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铁 王丽
有必要探索让社会力量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和公立医院携手发展或者相互竞争,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是个进步。
“2013年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效果如何,目前并没有看到来自国家层面的试点总结,下一步如何试点,期待看到国家能够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给予分类指导。”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一位基层医务工作者呼吁。
针对这一问题,医改专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认为,目前第二批试点与第一批并没有差别,“所谓试点,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模式。如果都是统一模式就不应叫做试点,而应叫做试行方案。目前各地试点情况略有不同,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设定的基本原则是由上面统一规划的。”
根据国家医改方案规划,今年是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一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是在通过一系列机制体制的改善来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效率,让县级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药品零差价、更基层的收支两条线、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等,都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措施。
“从我个人来讲,行政化手段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并且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要求政府监管制度要非常到位,考评制度要非常公平准确。” 刘国恩说,“如果不引入非政府的市场竞争机制,如果靠行政之手来继续主导医疗资源的配置,可能过去长期以来看到的公立医院一味地求大求全的趋势就不会停。”
刘国恩认为,有必要探索让社会力量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和公立医院携手发展或者相互竞争,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是个进步。“尽管医疗服务市场有一定的特殊性,但肯定没特殊到競争会对它构成伤害,而垄断才有利于行业的地步,这是很难想象的。”
此外,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财政能力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完全要靠公立医院来支撑庞大的医疗服务供应,需求又在不断增长,财政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在选择性比较小的时候,老百姓不一定买账,同时政府还要投入很多钱。”刘国恩认为,“如果同时开辟非公医疗市场,既能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又能够使高收入人群有更多的选择。”
在他看来,公立医院应将基本医疗服务更多地留给收入低百姓。“只有在高收入者有越来越多的选择时,政府兜底保障的公益医疗服务机构才能越来越多地让位给一般的老百姓。这是一个多赢的选择,而不要总是放大放开医疗服务市场的负面影响。”
(实习生陈小丹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