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业增长的经济外部性及发展趋势

2014-05-29 01:05褚艺华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5期
关键词:流通业趋势

内容摘要:本文以菲德模型为框架,分时段实证检验流通业增长为宏观经济带来的外部性,探究不同时期流通业增长经济外部性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业的经济外部性明显高于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且这种外部性伴随着流通业的发展而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而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却仍小于非流通业对经济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流通业外部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通业 菲德模型 经济外部性 趋势

引言

流通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介,以引导产品生产和促进消费为核心,对我国经济有着较强的影响。流通业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增长有直接影响,还产生较强的经济外部性。目前,流通业的发展情况已成为评价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对于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影响的界定,一般理论界将其分为狭义影响作用和广义影响作用。其中,狭义的影响作用即指流通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介组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而广义的影响作用除了包括狭义的影响作用外,还主要表现为流通业通过对国民经济其他方面施加影响而间接地影响整体经济发展。为此,可将流通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外部性作用。而且,由于流通业发展带来的这种外部性作用涉及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等诸多领域的各个方面,因此流通业发展对经济的这种外部性作用是否大于其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作用,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一直十分关注流通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其中:

王锦良、宋国宇(2011)对我国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我国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李晓慧(2011)通过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经济外部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外部扩散效应,但流通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却较低。

王俊(2011)则研究了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他认为在我国东部地区流通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制造业的TFP。

但我国学者对流通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之间的区域差异性,而对于不同时期流通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影响的研究较为罕见。为了弥补学术界对流通业增长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的不足,本文探究不同时期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经济外部性的差异性,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研究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机理,以及我国流通业经济外部性的发展趋势,为学术界今后的继续努力做一定的铺垫。

流通业增长带来经济外部性的机理分析

商贸流通业是产业链中关联面非常广的行业,该行业通过点、线、面与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相结合,在融合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中介角色,促进了生产与消费的不断对接,从而不断对社会经济产生外部性。点、线、面是构成商品流通的重要空间元素,点是商品活动中的核心或节点,线是指沟通商品生产和消费的渠道,面是指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辐射范围。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则是连接流通业点、线和面的基本功能元素,其中,商流指的是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市场过程中的商品价值形态变化以及商品的所有者转移的过程;资金流指的是产业链上的企业成员之间伴随业务活动而产生的资金往来;物流指的是商品转移过程中的使用价值实体移动的过程;信息流指的是可以反映商流、物流运动状况并预测可能运动趋势的过程。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这四种功能元素组成了空间序列的立体架构,表现为商流相互依存、物流协调运行、资金流配套运转、信息流充当媒介,四种功能形成综合化的流通体系,使商贸流通业的外部性作用成为可能。

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可知,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机理主要体现在经济外溢作用和社会外溢作用两个方面:经济外溢作用是指由于流通业的增长促进了其他部门的产业增值的过程,通过流通过程有效解决专业化生产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矛盾;社会外溢作用是指流通服务业能够破除我国社会体制的改革瓶颈,优化社会体制改革中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节约社会成本和转移社会劳动力,提高社会的就业水平。

由于社会的分工,促使生产部门将生产序列拉长,也就是说,生产部门或企业生产或加工的产品大都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现,只有通过流通才能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对接,生产的产品才能送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这样的生产对消费才有意义。对于生产厂商或者最终消费者而言,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需经过流通才能获得继续加工或提前消费。伴随着产品运输、加工、仓储、包装、装卸等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流通服务业的需求日益增大。流通领域需要获得产品的大量信息,需要参与完成各类生产性、交易性、技术性以及其他商业性服务。伴随着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其相关的服务也日益健全,如售前售后服务、媒体广告服务、租赁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商业预测服务等相关服务。流通服务业已从一个中介行业转变为综合性的服务系统,以满足多样化消费为前提,从经营上引导、改善生产。通过流通服务促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影响逐步深入,最终间接地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增长,也就是流通服务业产生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外部性。

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库存积压或者无货消费的现象,避免了产品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当社会财富既定以后,通过发展流通服务业,可实现货物的畅流,促使所有的经济环节区域流通的有效状态。反之,则表明社会财富出现虚假增长。在社会生产中,流通服务业充当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要社会智能。与其他产业相比,流通服务业有极大的吸收空间,可推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产品的中间需求,通过乘数效应来引致大量的就业需求。流通服务业可谓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过产品流、资金流、信息流来实现产品的有效流通,最终实现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对接。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不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还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促使社会资源能有效配置。流通服务业的外部性效应,间接地推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为降低失业率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证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endprint

(一)模型构建

假设流通服务业产品的配置依赖于本部门的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非流通服务业产品的配置依赖于本部门的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以及流通服务业的产出,且流通服务业和非流通服务业的部门生产要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Feder在1983年提出了菲德模型,为理论界研究外部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畴。根据菲德模型可得:

Y = LT + FT (1)

LT = f ( Klt , Llt ) (2)

FT = g(Kft , Lft , LT ) (3)

K = Klt + Kft (4)

L = Llt + Lft (5)

其中,Y表示我国经济总产值,LT表示我国流通服务业的产值,FT表示非流通服务业的差值,Klt和Llt分别表示流通服务业的资本投入和要素投入,Kft和Lft分别表示非流通服务业的资本投入和要素投入,K和L表示流通服务业和非流通服务业的总和,t表示时间节点。

对式(2)和式(3)求关于t的偏导数,可得:

fk./ gk = fl /gl =1+ δ (6)

其中,δ表示边际生产要素的差异,fk.和gk、fl和gl分别是式(2)和式(3)的资本边际产出和劳动边际产出。当δ>0时,表明流通服务业的边际生产率高于非流通服务业的边际生产率;当δ= 0时,表明流通服务业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非流通服务业的边际生产率;当δ<0时,表明流通服务业的边际生产率低于非流通服务业的边际生产率。

对式(3)进行调整,可改写为:

FT = g(Kft , Lft , LT ) = LTθ(Kft,Lft)

(7)

利用式(1)至式(7),可得:

dY / Y=α(K / Y ) +β(d L / L ) +γ (d LT / LT ) (LT / Y ) (8)

γ=δ/( 1+ δ ) + gl (9)

其中,dY / Y、d L / L和d LT / LT分别表示经济总产值、劳动力投入和流通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率,K / Y表示资本投入占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但是由于K值的不可获得性,又因K与固定资产投资I接近,因此用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资本投入;LT / Y表示流通服务业差值占经济总产值的比重;α表示非流通服务业的资本边际产品;β表示非流通服务业的劳动弹性系数;γ表示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全部影响。

由于非流通服务业的弹性不变,K用固定资产投资代入,可将式(8)转化为:

dY / Y =α(I / Y ) +β(d L / L ) + [ δ/( 1+ δ ) -θ] (d LT / LT ) (d LT / Y )+θ(d LT / LT ) (10)

其中,θ表示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系数,也就是说当流通服务业的产出每增加一元,将促使GDP直接增加θ元。[δ/ (1+ δ) - θ]表示流通服务业的全部贡献系数,也就是说当流通服务业的产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其他条件无变化时,GDP将增加[δ/(1+ δ) -θ]个单位,它不仅包括了直接贡献作用,还包括了由于外部性作用而产生的间接贡献作用。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流通业增加值、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这四个指标,综合衡量我国流通业增长带来的经济外部性及发展趋势,其中流通业的增加值采用交通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大行业的增加值来衡量,就业人口是指农村就业人数与城镇就业人数的总和,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有、集体以及个人等其他所有的经济固定资产投入总和。选取1978-2011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各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统计资料汇编》。

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根据式(10)和历年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1年期间,第二阶段是1992-2000年期间,第三阶段是2001-2011年期间。然后,分别对这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第一阶段回归分析

对1978-1991年期间的样本进行回归,可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

dY / Y =1.739 + 1.452*(d LT / LT ) -

2.278*(d LT / LT ) (d LT / Y )

T统计量: ( 2.431 ) ( 1.851 )

(11)

R2 = 0.851 , F = 36.457

从此阶段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流通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将直接导致经济增长1.452个百分点。而从流通服务业的整体来看,该阶段流通业的增长将导致经济的负增长,也就说当流通服务业增长每1个百分点时,将导致经济下降2.278个百分点,高于流通业增长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大小。这一实证结果也说明了在1978-1991年期间,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作用是负向的,而且这种外部性作用程度高于直接经济效应程度。

(二)第二阶段回归分析

对1992-2000年期间的样本进行回归,可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

dY / Y = 0.843 + 0.107*(d LT / LT ) + 3.758*(d LT / LT ) (d LT / Y )

T统计量: ( 1.354 ) ( 2.242 )

(12)

R2 = 0. 576 , F = 7.784

从此阶段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流通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将直接导致经济增长0.107个百分点。从流通服务业的整体来看,当流通服务业增长1个百分点时,还将导致经济增加3.758个百分点,表明此阶段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作用是正向的,且这种外部性作用程度仍高于直接经济效应程度。endprint

(三)第三阶段回归分析

对2001-2011年期间的样本进行回归,可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

dY / Y = 0.074 + 0.032*(d LT / LT ) + 6.427*(d LT / LT ) (d LT / Y )

T统计量: (1.109 ) (2.709)

(13)

R2 = 0.651 , F = 16.467

从此阶段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流通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将直接导致经济增长0.032个百分点。从流通服务业的整体来看,当流通服务业增长1个百分点时,将导致经济增加6.427个百分点,表明此阶段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作用也是正向的。

实证研究结论

从上述三阶段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流通业的外部性效应大于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效应

自改革开放后,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回归结果如式(11)、式(12)、式(13)所示。也就是( d LT / LT )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 d LT / LT ) (d LT / Y )系数的绝对值,表明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远远低于流通业对经济的全部影响,也就是流通业对经济的外部性作用足以弥补自身对经济的降低贡献率。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侧重于测度流通业发展带来的直接经济贡献率,而忽视了流通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外部性,因而低估了流通业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总体影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家若大力发展流通产业,势必会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带来额外的规模经济效应,对社会福利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极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流通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加速器”。

(二)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小于非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

利用直接影响系数θ,全部影响系数为[ δ / ( 1+ δ ) θ ],可以求出这三个阶段非贸易流通业与流通业边际生产率的差值分别为-0.452、-1.349和-1.180,表明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相同的情况下,流通服务业的产出低于非流通业的产出。由于流通服务业的相对生产力较低,导致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也较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人力资本管理的完善,有利于通过流通业来改善我国的其他传统产业,也就是流通业可通过非流通产业来间接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另外,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深化,我国商贸流通业通过将资源转移到其他服务业的空间也不断扩大,这也为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提供可能。

(三)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伴随着流通业的发展而日益增强

从1978-1991年、1992-2000年以及2001-2011年三个阶段来看,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不断下降,而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影响却日益增强,表明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在不断加强。这也表明在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对宏观经济的无形作用越来越大,发挥的空间也越来越广泛。

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菲德模型的研究框架分时段实证检验我国流通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并对这种经济外部性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是比较显著的,明显高于流通业增长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而且这种外部性效应随着时间的递增,或者说随着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为了进一步提升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流通业的体制改革,提升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效应小于非流通业的经济效应,也就是流通业自身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低。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需要继续深化流通业的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流通业的产出效率。在现阶段,流通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为此政府要想方设法使我国国民经济围绕流通业发展而运行,通过以流通企业为产业链的主导,向上不断整合生产企业,向下不断整合其他服务业,促进整个产业链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优化产业内空间结构

优化流通产业内的空间结构,促使流通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渗透。加强流通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构建城乡一体化、工农商一体化的流通体系及空间结构,对接城乡的生产与消费,优化配置整个流通市场的资源。由于我国农村市场的发展空间远高于城镇市场,因此可以以农村市场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重要启动点,以批发零售企业等商贸流通企业为核心构建流通企业渠道网络体系,以客户价值为出发点构建销售综合网络体系,有机地、更紧密地联结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客户之间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实现成本最小和效率最高。

(三)形成综合化的流通合作网络

形成一个综合化的流通合作网络,促使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积极推广连锁的经营模式,促进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合作,有效利用流通服务业的外部性效应,提高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贡献。一方面,流通企业可以发挥相对渠道优势,不断为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便捷服务;另一方面,批发、零售、餐饮等流通企业可以适当投资生产企业,促进生产企业规模化,也促进产业内部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供应链合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锦良,宋国宇.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技术经济,2011(11)

2.李晓慧.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27)

3.王俊.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1(1)

4.Feder, 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3 (12)

5.Kristian Behrens. Agglomeration Without trade: How Non-traded Goods Shape the Space-economy[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55)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3)

作者简介:

褚艺华(1978年-),男,河南长葛人,硕士学历,工作单位为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研究方向:经济体制改革。endprint

(三)第三阶段回归分析

对2001-2011年期间的样本进行回归,可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

dY / Y = 0.074 + 0.032*(d LT / LT ) + 6.427*(d LT / LT ) (d LT / Y )

T统计量: (1.109 ) (2.709)

(13)

R2 = 0.651 , F = 16.467

从此阶段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流通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将直接导致经济增长0.032个百分点。从流通服务业的整体来看,当流通服务业增长1个百分点时,将导致经济增加6.427个百分点,表明此阶段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作用也是正向的。

实证研究结论

从上述三阶段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流通业的外部性效应大于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效应

自改革开放后,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回归结果如式(11)、式(12)、式(13)所示。也就是( d LT / LT )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 d LT / LT ) (d LT / Y )系数的绝对值,表明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远远低于流通业对经济的全部影响,也就是流通业对经济的外部性作用足以弥补自身对经济的降低贡献率。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侧重于测度流通业发展带来的直接经济贡献率,而忽视了流通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外部性,因而低估了流通业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总体影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家若大力发展流通产业,势必会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带来额外的规模经济效应,对社会福利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极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流通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加速器”。

(二)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小于非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

利用直接影响系数θ,全部影响系数为[ δ / ( 1+ δ ) θ ],可以求出这三个阶段非贸易流通业与流通业边际生产率的差值分别为-0.452、-1.349和-1.180,表明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相同的情况下,流通服务业的产出低于非流通业的产出。由于流通服务业的相对生产力较低,导致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也较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人力资本管理的完善,有利于通过流通业来改善我国的其他传统产业,也就是流通业可通过非流通产业来间接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另外,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深化,我国商贸流通业通过将资源转移到其他服务业的空间也不断扩大,这也为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提供可能。

(三)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伴随着流通业的发展而日益增强

从1978-1991年、1992-2000年以及2001-2011年三个阶段来看,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不断下降,而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影响却日益增强,表明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在不断加强。这也表明在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对宏观经济的无形作用越来越大,发挥的空间也越来越广泛。

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菲德模型的研究框架分时段实证检验我国流通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并对这种经济外部性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是比较显著的,明显高于流通业增长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而且这种外部性效应随着时间的递增,或者说随着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为了进一步提升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流通业的体制改革,提升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效应小于非流通业的经济效应,也就是流通业自身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低。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需要继续深化流通业的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流通业的产出效率。在现阶段,流通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为此政府要想方设法使我国国民经济围绕流通业发展而运行,通过以流通企业为产业链的主导,向上不断整合生产企业,向下不断整合其他服务业,促进整个产业链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优化产业内空间结构

优化流通产业内的空间结构,促使流通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渗透。加强流通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构建城乡一体化、工农商一体化的流通体系及空间结构,对接城乡的生产与消费,优化配置整个流通市场的资源。由于我国农村市场的发展空间远高于城镇市场,因此可以以农村市场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重要启动点,以批发零售企业等商贸流通企业为核心构建流通企业渠道网络体系,以客户价值为出发点构建销售综合网络体系,有机地、更紧密地联结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客户之间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实现成本最小和效率最高。

(三)形成综合化的流通合作网络

形成一个综合化的流通合作网络,促使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积极推广连锁的经营模式,促进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合作,有效利用流通服务业的外部性效应,提高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贡献。一方面,流通企业可以发挥相对渠道优势,不断为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便捷服务;另一方面,批发、零售、餐饮等流通企业可以适当投资生产企业,促进生产企业规模化,也促进产业内部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供应链合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锦良,宋国宇.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技术经济,2011(11)

2.李晓慧.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27)

3.王俊.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1(1)

4.Feder, 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3 (12)

5.Kristian Behrens. Agglomeration Without trade: How Non-traded Goods Shape the Space-economy[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55)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3)

作者简介:

褚艺华(1978年-),男,河南长葛人,硕士学历,工作单位为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研究方向:经济体制改革。endprint

(三)第三阶段回归分析

对2001-2011年期间的样本进行回归,可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

dY / Y = 0.074 + 0.032*(d LT / LT ) + 6.427*(d LT / LT ) (d LT / Y )

T统计量: (1.109 ) (2.709)

(13)

R2 = 0.651 , F = 16.467

从此阶段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流通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将直接导致经济增长0.032个百分点。从流通服务业的整体来看,当流通服务业增长1个百分点时,将导致经济增加6.427个百分点,表明此阶段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作用也是正向的。

实证研究结论

从上述三阶段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流通业的外部性效应大于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效应

自改革开放后,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回归结果如式(11)、式(12)、式(13)所示。也就是( d LT / LT )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 d LT / LT ) (d LT / Y )系数的绝对值,表明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远远低于流通业对经济的全部影响,也就是流通业对经济的外部性作用足以弥补自身对经济的降低贡献率。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侧重于测度流通业发展带来的直接经济贡献率,而忽视了流通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外部性,因而低估了流通业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总体影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家若大力发展流通产业,势必会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带来额外的规模经济效应,对社会福利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极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流通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加速器”。

(二)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小于非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

利用直接影响系数θ,全部影响系数为[ δ / ( 1+ δ ) θ ],可以求出这三个阶段非贸易流通业与流通业边际生产率的差值分别为-0.452、-1.349和-1.180,表明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相同的情况下,流通服务业的产出低于非流通业的产出。由于流通服务业的相对生产力较低,导致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也较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人力资本管理的完善,有利于通过流通业来改善我国的其他传统产业,也就是流通业可通过非流通产业来间接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另外,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深化,我国商贸流通业通过将资源转移到其他服务业的空间也不断扩大,这也为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提供可能。

(三)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伴随着流通业的发展而日益增强

从1978-1991年、1992-2000年以及2001-2011年三个阶段来看,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不断下降,而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影响却日益增强,表明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在不断加强。这也表明在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对宏观经济的无形作用越来越大,发挥的空间也越来越广泛。

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菲德模型的研究框架分时段实证检验我国流通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并对这种经济外部性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是比较显著的,明显高于流通业增长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而且这种外部性效应随着时间的递增,或者说随着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为了进一步提升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效应,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流通业的体制改革,提升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效应小于非流通业的经济效应,也就是流通业自身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低。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需要继续深化流通业的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流通业的产出效率。在现阶段,流通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为此政府要想方设法使我国国民经济围绕流通业发展而运行,通过以流通企业为产业链的主导,向上不断整合生产企业,向下不断整合其他服务业,促进整个产业链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优化产业内空间结构

优化流通产业内的空间结构,促使流通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渗透。加强流通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构建城乡一体化、工农商一体化的流通体系及空间结构,对接城乡的生产与消费,优化配置整个流通市场的资源。由于我国农村市场的发展空间远高于城镇市场,因此可以以农村市场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重要启动点,以批发零售企业等商贸流通企业为核心构建流通企业渠道网络体系,以客户价值为出发点构建销售综合网络体系,有机地、更紧密地联结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客户之间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实现成本最小和效率最高。

(三)形成综合化的流通合作网络

形成一个综合化的流通合作网络,促使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积极推广连锁的经营模式,促进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合作,有效利用流通服务业的外部性效应,提高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贡献。一方面,流通企业可以发挥相对渠道优势,不断为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便捷服务;另一方面,批发、零售、餐饮等流通企业可以适当投资生产企业,促进生产企业规模化,也促进产业内部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供应链合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锦良,宋国宇.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技术经济,2011(11)

2.李晓慧.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27)

3.王俊.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1(1)

4.Feder, 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3 (12)

5.Kristian Behrens. Agglomeration Without trade: How Non-traded Goods Shape the Space-economy[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55)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3)

作者简介:

褚艺华(1978年-),男,河南长葛人,硕士学历,工作单位为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研究方向:经济体制改革。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通业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去编”大趋势
趋势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