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初探

2014-05-30 17:09何仔晶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转专业是时代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从大学生转专业的现象入手分析了学生转专业的两大原因,为了避免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同时加强学校的管理以及老师的引导,提出应对大学生转专业的五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转专业;对策

作者简介:何仔晶(1986-),女,浙江绍兴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助教。(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53-02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同时,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等教育需要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也需要在各方面与时俱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转专业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2005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第21号令第三章明确指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这项规定既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又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打破了“第一专业定终生”的体制,它不仅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更好、更快地进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专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王海燕和李宝富(2011)认为适宜的专业选择是大学生保持持久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基础,灵活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大学生最终获得学业目标的组织保障。[1]目前,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那么,相应的转专业引导与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发展和完善大学生转专业的应对策略,使之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转专业现状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已普遍实施学分制,随之而来的大学生转专业现象也日趋普遍。大学生转专业制度是许多高校的亮点,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不适应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有递交转专业申请的权利,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

同时,毕业生就业难所带来的压力依然存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必然成为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是因服从调剂,调剂到就读专业,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起就坚定了转专业的信念。面对如此普遍的大学生转专业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相应的应对措施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发展和完善。

二、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分析

1.初次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1)就业市场的导向。自从高校扩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高校与大学生一同作为某种程度上的一种高级知识商品被推向市场。“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与之前的“包分配”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得原先充满优越感的大学生也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但这同时也是一种动力,成为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更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与此同时,专业的“冷热”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换,“冷门”专业的学生可能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地,这使得考生及家长对冷门专业避之不及,而一窝蜂地报考热门专业。

(2)高考分数的制约。现在的高考报志愿、选专业是在投档线以及本人分数都揭晓后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可选专业的范围。以报同一所高校为例,高考分数高的学生可选专业的范围比考分低的学生要广。如果学生不考虑填报与考分相差甚远的下一档学校,那么高考分数就成了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参考。也就是说,学生填报志愿时参照的、比较的不是专业,而是自己与历年录取分数的差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高考确实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领域。

(3)父母意愿的参与。青少年往往具有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特点,同时,在高考的压力以及繁重的课业负担下与父母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家长大包大揽和“一言堂”。因此,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显露出更多的迷茫、无助和徘徊,此时,家长的意见与安排就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可见,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非出于“己愿”,他们没有冷静、理性地思考自己适合读什么专业,也没有了解专业的特点及前景,更未对自己进行详细的自我分析,找准专业定位或规划专业构想。

综上所述,大学生初次选择的专业带有一定的他主性、随意性和从众性。

2.专业学习呈现的问题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某些学生考入了自己理想的专业或者如愿以偿进入了“热门”专业,但通过入学教育以及导论类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发现与“理想中的專业”完全不同,既不有趣也不轻松,美好的期待化为乌有。

(2)专业学习适应性差。某些学生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才发现所学专业知识艰深,自身能力与专业要求差距较大,同时,大学的授课方式与学习方法也与高中有较大差异,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信心,对本专业产生倦怠与厌学情绪。[2]

(3)兴趣、爱好与专业背道而驰。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动力的学习,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勉强继续只有痛苦。徐琳等(2011)对576名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度、转专业倾向及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专业兴趣度是转专业倾向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缺乏专业兴趣是导致转专业的最主要原因。[3]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无论是受冷热门的影响还是高考分数限制,或者是父母意愿的干预,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也不是每位同学都能适应并完成与爱好相背的学业。

黄伟达(2005)对大学生转专业动机调查研究表明,只有30.9%的学生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被第一志愿录取,而高达69.1%的学生是非第一志愿录取,其中被调剂录取的占42.2%,这一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对调剂后的专业不感兴趣,更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不满。[4]同时,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的兴趣、偏好、能力都会发生显著的改变,表现出与所读专业的不匹配性,使其特长与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些现象既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大学生转专业的应对策略

转专业政策给大学生带来学业转机的同时也向高校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它对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患,高校应最大限度地發挥转专业政策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笔者针对上述转专业的原因,提出五点应对策略:

1.加大招生宣传,加强网站精品课程建设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多种媒体,对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建设、核心课程、就业方向、历年招生分数、近年就业率等情况进行如实介绍与宣传。这些数据都应定期更新,尤其是在高考前数月务必将最新的情况上传,便于考生及家长在高考志愿填报前对专业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这既能提高学生专业选择的有效性,也减少了入学后转专业的盲从性。

同时,学校也应努力搭建网上精品课程平台,将各专业较经典的课堂实况上传到校园网站,让学生可以更直接、更具体地接触到想要填报的专业,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考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2.做好入学专业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理想

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大部分新生入校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懵懂,对专业应用领域一知半解。因此,各学院应立即组织专业优秀教师或知名教授开展专业宣传教育,进行立志和励志的报告或讲座,尤其应是对“冷门”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观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与价值,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高校应引导学生认清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把专业的选择建立在对专业的科学认识和对自身情况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考虑,扬长避短。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理想的再教育甚至三次教育。

3.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做好专业心理辅导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较理性及客观的自我管理方式,因此高校有必要统筹安排,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该课程设置在大二、大三年级较合适,此时学生已学习了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对专业前景有所了解,此时帮助学生科学评估自己的职业能力,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避免因对自己的职业预期茫然而盲目地转专业。

对于有转专业倾向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安排专任教师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部分学生因存在焦虑、自卑、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入学后融入不了新环境而提出转专业要求。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排解不适应专业学习的逃避心理,学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设立心理咨询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与个性,发掘自己的潜能,明晰自身优劣势,鼓励学生坦然面对困难,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4.构建相应的监控和反馈机制,建立学生转专业档案

为了检验转专业制度和转专业成效的科学性,学校应建立转专业的监控和反馈机制。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转专业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比较学生转专业前后的成绩以及分析转专业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和职业对口性等数据来判断转专业的成效。

目前,各高校转专业制度仍处于摸索阶段,在保证教学管理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学校应进一步研究并调整适合本校转专业人数的百分比;探讨转专业后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制订严格的专业转换门类控制制度;编订转专业申报考核方案等。最后,还应对转专业学生进行后续的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专业适应情况,建立反馈机制和转专业档案,调整相应的转专业配套措施,实现转专业效能最大化。[5]

5.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鉴于学科发展以及市场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转到自己心仪的专业并不现实,因此,除转专业之外,高校应建立健全辅修、双学位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他专业进行辅修,充分挖掘学习潜力,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攻读第二学位。通过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专业爱好正确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高校的转专业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给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和自由,这是教育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大学生学习自由的具体内容应包括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决定什么时候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在转专业过程中,老师的角色仅仅是建议和引导,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这样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李宝富.大学生专业满意程度与学习状态相关性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0-35.

[2]王有材.对大学生转专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高校讲坛,

2011,(35):380.

[3]徐琳,唐晨,钱静,等.大学生专业兴趣度与转专业倾向及行为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1,4(3):72-76.

[4]黄伟达.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3):58-60.

[5]孙红丹.构建大学生转专业良性机制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14(3):99-101.

(责任编辑:王祝萍)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