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
韩毓海 著
中信出版社
2014年3月版
李敖说,世界上最恐怖的动物是前妻。我没有前妻,对此论断不敢妄评,但我知道有一种动物比较恐怖,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很多人会跟我有同感,这种动物叫“马院老太太”。
原因何在呢?在于教育方式,在于教师的水平。马院老太太(当然也有男老师)的教条、刻板、面目可憎是出了名了,连带着让学生觉得马克思教条、刻板、面目可憎。
我了解的是多年前的情況了,据说现在有的马院教师又变了,甚至在课堂上专门讲马克思主义错了,给世界带来了多少灾难云云,完全是胡来。
马克思主义怎么样,当然要自己读一读才知道,可惜很多人被老师搞得没兴趣读了。马克思刻板吗?当然不!“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这样的话不但不刻板,还很有趣!马克思错了吗?我所见过的那么说话的,都是些连马克思主义的ABC都没搞明白的家伙,比如某某著名经济学家。
可是自己读马克思又不太容易了,因为他太渊博、太深邃了,能坚持独自把《资本论》啃下来的人不多。学习马克思主义,还是需要一个好向导。
好向导现在有了一个,他便是韩毓海教授。继《马克思的事业》一书之后,他又出版了《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继续他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工作。
以上关于教育方式的牢骚可能会让人误以为这本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介绍,绝不是的。延续上一本书的主题,韩毓海集中阐释了什么才是马克思批判的真正的资本主义—基于信用机制发展起来的、凌驾于并最终脱离了物质生产的金融资本的统治,而不是我们一直以为的通过资本把要素组织起来的企业化生产方式。
很多初入大学的学生,尤其是文科生会问,我们学这些干什么?的确,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用,不是直接拿去换钱的功用,而是理解世界的功用。韩毓海读马克思的立足点是中国如何实现“王道富强”,他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释中国历史,探讨如何利用资本搞社会主义建设,读起来真是别有洞天。有了这样的现实关怀,理论便生动了起来,不再枯燥了。
这是一本拿起来就不想放下的书。其魅力在于汪洋恣肆的叙述方式,正如李稻葵在推荐语中所说,韩毓海是“当今人文学界之奇才”,他旁征博引的能力,打通不同学科的努力,都让人叹服。可以说,韩毓海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读他的书,好像通篇看到的都是他对材料和观点的使用,没有什么自己的创见,但读完之后却发现,他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视野,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念全都要接受挑战。
最后要强调,韩毓海最重要的身份应该是一位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不是他讲的全都对—比如这本书存在着过于强调马克思对金融资本的重视(这实际上是矫枉),却忽视了马克思对产业资本的研究,甚至又把两方面割裂开来的明显迹象(这就过正了)等问题—而在于他能激发你对问题产生兴趣,带着你迈进学问的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最要紧的是跨过第一道门槛,开始学习和思考。
读一读这本书吧,绝对不枉你买书的钱。
《迟到的文明》
袁伟时 著
线装书局
2014 年 3月版
随着世界市场日益生长,世界逐步走向一体化,经济和思想、文化冲破一切障碍,在国际间交流。是否接受现代文明,融入世界,成了国家和民族盛衰荣枯的生死线。人类踏入现代文明后,中国已经成为迟到者,原因何在?我们将何去何从?学者袁伟时一一解答。
《法治的谜面》
刘练军 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4年4月版
这本法律随笔集虽然叫做《法治的谜面》,但从书中来看,作者早已有了法治的谜底:只有信仰法治,法治才会生根发芽。然而在法治未彰、法网疏漏的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法治?中国当下的法治千疮百孔,学者刘练军却选择了“痛斥并信任”这样纠结的态度。
《无物之阵:20位文化人物访谈》
茱茱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3月版
一本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纪实访谈。两岸三地的文人墨客们,一来到香港这个独特的地方,就忍不住诉说着心中的欢喜与哀愁。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对庸众的质疑,对法治的呼唤,对自由的渴望,对压迫的不满,对愚昧的伤感,他们不只是文化人物,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