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选择的选择

2014-05-30 20:47:06戴峥峥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9期

戴峥峥

摘要:拉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三个阶段: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本文对《苏菲的选择》中的三个主人公:纳山、苏菲、斯汀戈的自我认证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心理线索抽丝剥茧,运用拉康心理分析理论对人物和小说寓意进行解读。

关键词:想象界 象征界 真实界 自恋 自我毁灭

一、《苏菲的选择》和拉康三个心理阶段理论

《苏菲的选择》是威廉·斯泰伦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作者表现了一个危险而庞大的主题:奥斯维辛—纳粹大屠杀。但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小说不同的是,这本小说并没有着重对集中营进行直接描写,而是把焦点放在了战后;关心的不只是战争的受害者,而是更为广泛的主题: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另外,小说中迂回曲折的叙事手法、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都是这本文学经典的构成要素。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三个阶段: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在想象界,“异类”的概念在孩子中建立。随着听觉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并与其母亲分离。在镜像阶段,在“异类”的基础上,孩子形成一个独立的认识并建立起“自我”的概念。当他站在镜子前面,他意识到镜子里的形象跟他自己的关系。在这个初步的鉴定之后,自我意识形成,镜像成为理想的自我,一个没有缺陷的完美的自我。在象征界,主体和其自我意识到的满意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被破坏。主体旨在丰满和统一自我。在象征界,说话主体只能从一个能指移动到另一个能指。真实界是这三个中最模糊最难以捉摸的。在拉康的理论中,真实界既不是事实,也不是客观现实。它是一个心理体验问题,与外部世界的现实无关。真实界是一个心理的世界,是孩子与母亲原始的统一。但是,在拉康看来,真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一个不可接近的世界。当我们在进入图像和幻想的想象世界和法律与语言结构的象征世界之后,我们从真实的实质性切断。

二、三个主人公的心理分析

(一)从自恋到毁灭:纳山的心理分析

在拉康的理论中,在想象界主体开始建立关于自身之外的客体的认知机制,无论这个客体是物体、人还是自己的镜像。这个认知促使主体形成“自我”的概念。想象界就是人物建立自我的初始阶段。在想象界,主体想象外部世界仿佛看见镜子中的自己。识别镜像也就是识别理想的自我。然而,他们理想的自我被现实证明是错误的。

纳山就是一个这种例子。纳山不再是一个孩子,但是从他说谎来看,童年对他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说谎,纳山隐藏了他的心理疾病,创造了一个幸福家庭有前途的青年身份的理想自我,这个家庭有一个善良的哥哥可以照顾其他人和一个突破发明拯救世界的医疗学者。这个创造的自我清晰地跟随他的哥哥,一个是他理想化自我的真正类型的人。在想象界他不自觉地理想化并试图与他的哥哥找到认同感。纳山对他理想化的自我很满意并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说谎来加强他的理想化自我的形象。虽然主体可以从理想化自我收获整体性和完整性的补偿,填补缺失和损失,但在主体的生活经验(支离破碎、四分五裂、不协调)和其内部自恋(提供丰满、整体性和和谐的主题)的自我中仍然存在不一致。因此,根据拉康的理论,纳山的心理疾病是由这二者的冲突导致的。然后,纳山投入到他理想自我带给他的满足感中,以致在整部小说中,他一直在想象界中无法自拔。他害怕改变,尤其是害怕对他理想自我的威胁。他对其他人的侵略也是对他源于他内部心理张力的自我攻击。拉康认为,对他人的攻击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自我毁灭力的向外转动。因此,当他的谎言被揭开,他无法面对他的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鲜明对比。所以,一种失落感使他走向自我毁灭。

(二)徘徊和虚妄的自我:苏菲的心理分析

在大多数读者的眼里,苏菲是个毫无疑问从她的经历备受煎熬的受害者。她作为受害者的状态通过他被滥用的多种途径而进一步复杂化。她不仅要从她的孩子中进行选择,她还被一个残暴的父亲斥责、被嫁给一个残暴的丈夫、守寡、在纳粹政权期间在绝望中抚养她的孩子,被发送到奥斯维辛偷肉来救自己的母亲。除了承受每一个集中营中的囚犯绝望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她被迫与她剩余的孩子分开。在纽约,她在地铁上被强奸,被纳山口头和肢体上摧残。最后,即使同情的叙事者斯汀戈通过其明确地使用苏菲的故事做与美国南方奴隶制有罪的隶属关系的工作而光顾他,占有她的故事为他和他的艺术治疗,以一个喜剧模式这样做,他作为她的同情对话者的角色的状态而烦恼。

在整部小说中,苏菲都在追求形成她的自我,她自我的认同问题是最复杂的。在自我识别的过程中,苏菲的经历也遵循了拉康的理论。拉康将最原始的身份看作是打开生活经验和通过想象关系为我们构造的混乱之间的间隙。这时,在想象的混乱和象征性的关系网络组成的主体之间又一个间隙被添加到一个人的一般图像中。苏菲在波兰的几年中,她意识到了理想化自我和外部现实中生活经验之间的间隙,所以她选择服从权威做一个听话的女儿和妻子,显示出她向象征界移动的意图。但是由于她依赖于别人建立自我,她得到的是一个分裂的自我。在恋母情结阶段和她寻找自我中遇到的挫折之后,她的個性进一步分裂。她的疏离和分裂的自我显露在她的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上。一方面,她试图合并父亲的命令,在象征界接受别人指定给她的位置。另一方面,无法面对她在现实中的罪状,她渴望重新获得理想的自我,并希望回到想象界。

(三)局外人和参与者:斯汀戈的心理分析

斯汀戈的身份识别也很复杂,因为存在两个“斯汀戈”:一个讲述1947年夏天故事的匿名成熟的男人和活在那个故事里的年轻的斯汀戈。尽管老叙述者的信念和态度叠加,小说中的焦点还是年轻的斯汀戈。叙述是通过回忆其早期在纽约的时光开始的,年轻的斯汀戈很少被人叫名字。当他介绍自己“叫我斯汀戈”,他声称他年轻的自我作为叙述者,他感到被疏离和流离失所的南方人生活在北方的意义。另外,斯汀戈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而且是故事的参加者。他被两个恋人的神奇和绝望所吸引。这两个恋人和他们的爱远远超越了斯汀戈的理解。斯汀戈不仅参与了他们的生活,而且在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两个恋人对斯汀戈的自我识别也作出了贡献。

三、通過死亡拥抱真实界

拉康认为,死亡成为达到真实界的一种方法,死亡体现着真实界的主导地位。他认为死亡动力比生存动力更基本,并将它作为象征性的功能。死亡动力与欲望息息相关。因此,首先,死亡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我毁灭。就像对其他人的侵略也是对他源于他内部心理张力的自我攻击。其次,死亡动力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对拉康来说,死亡动力是一种比生命更强大的重要的能量。最后,死亡动力是不可控制的。

《苏菲的选择》事实上就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根据拉康的理论,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死亡可以被看作是他们对真实界的拥抱。纳山和苏菲的欲望在真实世界中无法得到满足,他们只能在死亡中得到满足。他们生存和相爱,他们以生存和爱的方式死亡。内疚的负担促使了斯汀戈的自我毁灭。为了抹去他的内疚感,他同样通过死亡来拥抱真实界。与两个恋人不同的是,斯汀戈从死亡中苏醒,预示着一个新的复活。在这三个主角中,只有斯汀戈获得了重生生存下来,他从坟墓成长、变化并最终从他对他戏剧性朋友纳山的记忆里创造令人难忘的和重要的艺术。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心理发展轨迹的拉康式精神分析可以看出,促使人们寻求自我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欲望。这个欲望来源于无意识,所以是无法控制的。于是,结合对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人们的选择是各自自我认证过程的结果。选择来源于无意识,同样是无法控制的。与其说是他们主动做出了选择,不如说是他们被动接受了这个结果。因此,他们似乎是做出了很多选择,但实际上他们是毫无选择的。所以,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所谓的选择其实是无法选择的。语

参考文献

[1] Boothby, Richard. Death and Desire: Psychoanalytic Theory in Lacans Return to Freud. New York&London: Routledge, 1991.

[2] Copjec, Joan. Read My Desire: Lacan Against the Historicists. Cambridge: MIT Press, 1994.

[3] Evans, Dylan.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London:Routledge, 1996.

[4] Fink,Bruce. Lacan to the Letter: Reading Ecrits Closel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4.

[5] Styron, William. Sophies Choic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