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多措并举帮扶三少民族贫困人口致富

2014-05-30 10:48
中国集体经济·中 2014年9期
关键词:民族自治农牧业总数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境内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地,鄂伦春旗、莫旗已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鄂温克旗列为自治区贫困县,“三少”自治旗还被确定为自治区集中连片特困区域、作为全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加快三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现状

呼伦贝尔市三少民族自治旗有贫困人口5.96万人,占市贫困人口总数的45.32%,占三少民族自治旗农牧业人口数的18.23%,三少民族自治旗有贫困嘎查村108个,占市贫困嘎查村总数的38.57%,占三少民族自治旗嘎查村总数的31.21%。鄂伦春旗有贫困人口2.57万人,占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9.54%,占旗农牧业人口数的41.57%,有贫困嘎查村37个,占市贫困嘎查村总数的13.21%,占旗嘎查村总数的45.12%。莫旗有贫困人口3.18万人,占市贫困人口总数的24.18%,占旗农牧业人口数的12.86%,有贫困嘎查村56个,占市贫困嘎查村总数的20%,占旗嘎查村总数的25.45%。鄂温克旗有贫困人口0.21万人,占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57%,占该旗农牧业人口数的11.81%,有贫困嘎查村15个,占市贫困嘎查村总数的5.36%,占旗嘎查村数的34.09%。

二、致贫原因

1、产业发育迟缓,生产方式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莫旗的达斡尔族生产方式原以狩猎为主,后定居并转为经营畜牧业和农业,鄂伦春旗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解放后,逐步实现了定居,生产逐步转向多种经营,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的狩猎民族。鄂温克族原以狩猎和捕鱼为生,后来,出现了驯鹿业,现居住在鄂温克旗境内的鄂温克族从事畜牧业生产。贫困地区的种植业、养植业均属粗放型,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单一,所有制结构单一,资源开发层次低。

2、农牧业生产发展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这些地带草原退化,土壤侵蚀,生态环境恶劣,主要因素是随着农牧区人口的不断增加等种种原因致使自然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森林资源在逐渐减少,天然草场部分被开垦和退化,几年来,由于植被破坏致使涵养水层能力降低,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交替发生。

3、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科技水平低与资金、人才缺乏并存。贫困户具有共同特点:就是大多数人仍从事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他们在经历着民族生产方式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内,他们仍靠吃资源饭生活。然而,在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条件决定着生产发展,有什么资源就生产和消费什么产品,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生产技术和市场条件,有丰富的资源,而没有加工产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与销售市场,自然资源优势就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而贫困地区缺乏的恰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之配套的设施。

4、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发展不平衡。由于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大多数居住在地域偏远、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信息落后的地方,致使贫困户文化程度普遍低。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发展不平衡,加大了贫困面。

5、高寒地区人均消费支出高。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处于我国高寒地区,且交通不便,无论是生活日用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料,其价格远高于交通便利的区域,同样的人均收入,实际生活中却不等值。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了对三少民族自治旗扶贫攻坚的领导力度。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旗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均由分管旗长兼任,同时各级领导包扶贫困村、贫困户,及时解决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本旗扶贫优惠政策的制定、项目计划的确定、资金筹措问题全部提到党、政议会日程,并把扶贫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形成“三级联动”的扶贫网络,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保证,促进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二)重点选择好扶贫开发项目,形成贫困地区生产经济新格局。扶贫开发项目选择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重点选择模式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项目。首先要把扶贫项目选择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农区全面实行规模化饲养和舍饲半舍饲,牧区积极推行短期育肥和半牧半饲。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行优质优价。二是坚持市场导向作用,立足资源优势,选准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采取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等方式,促进农牧民的专业化生产。建立具有本地区特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加强本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搞活流通,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三是本着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按照由专业户、专业村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步骤,形成农业为养而种,牧业为种而养,工业为种养而加的格局。四是在主攻种养业,改善基本生产条件,着力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大前提下,规划建设生产基地,为脱贫致富打下紧实的基础。

(三)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综合服务。在三少民族贫困地区有计划的推广科技含量高的农牧业项目,各级政府部门帮助贫困农牧民选择适用技术,采取政策、技术、资金三配套的办法,实行工薪和绩效挂钩,组织农牧林水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包项目、包技术、包培训、建示范点,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

(四)推行开发式扶贫,引导贫困户自主脱贫

针对贫困村及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采取深入基层、进村入户等办法,多种形式深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改变贫困地区及贫困农户的落后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同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切实转变贫困户的“等、靠、要”落后思想观念,引导贫困户树立自立自强、自主脱贫的主体意识。通过建立扶贫竞争机制,把扶贫资金与自主创业、劳动力转移挂钩,引导贫困村和贫困户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致富”,激发扶贫对象主动脱贫致富的热情。

(五)加强扶贫管理,提高扶贫开发工作透明度

以行政村为单位对经调查核实的贫困户名单都在各村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防止非贫困户、人情户列入贫困户。实行扶贫开发工作数字化管理,对扶贫对象实行数据库动态管理,做到户有卡(帮扶记录卡)、村有册(花名册)、乡(镇)有簿、旗有数据库,实行电脑动态管理。在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稳定有序推进的同时,全面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透明度和实效性。

(六)加大扶贫项目资金整合和管理力度

保证资金的正确投入方向,与其他部门投入到贫困地区的项目和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在资金使用上,建立扶贫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完善报帐制,确保扶贫资金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做到扶贫资金专户专帐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

(七)进一步加大社会扶贫力度。

几年帮扶实践证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扶持贫困人口,是加快脱贫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我市坚持开展“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行业包项目”制度和以“富帮穷”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子扶贫活动,各帮扶单位要明确任务,落实扶贫攻坚工作责任制,确保年度有工作计划,帮扶有项目,有组织落实,有检查驗收。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民族党派、企事业单位、部队及社会各界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民族自治农牧业总数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发展型自治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民族自治地区关工委工作诹议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