主题突出,整个画面的四角都被阴影所封堵,但是整幅画面并没有给人以堵的感觉,原因是画面中间光的介入,因为光线的注入使画面在保持通透的同时也使主体得到突出的表现,画面的布局就像是舞台上拉开的幕布,主体在幕布的夹缝中首先展现在观众面前。四角的封堵使画面聚气,并且虚化周围次要部分,使观者的注意力以及画者主要精力的刻画集中在画面的主要人物身上。画面中的色调过渡是具有节奏感的,通过不同强度的明暗对比形成画面秩序,这种节奏的运用颇有中国绘画的味道。使观者的视线牢牢地集中在画面中心,同时耶稣的视线和周围众人的视线相互呼应,视线作为一种无形的引力,再一次将观者的焦点拉向画面中心,即真正的主角!整个画面作者围绕着三角形的基本框架布置人物和景物,在布置的过程中,十分注意物件和人物的高低错落,面积的大小,人物的疏密排列以及黑白色调的交错使用,在稳定的大统一下,又增加了具有韵律感的人物和饰物。使画面在主题突出的前提下得到了丰富的补充。伦勃朗的作品大多是散发着金色光芒的人物与大面积深色幽深的背景,因此许多人认为他是“光线的大师”,其实这只不过是他想要表达他绘画的一种方式。实际上这种方法还有着更高明的目标,那就是画面的耐看性,即“生动性”。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边缘大都隐于大面积的阴影中,并有一种节奏,使观者对人物界定处在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中,用写意流畅的笔触去塑造,边缘的形成是在“确定”与“未定”中形成,厚重的肌理有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将油画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他用一种抽象的、生动的局部构成了一张结实的、耐看的物象,虚与实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伦勃朗的艺术品位已经大大超出了他的时代。再来欣赏一下柯罗的一张风景油画(图2),柯罗可以说是西方绘画史上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在观看他的每幅绘画时,你总能够感到身在其中,感到浓浓的氛围感,画面中的空气、湿度、温度你都能体会和觉察,画中“气”的氛围十分强烈。尽管他和伦勃朗所营造的氛围不一样,但在他的画面里,你同样能够感觉到气息的流动,而且更为自然和真实。图2的画面描绘的是一片河边的暮色,整个画面采用水平式的构图,水平线式构图善于表现广阔与平静,例如表现广袤的丘陵、平原和远方的海岸线最为合适,同时水平线对于消除紧张感,使画面归于平静十分有效。画面中所展现的丘陵宽广而平静,远方的山丘处在黄金分割点,使画面更显得稳定,同时画面中大小不同暗色树丛与水平线形成横线和垂直线相结合的方式,使画面在具有广阔平静特点的同时,又具有了紧张感。画面中右侧的一棵鹤立鸡群的孤树处在画面右边三分之一的位置,就像画面中的画眼一样。画面中河岸的蜿蜒,树和灌木丛将观众的视线拉到画面的远方,同时强烈的黑白对比也为气韵的形成而有意地安排,从前景到中景,再到远景,十分具有节奏感,同时空间也得到了有效的说明。在大的画面框架结构中,仍注意了树和灌木的高低、远近的、大小的、疏密的有序配置,使画面具有很强的“势”。比较上面的两位画家,虽然在题材、用光以及画面效果上面有颇多的差异,但是在营造画面的气韵和氛围上,两位大师可以说是颇为相似,可见“气韵”在一幅画中的重要!
19世纪中期摄影术的发明对绘画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甚至连当时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都不禁叹息道:“摄影术是如此神奇任何绘画技巧都不能与之相媲美。”摄影术代替了绘画作为留影手段这一功能。从此以后,绘画便开始找寻其新的出路,寻找表达照片中无法表达的东西,“气韵”的融入便是照相术所无法表达的,因为那需要画家的主观改造和控制。因此,这样的改变不但影响了绘画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调整了画家对绘画的思维方式。“怎么画”比“画什么”更重要,这是现代之父塞尚的绘画带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总之,气韵的运用实际就是体现了一位画家对于画面诸多相辅相成要素的整合能力和控制力,所有有关构图的原理,皆可以用“气韵”二字统领。画面如果缺乏一气贯之的和谐完整,那么这个万象纷呈的画面就会显得支离破碎,就会影响“气”的效应。因此,必须协调上述诸多的对比关系,使之有回环,有呼应,有关联,反过来,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了整体和统一而忽视了对立、变化的要素,那么画面就会显得单调和乏味,也就伤了“韵”,因此“气”和“韵”的分寸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使不过,无不及,乃绘画形式构成之精髓!在清楚表明画面中心的前提下,让画面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同时也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升华!
作者简介:
赵元,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