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做做“微运动”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超过88%的成年人运动不足。专家指出,除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外,“吃”和“动”不平衡是导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
下面就推荐一些办公室“微运动”,帮你抽空运动。
延展你的身体——双手背在后面,两手抓紧,头向后仰,同时双手努力向后,做出小飞燕的动作。这个动作不但有健身效果,还能助你解除困乏。
利用自重来锻炼——自身的重量带来的阻力,能随时随地进行肌肉锻炼。比如,俯卧撑、门框当单杠做拉伸、多走动等都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的方法——头部和肩部运动,头侧屈、头俯仰、头绕环、肩耸动这样连续五次为一组,一天最好每隔一个半小时一次。
经常走动——研究发现,身体对同一坐姿的可承受时限为20分钟,之后就会产生不适感。建议每隔15分钟,站立、拉伸或走动一下,至少每30秒应改变一下坐姿。
经常远眺和眨眼——为了防止眼睛干涩和疲劳,眼睛焦距应经常变换,眺望远处或经常眨眼,都有助于保持眼睛湿润。
(摘编自《大河健康报》)
七大“排独”秘方
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发布一项调查结果,在6.9万名参与者中,九成的人有孤独感。专家认为,孤独是可以摆脱的,要多经营自己的内心世界。
战胜自卑。自卑者总感觉己不如人,所以不愿跟人接触。不妨试着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随时保持聯系。不要在感到孤独时才想起朋友,要有意识地经常与好友保持联系,时常想着为他们做些什么。
认识新朋友。孤独的最大对手是新事物,多通过朋友去认识新朋友,主动接近别人,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新元素。
培养兴趣爱好。当觉得孤独的时候,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平时还能和圈子里的同道相互交流。
锻炼身体。感到孤独时不妨锻炼一下身体,有助于大脑分泌多巴胺等让人兴奋的化学物质,引发积极情绪。
换张笑脸。没人喜欢整天愁眉苦脸的人,不妨每天早上照照镜子,让自己感到亲切。
陪伴最重要。不管多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要经常与父母联系,哪怕就告诉他们“我挺好”。
(摘编自《当代健康报》 连云霏/文)
看病的窍门
小毛病别去大医院。
偶尔的感冒、发烧或炎症,可先到社区医院或卫生站看医生。注意,是建议你去“看医生”:一要认识给你看病的医生,也要让医生认识你;二要交代清楚病情,以便尽快确诊。
初次看病先挂普通号。
很多人第一次去医院就看专家号,等终于轮到自己就诊时,专家会安排你做检查,之后是等待检查结果的报告单,专家门诊到此就结束了。因此,我们可以先挂个普通号,检查结果出来后,再根据情况挂专家号,这样专家的资源才能“用到刀刃上”。
培养自己的保健医生。
在社区医院看病时,目的可不只为看病,而是要和医生交上朋友,让他了解你的情况。这样一来,有任何不适都可以向他们求教诊疗方案。时间长了,医生比较了解你的身体情况,你就相当于有了自己的保健医生。
看慢性病最好选一个主诊医生。
慢性病控制最需要的就是和医生的长期互动。比如高血压,大夫第一次处方会尽可能少用药,很多病人服药后发现效果不理想就换大夫。建议你即使想去别的医生那里就诊,也最好与首诊医生再做一次沟通,也许他帮你调药后就不需换诊了。
(摘编自《 37°女人》 陈冬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