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孙亮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辽宁省2005-2011年的数据及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支撑,从一个完整的链条上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度性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为进一步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事实依据。
关键词: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共生度 感应度与影响力系数
变量界定与研究方法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和2007年辽宁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按照李冠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划分方法,将中间需求率大于50%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尽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的中间需求率小于50%,但结合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划分标准,将它们列入其中(见表1)。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辽宁省生产型服务业分为7个行业:一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二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三是金融业;四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五是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六是批发零售贸易业;七是综合技术服务业。另外,在投入产出表中把从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6)开始到废品废料回收利用(22)归于制造业,把交通运输、仓储(27)到公共管理和组织(42)归于第三产业;(01)农林牧为第一产业,煤采、洗选(02)到建筑业(26)为第二产业。
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研究中,通常采用投入产出分析(包括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中间投入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反映产业间互动关系及产业关联性,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1998年袁纯清将生物学的共生理论(Symbiosis theory)引入到社会科学,通过计算产业共生度来分析产业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共生度指两个共生单元或共生系统间质参量变化的关联度,它是评定共生模式的主要指标。
本文定义共生度为:,其中Zi、Zj分别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基础产业的质参量。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和共生度分析。
在数据采用上,本研究以《辽宁统计年鉴》和2007年辽宁4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为依据。由于2008年经济普查个别数据缺失,因此在计算共生度时并未列出;另外,在辽宁统计年鉴中将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合并为一项,这可能会在数值上有失精确。但本研究共生度是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共生趋势,所以不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共生关系的最终结论。
投入产出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分析
2005年以来,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呈现出第一、三产业贡献率波浪式下降,第二产业贡献率稳步上升趋势。第二产业贡献率从2005年的53%增至2011的62.1%,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3953.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15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明显提高,在全国各省排名第七位。2011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904.53亿元,增长20.4%,其占GDP比重为22.3%,占服务业比重为60.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服务业。这基本上与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地位相适应,同时也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增长最快的组成部门(Herbert G.Grubel和Ichae A.walker,1989)。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比重来看,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所占比重较大。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发展最快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见表2)。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从就业人口增长来看,发展最快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上年增长13.68%。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是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行业,成为缓解就业的主要途径。
(二)部门间消耗情况
2007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004046、0.171346、0.17959、0.07796。总体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对各产业的消耗比重较低,对第一和第三产业消耗不足10%,对第二产业消耗较高,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对各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0.042139、0.639277、0.291893和0.113271。这表明每增加一亿元生产性服务业产品,要消耗421万元第一产业产品、6392万元第二产业产品、2919万元自身产品及1132万元第三产业产品。
由于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是加快制造业改革,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母体中独立出来的,两者间有着联动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牵引和推动作用。因此,从不同部门对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产值的直接消耗来看(见表3),辽宁省制造业的直接消耗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研究和实验发展业,其系数分别为31.34%、31.92%、31.22%和32.94%,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消耗系数较低且不到5%。服务部门对金融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产值消耗较高,分别为37.46%和66.12%。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及研究和实验发展业对制造业的影响较大,制造业对这几个部门的依赖性相对较强,服务部门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依赖性最大。从整体上看,制造业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消耗相对于服务业部门的消耗较高,其结果表明:制造业部门是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主要消耗者,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性较强。
中间投入率指标指各产业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各产业购进的原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中间投入率测度一产业对其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由于“附加价值率+中间投入率=1”,因此某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就越低。本文计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中间投入率(见表4)。endprint
由表4中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明显高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能力强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从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来看,其中投入最高的是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这表明这些部门的附加值率较低,他们对制造业的带动能力较强,制造业尚需传统服务业的支撑。而金融业与批发零售、贸易业的中间投入率较低,他们对制造业的带动能力较差。
(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本文依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见表5)。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整体产业,把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的合并为第三产业。由影响力计算数据可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影响力系数小于1,第二产业的大于1,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其带动能力有限,且弱于第二、第一产业对社会生产的拉动能力,高于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除外)对社会生产的辐射能力,第二产业为辽宁的主导产业。由感应度系数计算结果可知,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感应度系数小于1,说明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受感应影响低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而第二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起主要支撑作用。
从生产性服务业具体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见表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表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具有强辐射和强制约性质,应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感应度系数均高于1,并且都高于影响力系数,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这4个行业与其他部门的前项关联效应较强,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强于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对辽宁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瓶颈制约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共生度分析
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是动态发展的,这就需计算共生度指标进行共生模式的判定。共生度的计算如表7所示,分别计算δyx与δxy,然后比较这两个数值的大小关系。如果δyx=δxy>0,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基础产业处于正向对称互惠共生状态;δyx≠δxy>0,则二者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若δyx与δxy当中一个为零,另一个大于零,则处于正向偏利共生状态;若δyx与δxy当中一个为零,另一个小于零,则处于反向偏利共生状态;若δyx=δxy=0,则二者相互没有影响,处于并生状态;若δyx·δxy<0,则处于寄生状态;若δyx=δxy<0,则两者处于反向对称共生状态;若δyx≠δxy<0,则二者处于反向非对称共生状态。
从表7可看出,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均大于0.9,模型拟合度较高。DW值在1.8-3之间,在1%水平下P值显著。因此,不需要进行其他检验。
从两者增加值示图1来看,第一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两者的共生度数值的差距逐渐较小,呈现出良好的共生趋势,而且共生度皆为正值且不相等,表明两者处于非对称共生阶段,2005-2011年(2008年数据缺失)属于共生的稳定阶段。但δFPS<δPSF,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产业的依存度小于第一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存度作用(见表8)。
从两者增加值示图2来看,第二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两者的共生度数值逐渐接近,呈现出良好的共生趋势,而且共生度皆为正值且不相等,表明两者处于非对称共生阶段,2005-2011年(2008年数据缺失)属于共生的稳定阶段。δSPS>δPSS,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存程度大于第二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见表9)。
从两者增加值示图3来看,第三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两者的共生度数值的差距逐渐减小,共生度很强,而且共生度皆为正值且不相等,表明两者处于非对称共生阶段。尽管δTPS>δPST,但两者数值非常接近,表明两者的依存状态趋于平衡(见表10)。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2005年以来,各行业产值逐年增加,表明辽宁省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其发展速度。这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带动能力强于制造业,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性较强。
2.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的较好的局面,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共生度数值越来越接近。2005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发展处于共生阶段,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但产业系统发展不均衡,尚需完善。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支撑能力最强,发展最快,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较弱,低于平均产出水平。
3.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尽管发展较快,但仍具有强辐射和制约性质,应大力发展。政府对科学研究投入较高,但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减缓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二)政策建议
1.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使其内部结构合理化。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2.借助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帮扶弱势行业快速、有效的发展。进一步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它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和推进作用。
3.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引导机制和扶持政策,创造开放、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国云.生产性服务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毕斗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 2007
4.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endprint
由表4中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明显高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能力强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从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来看,其中投入最高的是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这表明这些部门的附加值率较低,他们对制造业的带动能力较强,制造业尚需传统服务业的支撑。而金融业与批发零售、贸易业的中间投入率较低,他们对制造业的带动能力较差。
(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本文依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见表5)。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整体产业,把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的合并为第三产业。由影响力计算数据可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影响力系数小于1,第二产业的大于1,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其带动能力有限,且弱于第二、第一产业对社会生产的拉动能力,高于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除外)对社会生产的辐射能力,第二产业为辽宁的主导产业。由感应度系数计算结果可知,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感应度系数小于1,说明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受感应影响低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而第二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起主要支撑作用。
从生产性服务业具体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见表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表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具有强辐射和强制约性质,应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感应度系数均高于1,并且都高于影响力系数,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这4个行业与其他部门的前项关联效应较强,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强于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对辽宁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瓶颈制约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共生度分析
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是动态发展的,这就需计算共生度指标进行共生模式的判定。共生度的计算如表7所示,分别计算δyx与δxy,然后比较这两个数值的大小关系。如果δyx=δxy>0,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基础产业处于正向对称互惠共生状态;δyx≠δxy>0,则二者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若δyx与δxy当中一个为零,另一个大于零,则处于正向偏利共生状态;若δyx与δxy当中一个为零,另一个小于零,则处于反向偏利共生状态;若δyx=δxy=0,则二者相互没有影响,处于并生状态;若δyx·δxy<0,则处于寄生状态;若δyx=δxy<0,则两者处于反向对称共生状态;若δyx≠δxy<0,则二者处于反向非对称共生状态。
从表7可看出,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均大于0.9,模型拟合度较高。DW值在1.8-3之间,在1%水平下P值显著。因此,不需要进行其他检验。
从两者增加值示图1来看,第一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两者的共生度数值的差距逐渐较小,呈现出良好的共生趋势,而且共生度皆为正值且不相等,表明两者处于非对称共生阶段,2005-2011年(2008年数据缺失)属于共生的稳定阶段。但δFPS<δPSF,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产业的依存度小于第一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存度作用(见表8)。
从两者增加值示图2来看,第二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两者的共生度数值逐渐接近,呈现出良好的共生趋势,而且共生度皆为正值且不相等,表明两者处于非对称共生阶段,2005-2011年(2008年数据缺失)属于共生的稳定阶段。δSPS>δPSS,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存程度大于第二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见表9)。
从两者增加值示图3来看,第三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两者的共生度数值的差距逐渐减小,共生度很强,而且共生度皆为正值且不相等,表明两者处于非对称共生阶段。尽管δTPS>δPST,但两者数值非常接近,表明两者的依存状态趋于平衡(见表10)。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2005年以来,各行业产值逐年增加,表明辽宁省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其发展速度。这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带动能力强于制造业,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性较强。
2.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的较好的局面,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共生度数值越来越接近。2005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发展处于共生阶段,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但产业系统发展不均衡,尚需完善。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支撑能力最强,发展最快,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较弱,低于平均产出水平。
3.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尽管发展较快,但仍具有强辐射和制约性质,应大力发展。政府对科学研究投入较高,但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减缓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二)政策建议
1.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使其内部结构合理化。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2.借助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帮扶弱势行业快速、有效的发展。进一步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它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和推进作用。
3.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引导机制和扶持政策,创造开放、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国云.生产性服务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毕斗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 2007
4.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endprint
由表4中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明显高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能力强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从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来看,其中投入最高的是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这表明这些部门的附加值率较低,他们对制造业的带动能力较强,制造业尚需传统服务业的支撑。而金融业与批发零售、贸易业的中间投入率较低,他们对制造业的带动能力较差。
(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本文依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见表5)。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整体产业,把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的合并为第三产业。由影响力计算数据可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影响力系数小于1,第二产业的大于1,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其带动能力有限,且弱于第二、第一产业对社会生产的拉动能力,高于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除外)对社会生产的辐射能力,第二产业为辽宁的主导产业。由感应度系数计算结果可知,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感应度系数小于1,说明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受感应影响低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而第二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起主要支撑作用。
从生产性服务业具体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见表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表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具有强辐射和强制约性质,应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感应度系数均高于1,并且都高于影响力系数,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这4个行业与其他部门的前项关联效应较强,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强于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对辽宁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瓶颈制约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共生度分析
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是动态发展的,这就需计算共生度指标进行共生模式的判定。共生度的计算如表7所示,分别计算δyx与δxy,然后比较这两个数值的大小关系。如果δyx=δxy>0,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基础产业处于正向对称互惠共生状态;δyx≠δxy>0,则二者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若δyx与δxy当中一个为零,另一个大于零,则处于正向偏利共生状态;若δyx与δxy当中一个为零,另一个小于零,则处于反向偏利共生状态;若δyx=δxy=0,则二者相互没有影响,处于并生状态;若δyx·δxy<0,则处于寄生状态;若δyx=δxy<0,则两者处于反向对称共生状态;若δyx≠δxy<0,则二者处于反向非对称共生状态。
从表7可看出,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均大于0.9,模型拟合度较高。DW值在1.8-3之间,在1%水平下P值显著。因此,不需要进行其他检验。
从两者增加值示图1来看,第一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两者的共生度数值的差距逐渐较小,呈现出良好的共生趋势,而且共生度皆为正值且不相等,表明两者处于非对称共生阶段,2005-2011年(2008年数据缺失)属于共生的稳定阶段。但δFPS<δPSF,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产业的依存度小于第一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存度作用(见表8)。
从两者增加值示图2来看,第二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两者的共生度数值逐渐接近,呈现出良好的共生趋势,而且共生度皆为正值且不相等,表明两者处于非对称共生阶段,2005-2011年(2008年数据缺失)属于共生的稳定阶段。δSPS>δPSS,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存程度大于第二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见表9)。
从两者增加值示图3来看,第三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两者的共生度数值的差距逐渐减小,共生度很强,而且共生度皆为正值且不相等,表明两者处于非对称共生阶段。尽管δTPS>δPST,但两者数值非常接近,表明两者的依存状态趋于平衡(见表10)。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2005年以来,各行业产值逐年增加,表明辽宁省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其发展速度。这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带动能力强于制造业,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性较强。
2.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的较好的局面,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共生度数值越来越接近。2005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发展处于共生阶段,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但产业系统发展不均衡,尚需完善。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支撑能力最强,发展最快,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较弱,低于平均产出水平。
3.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尽管发展较快,但仍具有强辐射和制约性质,应大力发展。政府对科学研究投入较高,但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减缓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二)政策建议
1.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使其内部结构合理化。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2.借助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帮扶弱势行业快速、有效的发展。进一步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它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和推进作用。
3.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引导机制和扶持政策,创造开放、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国云.生产性服务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毕斗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 2007
4.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