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轩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在社区建设方面带来的社区的伪生态绿色外表、城市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不完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不足、环境污染及保护、缺乏人文关怀和公众参与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生态;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人文关怀
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其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日趋明显,城市扩张无限制的占有耕地,城市原有地表被肆意破坏,能源消耗不断加大,资源浪费愈演愈烈,各种污染问题日益加剧。而单就社区而论,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各地开发建设了形态各异的社区,其中冠以“生态”、“绿色”之名的社区不在少数。然而,对于如今国内大部分所谓生态社区而言,生态社区更多的只是一种畅想,而并未完全实现。就目前我国生态社社区建设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下面将作逐一分析。
1 社区的伪生态绿色外表
对于社区来说,自然的绿色极具亲和性,也是生态的重要表现,但实际建设中真正理解自然,尊重绿色的设计为数极少。在植被方面,某些社区为追求预期的建设速度,以及“绿色”的环境效果,原有植被并未受到重视,只是大量使用人工草坪和移栽树木,自然变成了人为的自然;在土层保护方面,对场地原有表土的保护意识薄弱,基本没有将原有表土进行剥离、储存及回填,原有的排水条件彻底改变,由此形成的新增径流侵蚀对表土的破坏是难以挽回的,这样使表土层变得愈加脆弱。有些社区仅为了追求初期的利益,大量使用廉价草坪,但在其后使用之时,管理费激增,生态效益反而不如管理费远低于草坪的高大乔木。部分社区用地弃原有的鱼塘湿地之不顾,另寻他处建造新人工湖及游泳池,地下水补充系统受到严重影响。现如今,停车率偏高,不得不采用底层架空的形式建造地下停车场,而停车场上部地面的铺装由于密闭防潮要求,不透水材料铺设的地面使得原有的土壤内部水气循环被阻断,生态系统的平衡紊乱。建成之后的社区花草树木种类繁多,但实际上是对原有生态的不负责和对土地的不尊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的社区,是一种伪生态社区,是不可持续的,不科学的。
2 城市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不完善
在城市边缘大规模的建设住宅使得城市形成了“摊大饼”式的圈层扩展。众多城市在规划编制初期缺乏整体性控制和发展的眼光,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在市中心集中式的发展建设,以至新建居住区围绕市中心不断扩张。土地利用便也由此形成了圈层扩展的分散结构。各地段结构功能单一,面积巨大,如北京城市边缘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几万公顷面积到如今的上百万公顷。
城市空间的有机组合和土地的混合利用是一种解决办法,其根本在于实现功能的兼容。以前的西方国家流行将居社区与工作场所、购物娱乐场所分开,貌似一批价值较高的居社区出现在城市的边缘,但其实,居住在里面的居民花大量时间往返于近郊与市中心。这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但是目前国内许多社区仍然是这种建设模式,不得不引起警惕。“卧城”的出现就是大城市卫星城规划功能单一所造成的。
3 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不足
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是衡量社区是否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一个好的网络循环系统能够有效的减少外部输入能源的依赖,并且可以做到有效的资源循环利用。在社区生态系统中,食物、水和其他物质从外部输入进来,而污水、垃圾等则向环境中输出。社区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内部应该实现自身的稳定运作,外部则应该与城市和谐共生。循环利用模式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减少废弃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并从根本上改变线性的或者一次性物质使用的模式。对于能源的利用,要尽可能采用被动式设计,使用可再生能源,从而达到节省能耗,减少能量的输入的目的,并尽可能实现能量损失最小化。
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社区具有开放与反馈的特点。以水资源利用为例,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社区的给排水系统只是单纯的从城市管网引进清洁水,再将用后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中,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根本无从谈起。许多社区使用宝贵的清洁水灌溉绿地,清洗路面,而没有考虑将雨水或者中水加以利用。再如建筑材料的使用问题,适当的对废弃不用的建筑材料进行加工提炼,生成一些新的建筑材料或其他物质进行循环利用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或者直接使用一些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在旧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末端供新建筑继续使用,以延续建筑材料的生命。
4 环境污染及保护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经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增长而愈演愈烈。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堆放量已超过70亿t,侵占土地达6亿m2,全国近700个城市清运生活垃圾约2.5亿t/年,其中约200个城市处于垃圾重重包围之中。城市垃圾问题已经演变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种制约,严重危害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并给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威胁。
城市汽车数量高速增加使城市污染问题更加恶化。现如今,堵车,尾气污染,郊区化加速以及城市尺度的恶性膨胀已经成为大城市的通病。从社区角度来说,大量停车空间侵占绿地系统,破坏了原有的土壤功能,社区的生态问题迫在眉睫。
城市化進程的发展给全世界带来了一个统一的形式——方盒子,国内开发商为求方便简洁,大量使用冰冷、单调的形式。堆砌的方盒子,统一规格的混凝土墙,以及丝毫没有文化特征的异形建筑,正在中国蔓延,侵蚀着古代遗留下来的地方建筑和群落。
5 缺乏人文关怀和公众参与
城市中,居民居住空间普遍狭小,公共空间不足,配套设施相对缺乏,这一问题在某些社区中尤为突出。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社区最初设计之时,没有寻求居民意见,公众未参与策划、规划设计。如一层住宅用户缺乏安全感的情况就是由于没有考虑一层住户的私密性,一层住户未进入到设计中来参与设计,才使得一层住户缺少归属感。只有对环境心理学、社会生态学及行为建筑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才有利于建立社区的人文精神与地方归属。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高收入人群的日益壮大,房地产开发商们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新的变化。一些上百平米乃至二三百平米的豪宅迅速蔓延,有的甚至在社区内建高尔夫球场。贵族化社区一般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建筑的质量和形式,景观的设计,都比一般社区好得多。当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档社区的出现和兴盛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它满足了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但另一方面,过多的高档社区在城市繁华地段或环境舒适的市郊扎堆,破坏了原本均等的住宅分布格局,形成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居社区域分化,即“层化”现象。“层化”现象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和政治矛盾,这种居住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社会内部矛盾进一步加深,居民之间的隔阂愈来愈深,人们失去了交流的欲望,社区最终变得毫无生机和活力。因此,住宅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并不是社会的和谐因素,而建造一个紧凑的,适合不同社会收入阶层的健康生态社区,才是一个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李雪铭,杜晶玉.基于居民通勤行为的私家车对居住空间影响研究:以大连市为例.地理研究,2007,26(5):1033~1042.
[2]陈新辉,任龙强.北京城市社区灾害管理模式的探索性研究.科技与管理,2007,42(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