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与路径选择

2014-05-29 11:29夏秀丽陈进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5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夏秀丽+陈进

内容摘要:自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开始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来,对经济转型进程的研究与路径探索已成为经济学特别是转型经济学研究最活跃的部分。本文将立足我国国情,对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进行分析, 着重分析此进程中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的变化,从而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转换的现状。本文还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消费率较低和社会腐败问题严重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经济转型 进程分析 路径选择

经济转型的内涵

(一)经济转型的概念

经济转型或经济转轨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这种转变有四个关键要素:转型目标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方式和转型终极条件(李忠宁,2011)。

在经济转型的研究文献中,很多学者都特别研究了中国和一些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过程,但是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很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很完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正如科尔奈所说,“转型是一个大概念,不能仅仅简单归结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转型并不仅仅只包括经济的转型,还包括了生活方式、文化的转型,政治、法律制度的转型等多个方面,因此必须多维度的考察转型”(雅诺什·科尔奈,2005)。因此,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产业结构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经济转型的分类

1.按转型的状态划分:分为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体制转型是指从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体制转型的目的是实现制度的创新。我国的经济转型最早就是指经济体制的转变。结构转型是指从乡村的、农业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城镇的、工业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结构转型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使社会经济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地位的调整。结构转型又包括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等。

2.按转型的速度划分:分为激进式转型和渐进式转型。激进式转型是指实施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数学者把俄罗斯和东欧“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称为激进式转型。激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的终极目标。渐进式转型是指通过部分的和分阶段的改革,在尽可能不引起社会震荡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的目标。多数学者把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改革称为渐进式转型。渐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过程。

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

(一)我国经济转型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状况的困窘更突出地暴露出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经济体制开始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发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出台的“九五”规划中,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5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重申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五年经济工作的关键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着力于经济结构的转型、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和高新、环保、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指出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其中提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主要是实现两个转变: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从制造向创新转型。

(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1978-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来分析目前经济转型所处的阶段。在宏观经济学中,一般将产业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即农业;第二产业则包括工业及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如何实现经济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经济问题之一。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就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差异和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他注意到,在大部分人口从事制造业和商业的荷兰,其人均国民收入要比当时欧洲大陆其他国家高得多。就英国不同产业来看,其人均收入水平也不同,从事农业的农民收入与从事运输的船员比较,后者竟是前者的4倍。这种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距,会导致劳动力从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移动。1978年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并为我国经济成功转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从图1中自1978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的变化得到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上来看,是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规模相对稳定,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的态势。其中,我国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1年的10.0%,第二产业呈平稳上升趋势,其比重维持在40%-50%之间并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1年的43.4%,同时在1985年后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大支柱。endprint

我国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高强度的投入,使得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并且呈高速增长的态势,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创新环境不健全。

首先,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高强度的投入,很多能源的消耗都居世界前列。但是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远远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维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其次,目前社会化、市场化创新环境的不健全和激励机制的缺失,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且创新环境的不健全、公共服务的缺失,也使得企业很难从社会、从市场获得技术创新所必需的资源。

最后,政策导向致使当前我国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例如,现有的GDP导向机制,使得国有企业不愿意冒技术创新的风险,也不愿意在竞争性的领域做创新性的工作。另外,地方政府在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之间的博弈和权衡,妨碍了中央政府制定的鼓励创新的政策进一步落实。

(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消费、投资和出口常被人们喻作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但近20年间,我国一直存在着消费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问题,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很低。过去10年,我国全社会总消费额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但消费增长速度快,并不意味消费率高。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近10年重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得近10年消费率逐渐走低,而且现在消费占比出现过低的现状。数据显示,从2001-2011年,国内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9.2%,消费率却由61.4%下降到48.2%,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5.3%下降到35.1%。目前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达到75%,高收入国家达到62%,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7.5%,全球平均为61.5%,中国为35%左右,明显偏低。另一方面,中国的储蓄率持续上升,由2002年的40.4%迅速提高为2008年的51.4%,2011年尽管略有下降,但也达到49%,占2009年全球储蓄的28%,居于世界首位(章茉楠,2011)。

(三)社会腐败问题严重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与之相伴随而产生的腐败问题已成为转型期中国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可以从中国在全球腐败指数的排名中得出结论。全球清廉度排行榜是由监视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腐败指数(又译“清廉指数”)排名。以各国际组织收集的数据为依据,对各国政治家及公务员的“清廉度”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自1995年起每年发布一次。2012年的统计和计算方法采用百分制,比以往的10分制更加细腻,更能精确地反映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得分的变化。图2为2012年度全球腐败指数排名的前十名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排名情况。在176个国家和地区中,新西兰、丹麦和芬兰并列第一,中国位列第80位,从中可以看出所选取的排名比较靠前的部分国家与中国分值比较。

首先,政治方面的腐败。在过渡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初创阶段,各方面很不完善,政府管理还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出现了政府行政权力和市场价值规律同时对经济活动发生作用的格局。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尚不完备,公民对政府监督的渠道尚未健全和畅通,这就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并且,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向前推进时,一些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关的规范建设没有能跟上,从宏观到微观,都还未形成一套严密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这又为私人滥用公共权力打开了方便之门。

其次,经济方面的腐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尤其是各种中小型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有些企业可能就会逐渐偏离原来的经营方向,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例如,一些企业可能采取行贿等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最后,作风方面的腐败。市场经济通过价值规律发生作用控制各种经济活动的进行,它尊重个人和企业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极大地激励社会公众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人生财富,并通过货币将个人的努力付出与经济利益的回报紧密相连。所以,金钱越来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使得社会公众通过对金钱的获取来不断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这就促使了拜金享乐主义在社会生活某些领域的泛滥,某些个人或企业组织可能会尽最大可能的攫取社会财富,甚至会触犯国家法律,这都将严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国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2006)认为发展是经济循环轨道的改变,也是对均衡的扰乱和打破,这种创造性的破坏便是创新。迈克尔·波特(2012)在他所著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将国家经济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还处在第二阶段,即依靠投资驱动支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企业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成本都在提高,单纯依靠投资驱动带来的规模扩张会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用创新驱动发展代替生产要素驱动发展是助推经济转型的一个根本措施。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既不能走资源耗费型的发展道路,不能靠牺牲资源、环境提供廉价劳动力来参加国际分工与协作,也不能走对外技术依赖型发展道路。我国的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才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推动中国经济成功转型。endprint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主体进行市场竞争的法律手段。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显得相当不足。我国创新能力尚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在关键产业和核心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国企业也不断遭遇来自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因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为推动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政策抉择,其实施的成功与否将决定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为此,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盗版假冒行为,使创新主体放心的将人力与物力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促进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创新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其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成功转型的重要引擎。 首先,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传统企业资本退出产能过剩的夕阳产业,向新兴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其次,政府应充分发挥正在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辐射效应,全面牵引和带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虽然在市场份额、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相互竞争和排斥的现象,但是两者的促进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比如新一代的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将有力的促进现有的传统信息产业的升级换代,新兴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将推动传统的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制造业转化升级。

(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助力经济成功转型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无论是从应对当前挑战的实际需要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根本目的看,都必须把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放到扩大内需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要稳步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内需的一大源泉。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关方面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因此,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人,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城镇化蕴涵的内需潜力巨大。因此,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减少社会矛盾,还有利于释放出城镇化带来的需求潜力,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其次,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中,要鼓励群众就业创业,合理提高劳动者报酬,同时,发挥好再分配的调节作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让国民无后顾之忧。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根源上遏制制度性腐败

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腐败廉政建设的客观要求。政府官员中的腐败问题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败坏了社会的良好风气,挥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还严重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行使。从新中国成立到近期,政府机关中的违法乱纪问题频频出现,涉案人员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少数身居高位的腐败官员还利用职权进行官商勾结,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政府各部门和各方面职能的正常行使。因此,只有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提供制度和决策保障,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使各种经济活动都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并通过价格杠杆推动各种领域的竞争有序进行。必须使企业摆脱政府的羁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并尽快消除依托于行政权力的区域分割和地区封锁,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如此才能大大减少和消除产生腐败现象的制度性环境,使政府真正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和依法行政的政府,为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有利条件和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忠宁.经济转型背景下宁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品牌,2011(2)

2.雅诺什·科尔奈.大转型[M].中信出版社,2005

3.中国统计年鉴(2012)[A].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章茉楠.提高消费率引导中国经济二次转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6)

5.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九州出版社,2006

6.[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下)[M].中信出版社,2012endprint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主体进行市场竞争的法律手段。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显得相当不足。我国创新能力尚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在关键产业和核心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国企业也不断遭遇来自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因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为推动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政策抉择,其实施的成功与否将决定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为此,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盗版假冒行为,使创新主体放心的将人力与物力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促进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创新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其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成功转型的重要引擎。 首先,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传统企业资本退出产能过剩的夕阳产业,向新兴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其次,政府应充分发挥正在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辐射效应,全面牵引和带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虽然在市场份额、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相互竞争和排斥的现象,但是两者的促进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比如新一代的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将有力的促进现有的传统信息产业的升级换代,新兴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将推动传统的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制造业转化升级。

(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助力经济成功转型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无论是从应对当前挑战的实际需要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根本目的看,都必须把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放到扩大内需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要稳步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内需的一大源泉。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关方面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因此,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人,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城镇化蕴涵的内需潜力巨大。因此,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减少社会矛盾,还有利于释放出城镇化带来的需求潜力,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其次,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中,要鼓励群众就业创业,合理提高劳动者报酬,同时,发挥好再分配的调节作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让国民无后顾之忧。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根源上遏制制度性腐败

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腐败廉政建设的客观要求。政府官员中的腐败问题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败坏了社会的良好风气,挥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还严重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行使。从新中国成立到近期,政府机关中的违法乱纪问题频频出现,涉案人员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少数身居高位的腐败官员还利用职权进行官商勾结,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政府各部门和各方面职能的正常行使。因此,只有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提供制度和决策保障,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使各种经济活动都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并通过价格杠杆推动各种领域的竞争有序进行。必须使企业摆脱政府的羁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并尽快消除依托于行政权力的区域分割和地区封锁,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如此才能大大减少和消除产生腐败现象的制度性环境,使政府真正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和依法行政的政府,为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有利条件和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忠宁.经济转型背景下宁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品牌,2011(2)

2.雅诺什·科尔奈.大转型[M].中信出版社,2005

3.中国统计年鉴(2012)[A].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章茉楠.提高消费率引导中国经济二次转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6)

5.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九州出版社,2006

6.[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下)[M].中信出版社,2012endprint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主体进行市场竞争的法律手段。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显得相当不足。我国创新能力尚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在关键产业和核心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国企业也不断遭遇来自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因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为推动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政策抉择,其实施的成功与否将决定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为此,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盗版假冒行为,使创新主体放心的将人力与物力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促进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创新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其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成功转型的重要引擎。 首先,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传统企业资本退出产能过剩的夕阳产业,向新兴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其次,政府应充分发挥正在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辐射效应,全面牵引和带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虽然在市场份额、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相互竞争和排斥的现象,但是两者的促进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比如新一代的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将有力的促进现有的传统信息产业的升级换代,新兴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将推动传统的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制造业转化升级。

(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助力经济成功转型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无论是从应对当前挑战的实际需要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根本目的看,都必须把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放到扩大内需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要稳步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内需的一大源泉。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关方面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因此,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人,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城镇化蕴涵的内需潜力巨大。因此,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减少社会矛盾,还有利于释放出城镇化带来的需求潜力,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其次,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中,要鼓励群众就业创业,合理提高劳动者报酬,同时,发挥好再分配的调节作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让国民无后顾之忧。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根源上遏制制度性腐败

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腐败廉政建设的客观要求。政府官员中的腐败问题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败坏了社会的良好风气,挥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还严重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行使。从新中国成立到近期,政府机关中的违法乱纪问题频频出现,涉案人员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少数身居高位的腐败官员还利用职权进行官商勾结,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政府各部门和各方面职能的正常行使。因此,只有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提供制度和决策保障,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使各种经济活动都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并通过价格杠杆推动各种领域的竞争有序进行。必须使企业摆脱政府的羁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并尽快消除依托于行政权力的区域分割和地区封锁,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如此才能大大减少和消除产生腐败现象的制度性环境,使政府真正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和依法行政的政府,为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有利条件和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忠宁.经济转型背景下宁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品牌,2011(2)

2.雅诺什·科尔奈.大转型[M].中信出版社,2005

3.中国统计年鉴(2012)[A].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章茉楠.提高消费率引导中国经济二次转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6)

5.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九州出版社,2006

6.[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下)[M].中信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转型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