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生 孟颖 王慧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探讨湖南省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衡阳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衡阳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当今时代,公共文化不仅支撑着经济的发展,更是日益发展和繁荣地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字面上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以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机制和系统的总称,它的实质是假设什么样的文化氛围、提供怎么样的文化服务及怎样实施文化的科学管理的一个管理系统。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四个重要职能之一。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指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直是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之一。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了我们的奋斗目标:“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笔者认为,一个健全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至少应该有五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在我国制度下,政府是很多公共事业的主体,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则被列为政府工作的核心职能之一,也就是说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主体,它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者和落实者。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和平台。设施主要是指现存的各种历史文化遗迹和现在建设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的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场所;平台主要是指政府营造和给予公共文化人才和技术的一个政策和环境的支持。三是公共文化的社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及社会上文化企事业单位。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这是广义上的文化产品,主要包括精神性的文化产品和物质性的文化产品。五是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及保障机制。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提高文化部门文化行政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保障人民文化權利的重要保障。
二、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
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项目自2010年正式启动,2011年年初成功申报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三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联动,各部门协同配合,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 成熟的政策。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0年市文化局印发了《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对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活动的原则、建设任务、建设标准、建设经费等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2. 成型的制度。一是领导责任制;二是跟踪督查制度;三是考核制度;四是验收检查制度。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公共服务进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市文化局也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指导小组并设立了指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市政府建立了督查制度,实行统一检查验收,实地查看,现场打分,把“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纳入了绩效考核。
3. 成套的设施。2010年年底,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任务全部完成,建成符合标准的街道文化站14个、社区文化中心110个。街道文化站设有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多功能活动厅和办公用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有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配有小型文化活动广场、活动设备,成立活动队伍,落实专兼职文化专干。
4. 成功的实践。一是建设模式多样。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共建共享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充分发掘、利用和合理培植社会资源,走公益化、社会化的路子,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多元形式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实效明显。以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基层文化阵地,制定落实相关制度,成立文化活动队伍,组织开展“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二)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存问题
衡阳市人民政府及其文化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监督评估机制,广泛地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投资兴办文化设施,切实保障落实了人民基本的文化权利,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照沿海发达地区文化发展的程度,对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是有一些差距和不足。
1. 公共文化产品缺失。第一,现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规模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第二,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上的差距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拉大。第三,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方式过于单调。
2. 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衡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政策,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衡阳市的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滞后。调查显示,衡阳市五区七县除主体市区的文化站、市图书馆之外,极少有县区图书馆文化站。
3. 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创新能力薄弱。由于长期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下思考和工作,部分文化单位的同志们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不论是服务内容的创新、服务区域的创新、服务产品的创新,还是服务机制的创新,都表现出能力不足。
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业人员缺乏。目前衡阳市文化专业人才很少,县一级的专业人员所占比例更加低。由于文化部门文化待遇不是很高,很多专业人才离职或是转岗,在职的大部分临近退休年龄,而新来的大多为安置人员或是走关系进来的,都不是专业人员,总的来说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专业人员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的现象非常突出。
5.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技术落后。目前,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缺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信息技术的硬件基础薄弱。表面上看,衡阳市公共文化部门建成并共享了大部分基层网点,但实际是每个基层点的建设投入非常少,而且每个散点的基础设备价值利用率低,尤其是电脑,甚至有些文化站点并没有连接互联网。另外,衡阳市图书馆的建设及市、县图书馆没有相互沟通,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6.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监管考核体系不完善。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而言,起步还是非常晚的,就现在而言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评估等作用。目前,衡阳市的文化工作评估、考核还处于最初的目标管理考核上,而真正意义上的考核是建立在政府及各公共文化部门基础上的,是具体的、有目的性的、有评估标准和系数的,并且要以人民的满意度为基数。
三、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探讨
(一)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
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维持,只需公共财政拿出相当于总支出1%左右的经费投入。要想明显提高衡阳市市区和城乡地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那么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支出就必须保证在1%以上,并且这个数值要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上升。伴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也需要转变公共财政的投资机制,运用各种合法融资工具和手段,吸收和鼓励社会资金和产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构建利用率高、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首先应该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可操作性強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运行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其次,要转变工作重点,把以城市为中心转向以城镇农村为中心,着重建设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阵地,丰富农村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最后,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路和方式。将原来的文化下乡等项目转变为自导自演的文化生活模式,培养农村文化服务人才,让广大农村居民变成文化生活的参与者,激发本土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机制,使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协调发展。
(三)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根本,要实施公共文化发展的重大突破就必须实施公共文化人才战略,建立一支与时俱进、文化修养高、甘于付出和奉献的人才队伍。首先,注重文化方面高精尖人才的引进。提高引进人才的福利待遇,并且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事业单位精英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其次,加强对已有人员的专业培训,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等方式进行各种培训。制订专业的培训计划,与省内外各高校合作发展,让工作人员在专业领域切实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发展。最后,加强对业余人员的文化发掘和培养。发展具有乡情特色的乡镇、社区及地方文化的团体,以便培养更多的文化业务人才。
(四)搭建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平台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必须以信息技术作为文化服务发展的基础,使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与时代同步。根据衡阳市的具体情况,必须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平台,这个平台必须依托衡阳市文化行政部门的门户网站,并且将它的功能和服务内容升级,不仅仅是停留于简单的政务和法律法规的发布,而且还要对文化设施分布、文化信息的公布、文化产品的展示及文化人才网上交流的平台尽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
建立一个完善和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监管、评估和考核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总的来说,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综合的考察、评估需要建立在科学、技术及理论的基础上,汇集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才能对其做出科学和合理的定位。最后得到的绩效评估结果,应该作为评价政府工作和衡量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水平的有效指标,不然绩效评估只是一个花架子,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所以,绩效评估就必须加大对文化服务工作的追责力度,建立系统的行政责任制度。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将文化工作的绩效结果纳入个人的业绩里,甚至可以将文化绩效直接同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挂钩。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将绩效考核制度落到实处。
*本文系衡阳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012B(F)0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黄秋生、孟颖,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王慧,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