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芬
【摘 要】目的:研究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接受预防接种的社区儿童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的12期接种甲肝疫苗的110例本社区儿童,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55例。采用常规预防接种护理模式对对照组儿童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方案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观察组儿童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预防接种期间出现不良状态的儿童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预防接种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接受预防接种的社区儿童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心理护理;预防接种;儿童;社区
预防接种指的是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体内,使人能够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相应疾病的抗体,建立一种特异性免疫机制,例如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发病;种水痘可以有效预防水痘发病等[1]。儿童预防接种在我国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并早已普及,积极做好儿童预防接种的相关工作并保证其顺利进行显得至关重要。本次研究对接受预防接种的社区儿童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实施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接受12期接种甲肝疫苗的110例本社区儿童,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儿童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儿童平均年龄为1.5岁,平均体重(11±1.5)kg;观察组儿童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儿童平均年龄为1.5岁,平均体重(11±1.6)kg。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我社区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②儿童体检结果显示为健康;③排除患有相关疾病的可能;④儿童年龄均为1.5岁;⑤接种疫苗均为统一疫苗,刺激性一致。
1.3 方法 采用常规预防接种护理干预模式对对照组儿童实施护理,主要包括:①宣教接种必要性;②核对接种儿童;③核对接种药物;④实施接种;⑤留院观察一段时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对观察组儿童实施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改善接种室、休息室等的环境,使其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尽可能消除儿童的陌生感;②尽可能缩短儿童预防接种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对于哭闹现象比较严重的儿童,可以指导家长给儿童看动画片、讲适合儿童心理的小故事等,设法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使其保持安静,再实施接种;③在整个预防接种操作过程中注意沟通技巧,不断赞扬儿童就像动画片中的英勇人物一样勇敢,在短时间内赢得儿童及其家长的信任;④给予儿童及其家长尽可能多的尊重,在不影响预防接种操作的情况下,盡量满足其合理要求;⑤采用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使家长们充分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意义[2]。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儿童预防接种期间出现不良状态的人数、预防接种所需时间、家长对预防接种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5 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预防接种完成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请儿童家长对整个预防接种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价,设置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3]。
1.6 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时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家长对预防接种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观察组儿童家长对接种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2.2 预防接种期间出现不良状态的人数 对照组儿童在预防接种期间有13例出现拒绝接种、长时间(10分钟以上)哭闹及家长不良心理状态,占23.6%;观察组出现5例不良状态,占9.1%。观察组不良状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预防接种所需时间 对照组儿童接种操作平均用时达到(8.80±4.29)min,观察组儿童接种操作平均用时达到(5.49±3.21)min,观察组每位儿童接种操作平均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社区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不仅仅要求相关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业务素质,还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敏锐观察力,还要具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相关研究认为,导致儿童及其家长在接受预防接种过程中产生不良状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急躁、焦虑和紧张:由于接种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预防接种时的等候时间相对较长,再加上幼儿的哭闹会相互“感染”,同时家长也会非常着急,会不断催促医护人员尽快为自己的孩子进行接种,等待时间稍长就会立即产生非常严重的抱怨情绪。对环境的陌生及预诊时间较长而导致儿童及其家长出现的紧张焦虑心理,主要是由于预防接种的常规接种有时间性和季节性,群体性预防接种具有一定的应急性、突击性,接种时通常容易出现扎堆,等候时间较长的现象,而导致儿童家长出现焦虑。此外,对所接种疫苗在注入人体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产生紧张与焦虑心理,表现为不断向相关医护人员询问疫苗的效果及副反应。②恐惧与缺乏安全感:儿童对医院环境及不良气味感到恐惧,进而导致出现啼哭现象,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临床上以不合作者居多,又由于家长心疼孩子而对预防接种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在接种疫苗时儿童家长通常会表现出不敢看或躲开的行为。
一旦出现疫苗副反应,家长会产生恐惧感,表现为惊慌失措,迫切要求在短时间内得到治疗和护理,并急切想知道接种和治疗的预后情况。③怀疑和不信任:对接种的环境和设施有挑剔,由于怀疑接种操作过程中会出错,会有对配制疫苗过程进行监督及接种疫苗时反复核对和提醒的表现。④希望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如了解疫苗接种的实际效果,相关副反应,对儿童身体产生的影响等,并不断提出相关的问题[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心理护理的观察组儿童家长对预防性接种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不良状态发生率、儿童接种操作平均用时等指标均全面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且值得注意的是,对接种护理评价为“非常满意”的家长数组间对比差异极显著(P<0.01),充分说明,在社区预防接种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不但可以进一步缩短预防接种的时间,确保接种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还可有效防止出现不良状态,进而提高儿童家长护理服务满意度。在今后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心理护理在儿童疫苗接种护理中的研究,促进预防接种工作更加顺利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肇福.儿科护理学[M].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9-120.
[2]周兰英.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内蒙古医药,2009,14(12):165-166.
[3]曹福媛.儿童心理学在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初探[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12(20):186-187.
[4]杨永弘,沈叙庄.重视儿科感染疾病 关注疫苗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2012,40(1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